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经济与金融危机以及千百年循环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於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於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於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150年后2007年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暴扩散全球.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

  这次危机不仅限於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乾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1929年后的1979年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开始了一个低速发展和激烈动荡的新阶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际金融体系在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12月和1973年3月,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西方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关系由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货币。汇率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原因之二在于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限产禁运,大幅度提高油价,打击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这对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带动了一系列原料生产国组织的建立,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影响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速度。

  原因之三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期推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国家连年出现庞大的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各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开始带来日益增大的消极作用。发达国家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逐渐丧失,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美国战后初期的绝对优势,是战时经济的一种不正常反映。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和冷战的需要,美国除了向西欧、日本提供大量经济援助,还不得不给它的盟国提供强有力的军事保护伞。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慢于大多数西方国家,这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的扶植为自己造就了竞争对手,造成美日欧三方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化,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停滞也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日益恶化的国际经济环境等不利条件,加之有的国家经济政策的失误,经济发展十分艰难。只有少数成功者崛起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是促进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相继出现停滞下滑,经济体制中普遍采用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出来。70年代末之前,苏联东欧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全局产生明显效果。

  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发行股票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兴办的股份制企业,是成立于1872年的轮船招商局。那时,促使轮船招商局诞生的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此时,“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局面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其次,面对洋人轮船在中国江河湖海纵横驰聘揽客载货获取暴利的现状,为“求强、求富”,与洋人争利而进行“商战”,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被洋人占尽”的呼声日高;其三,更现实的问题是,每年需要从南方往京师运送供朝廷和军队食用的“漕粮”,而这被称为“天庾正供”的大事却因木帆船受外国轮船排挤导致衰败破烂和运河淤塞而陷入困境。此后,经过连年的争议和比较,引进轮船兴办新型运输企业逐渐成了晚清政府无奈而又惟一的选择。在形势逼迫而政府资金又困窘的情况下,向社会想办法——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资金兴办企业,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才得以应运而生。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轮船招商局成立后,这种新型的筹资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很快被社会认同,此后也不因政权的更迭而改变,更多的股份制企业在不同行业中相继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中国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 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0万贯,以充军费。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规定两界交子同时使用,引起贬值。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余贯, 由于两界发行,实际数加倍,于是通货膨胀加剧。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不久,河、 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 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 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

  (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开禧年间发行 14000 万贯, 嘉定年间(1208~1224年)23000万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22900万贯,绍定六年32000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50000万贯,淳祐六年(1246 年)65000万贯。 与此同时, 会子币值也直线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年)为75 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况下,"市井视之,粪土不如, 朝廷宝货,自轻太甚"(注:《可斋续稿》(后)卷三《救蜀褚密奏》。),"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注:《宋史》卷145 《黄畴若传》。)。到后来,一贯会子已不值一文钱。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说:"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注:《宋史》同上, 卷423《李韶传》。)南宋政府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贞祐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 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 一贯折贞祐通宝400贯。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行之未久,银价日贵,民间多以银论价。政府规定买卖在银三两以下只许用钞,不准用银;三两以上,1/3用银,其余用纸币。此令一下,"市肆昼闭,商旅不行"(注:《金史》卷48《食货志》。)。金后期,"以万贯唯易一饼"(注:《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经济走向崩溃, 金代也就很快灭亡了。

  (四)元代货币以纸币为主,其纸币制度称为钞法。元代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中统钞于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以金银为本,钞本不许亏欠挪用,发行量严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即承认中统钞贬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发行至正交钞,一贯合至元宝钞二贯,二钞并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马当权,为应付财政困难大量印钞,又动用钞本,便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注:《元史》,卷97《食货志》。)。元政府自坏钞法,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翌年,诏命中书省主持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如洪武十八年(1385 年)2月至12月10个月中,发行宝钞6949599锭,每锭5贯,共34747995贯,合银3000多万两,而当时政府每年收入仅几万两,发行额相当于银的收入1000倍左右。从钞钱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钞1贯值钱1000文,以后不断贬值,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钱5文;弘治元年(1488 年)值钱1文;而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仅值钱0.1文。实际上弘治以后,人民只用银和铜钱,不再用钞票了。明政府虽然多次下令禁金银交易,但用处不大。最后,政府不得不放弃禁用铜钱和金银的法令。

  (六)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军费激增,国库枯竭,为"济国用之不足",决定发行纸币。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两种纸币:一是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二为大清宝钞,又叫钱票、钱钞,以制钱为单位。清政府本意是纸币"与银钱并重",并规定出纳皆以五成搭用,但实际上政府自坏成法,收款时少收或拒收钞票,支付时多付钞票,造成钞价大跌。百姓持钞购物,商店不是涨价,就是匿货不卖。外国人则趁机以低价收购钞票,按五成去交关税。咸丰五年(1855年)官票一两,宝钞一千文都只能换京钱四、五百文,合制钱二、三百文。此后官票继续贬值,福建强制推行票钞,激起民变。至此,清政府下令课税停止收钞,只收实银,各项开支也不用钞。不久,随着咸丰帝去世,官票官钞也"寿终正寝"了。

  中国古代发行纸币时,有些统治者也懂得发行纸币要有准备金,即"钞本",并认识到钞本的重要性。但到后来,由于军费、奢糜等造成的财政困难,统治者最终还是乞怜于发行纸币,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三、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比起古代来,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发展更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钞风潮"。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当时北洋军阀筹款主要由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1915年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又加云南起义后军费大增,就强迫动用这两行的现银准备,遂使国库空虚,引起商民争兑。1916年5月12日, 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钞票停止兑现,出现市面骚动,物价上涨,现银绝迹。一般商界怕承担损失,纷纷拒收京钞,而银行对北洋政府的垫款却日渐增多。5月份停兑时,京钞流通及存款数合计2600万元,10月达4600万元, 第二年12 月增到9700万元。于是京钞币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间。但这次通货膨膨胀风潮只限于京、津地区。后来中、交二行通过供款和发行公债,用了六、七年时间陆续收回京钞,才稳定住币值。

  (二)法币。1935年11月4日, 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1942年7月,法币的发行集中到中央银行。 由于国民党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业,其发行法币又没有限制,这就为法币不断出现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在法币改革前,1934年底全国主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总计约5.6亿元。到1936年1月,即法币改革后2个月,已增至7.8亿,此后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达6636946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庆物价指数为1,1948年8月21日上涨至1551000。 而上海物价比重庆更高,如以1937 年6 月为1 , 则1948 年8 月21 日为4927000。当时有人说,战前能买一头牛,这时只能买1/3包火柴。

  (三)金圆券。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1948年8月20 日发行了金圆券。 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 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金圆券表现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 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

  金圆券原定限额发行,但不到3个月,即1948 年11 月底已发行33.94亿。于是宣布取消限额,此后发行额直线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达51612.40亿。与此同时,金圆券面额从一元一直发到五十万、一百万。物价也一日数涨。上海当时一商店曾一日改换商品标价达16次之多。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1948年8 月到1949年5 月, 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3 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国民党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掠夺去了150亿银元。随着金圆券的垮台, 国民党也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出了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