民调的分歧,有许多技术上的原因。网上民调非常不准确,因为网上回答问题的人实际上是经过自我筛选过的(比如CNN的网民比较左,回答问题的网民多为政治动物,无法代表普通选民等等),信件的问卷则回答率太低。传统上最可靠的办法,是电话民调。但是,由于手机的流行,许多人不再用过去的有线家庭电话。而手机用户比较年轻,倾向于奥巴马。过度依靠有线电话,会低估年轻选民的力量。还有,由于奥巴马的出现,在黑人社区可能会导致奇高的确投票率。传统模式如何根据这一变化进行修正?没有人有过经验。
比较能够展示民调复杂性的,是盖洛普民调。这个民调的全国核心数字有三,考虑到了多种可能。第一是登记选民中的民调,显示奥巴马对麦凯恩有着51%-42%的优势。但是,登记选民的民调一般不准确,因为登记选民未必投票。第二则是传统的“可能选民”,显示奥巴马的优势仅三个百分点:49%-46%。所谓“可能选民”,调查的是那些根据过去的选举行为最有可能投票的选民。第三是“可能选民”的扩大模式,调查的是那些今年自称是要去投票的人。结果奥巴马的优势是51%-44%。
如果第一个数据不太说明问题的话,那么第二和第三个数字哪个更说明问题呢?传统的“可能选民”的数据在过去一直是最准确的。因为人的习惯是决定其行为的重要力量:如果你过去一直参加投票,就意味着你这次非常可能去投票。扩大模式中的“可能选民”,则包括这次自称要去投票、但还没有投过票的人。奥巴马的支持者中,许多集中在这些选民中,特别是那些第一次投票的年轻选民。这些人投票那天将如何表现?许多专家认为他们是最靠不住的选民,经常嘴上说去投票,实际并不去。但另一些专家则指出,奥巴马今年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许多过去从来不投票的选民带进了政治过程,对之不可低估。
Zogby民调也说明了一个大同小异的情况。在那些说自己“很可能”去投票的选民中,奥巴马对麦凯恩有三个百分点的优势。在那些说自己“有点可能”去投票的选民中,这个优势就扩大到了十九个百分点。《华尔街日报》和NBC以及MySpace的联合民调也显示,奥巴马在新选民中享有69%-27%的绝对优势。但是,这一集团肯定去投票的比率仅为66%,明显低于一般的登记选民的确90%的投票率。在这种局面下,就要看选举那天的投票率了。投票率越高、新选民越多,则奥巴马获胜的机会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