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海垦土地大蛋糕发展时,我们的焦点似乎还应重点转移到多年被遗忘和忽略的海垦少数民族身上找寻一丝答案。这也是自海垦成立以来以及海垦土改以来一直所忽略的问题。海垦少数民族在海垦这块土地大蛋糕的发展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海垦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土改”前的少数民族
据1982年人口统计显示,当年黎族人数约有80多万,苗族有4万多人。而在这80多万人口当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黎族人占了6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农垦人口总数的11%。这些主要是1958年到1985年期间并入国营农场的村民,其中以黎族人数为最多。到1988年,虽然生活贫困的人数减少到50%以下,但不管怎么衡量,大部分的黎族人仍然过着最低最穷的生活。当时存在着很大的种族偏见性,大多数汉人看不起黎族人。而黎族人反过来又看不起更为落后的苗族人。因此苗族人多半居住在海南岛偏僻的高山山腰地带。在垦区其它地方修公路之前,黎族人、苗族人与其他地区基本上是隔绝的。少数民族作为国营农场工人是不大受欢迎的。黎族人与苗族人十分贫穷、十分落后,教育水平较低。50年代,在国营农场的工人当中,超过小学文化水平的人很少。
1955年,国营农场实现农业集体化,当汉族人在黎族地区推行积极政策时,曾试用让黎族人放弃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这是较先进的和易于做到的生产方式。他们在一些地方帮助灌溉新的农田,发展水稻生产。有些黎族人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尽管黎族人有可能分到水稻田,许多人仍旧偏爱“山腰甜稻”的味道,继续用传统的方法种植甜稻,住的房屋还是古老的茅草间。
改革中的纠纷
1969年到1974年,海垦国营农场与附近的公社合并为兵团,农民感到自己的土地被国营农场无偿侵占,他们便滥用法律,愤怒地砍掉国营农场的橡胶树,而农场的警卫则焚烧或袭击周围的村庄,有时甚至杀害或打伤附近的农民。而在60年代初,垦区少数民族群众为支持国营农场建场、发展橡胶生产和加强国防建设,无偿出让了水田之外几乎所有的成片坡地。而由于历史原因,国营农场与周边地方农村之间,人均土地面积相差十分悬殊。
据2004年海南省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统计,在已发证的土地面积中,农垦系统的面积约1060万亩,职工人均用地约占52亩;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集体土地面积为910多万亩,劳动力人均土地面积约12亩,与国营农场职工人均用地相比还不到22%。
国营农场与当地乡镇土地多少不均的情况十分突出。国营农场与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分布不均的状况,给垦区的土改带来了一个突出问题。由于这样的历史土地分布状况,使得土地纠纷案件增多,直接影响了农民致富。截至2004年底,民族地区场乡之间因土地无法进行确权的纠纷达1300多宗,面积约84万亩。土地使用权属问题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痼疾,也直接影响垦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惠及度
70年代至80年代,海垦10年的改革并未真正惠及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少数民族的思想痼疾与落后的基础建设
1982年,海垦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大的土地纠纷,逐步实行农户包产责任制,并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一时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但由于少数民族的固封思想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得改革推行方面受阻。一些少数民族的县和行政村与外界仍旧毫无联系,甚至连一条未铺路面通往外界的公路也没有。因为与其他群体隔绝,靠原始耕作为生,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无法突然改变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在80年代末期,垦区给职工家庭划分了3万亩土地,用以种植自己食用的稻米和其他作物,360万亩用来种植橡胶,20万亩种植甘蔗,10万亩种茶。个体家庭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各种热带作物的商品生产,如咖啡、可可、胡椒、椰子,槟榔以及各种中药材。许多垦区的职工都受到政策的惠顾。但很多的黎族职工从不参与商品经济,甚至连进城也很少。一些居住在市镇和公路附近的少数民族家庭,顶多只是种些芒果、菠萝、香蕉或采集中药材到市场出售。市场经济仍然毫无发展机会,不得不令人担忧!
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度弱
在海口市较高一级的领导层内,土地争端主要反映在管理普通农民的海南行政区政府与几乎可与区政府力量抗衡的农垦局之间的分歧上。从国营农场和农垦局的观点看,国营农场对国家的贡献比附近农民大,当局者认为比海南海岛行政区的政府官员要高。在处理农垦土地问题上,农垦领导与海南省行政政府官员常有分歧,时有矛盾。各垦区领导班子也时有土地纠纷。由于各大历史问题,阻碍着农垦的发展,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成之为牺牲品。
虽然黎族人得到过外界的帮助,但很少人成为干部,即使当上干部,也没有实权,没有实在的执行力。如当年万宁县的黎族人口占16%,而黎族干部却只占0.5%。领导人大部份是汉人,但没有几个汉族干部真正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起到过大的作用,执行力度不大。而少数民族领导人因手中无权,无力改变现状。海南农垦有近40个农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有20多个农场的少数民族既是老少边穷地区。当其它地方在大搞建设时,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还居住在古老的茅草间,享受不到政府政策的阳光普照。
柳暗花明 危房改造
2007年以前,垦区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并未纳入地方,垦区的少数民族工作与地方政府常常脱节,没有对应的工作机构,并没有将少数民族危房改造纳入全省规范的范围内。从少数民族并入垦区农场至2007年,已有近50年的茅草房居住历史。
据了解,垦区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始于1999年,到2001年,通过省政府、省农垦总局、农场和职工群众“四个一点”,共投入资金3374.1万元,基本完成了垦区少数民族茅草房的改造。自1998年以来,海垦总局和农场共补贴少数民族住房改造资金4454万元,改造茅草房和危房约20万平方米。但到2007年为至,垦区的少数民族还有茅草房和危房27万多平方米,5万多人饮水达不到安全卫生要求,道路建设和居住环境还比较差,急需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今年,海垦总局将垦区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作为全垦区“每户职工家庭拥有一套产权房”工程中的重要部份,垦区计划投资4千多万用于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总建筑面积到8万多平方米,共有1200多套。如岭门农场为海垦农场茅草房最多的农场之一,该垦区1200户少数民众,预计今年将全部告别茅草房。在土改中被尘封多年的海垦垦区少数民族终于看到了曙光,真正享受到了海垦总局政策带来的温暖。
对海垦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而言,危房改造仅仅是冰山一角。海垦在改革时必须全方位的视角看待问题,进行合理性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海垦的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较大,其总人口比五指山市还多。农垦在编制少数民族危房改造规划同时,还应考虑保护少数民族原有的传统风貌,保持民族特色,避免盲目的开发建设。真正的帮助垦区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缓解土地矛盾纠纷,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使海垦土地这块大蛋糕得到更好的发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