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解决医改难题?


谁可以解决医改难题? 

 

  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级协调工作小组”组长升格的消息传到民间的时候已经是10月29日了。这个在2006年9月由张凯、高强共同领衔的,由16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的将领将由国务院一名副总理亲任,同时,可能新增添四名副组长,也许是发改委、卫生、财政、社会劳动保障部四个与医改相关的关键性部门的部级官员担任。

 

  在这个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医改小组的领导,可以看出“征求意见稿”出现一些难以判决的问题,也就是民众说难懂的地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说医改新方案专、绕、涩、大、空。为什么要加强领导呢?我个人认为:新方案一定存在很多需要修改和需要明确的地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没有一个权威来定调、拍板是不行的。原来的1000多号人的起草班子并不是酒囊饭袋,个个是精英,斟酌着每一个字,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医改的难题在哪里,也不是不会写。但是如何表达好,如何照顾到各部门的利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更大的智慧。如果诸葛亮多了,没有一个刚性的领导人来判决,问题如故,医改这篇文章也只能是原来这样的一个“版本”了。

 

    再说,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别人的老婆”,这么“专业”的文章,在作者来看没有什么好改的,就算是改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不是有人说“很专业,群众看不懂很正常”吗?正常,还改什么呢?

 

    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改的,不然不好向人民群众交差。因为,温家宝总理已经说过很多次“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要满足群众的意见,要尊重群众的“智慧”,这样才能使“新方案”少出错误,增加可操作性,也正是我们政府倡导的“三个代表”。

 

   我们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很多模棱两可的字眼,有热心的网友告诉我,新方案很容易读,而且还细心地找出:“完善”53处,“加强”45处,“提高”36处“逐步”33处 ,“深化”23处,“健全”21处,“推进”18处 ,“鼓励”15处,“积极”15处,“探索”14处,“比较”10处,“强化”8处,“明显”8处。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确实很有“技术”性,可以使人们有两种猜测:一是,给与地方极大的自由度,条条道路通罗马;二是可以不着急进行,因为操作性差。说实在的新方案中没有一条今天不是在做的,而在实践中难以确定和难以解决的,在新方案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工具,两个字:试吧!

    “医改”两字确实不好读,涉及复杂的社会主体,而最大的利益之争正来源于各个部委。大家的立场不一致,当矛盾到达巅峰的时候,谁是组长谁占优势,而不是谁有解决问题本事听谁的。口子多了,意见杂了,本来解决“看病付钱”这么“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复杂到连起草专家自己也愕愕然了。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简单设想,既然这样复杂,我们何不跳出部门圈子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制定一个基本医疗医药目录就行了。各个部门各司其责当然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有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快医改的速度,提升协调机构的层次,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亲任协调小组组长,可能问题会容易解决。其实,我很早就提出必须要有一位总理级的来抓才行,古巴的卫生部部长就是政治局常委。其他国家的卫生部居于大多数部门之上。这就是对人的健康的认识程度问题。我们需要经济GDP,更需要健康GDP。

 

  我觉得,有了总理掌印,无疑对医改的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还认为,还必须有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胸怀。有专家认为:医改之所以遭遇瓶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诚意的公开博弈,如果没有各方利益在阳光下的公开博弈,继续是政府机构的“内部循环”,老实说,即便提升组织架构,原有问题也未必就会“迎刃而解”。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十七大就提出管办分开,这本来是很成熟地想法,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在新方案里明确提出如何“分”呢?“管办分开”不应该存在地区和经济的差异,只存在利益团体的利益之争;加强医院的公益性,就是公共财政公共享受的问题,根本就是投入,工具就是“高薪养廉”,但是,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的市场痕迹,试图通过医院解决政府的职能问题。市场可以培育公益性吗?如果说不行,那就实在一点,花多点钱解决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问题吧;如果说行,就公开地说,医疗问题由市场来解决。

 

    最后还是在问:谁能够解决医改难题呢?总理?政府?市场?医生?还是群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