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鲁迅?
中国最伟大的两位作家首推曹雪芹和鲁迅,可《红楼梦》我20年也没卒读,知道伟大就是读不下去,而鲁迅作品读的不少,可自小就不喜欢,不喜欢他的小说和杂文,也不喜欢他这个人。北京初冬的早晨,空气晴朗,晨曦微露,想到鲁迅那些阴暗的文字,就一片阴翳席卷而来。我上初中时第一次知道除了课本上的那些鲁迅作品之外,对鲁迅的反感源于老师不经意中说到的一句课本上没有的鲁迅名言:林黛玉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爱上焦大(我在早年的小说中常把一些我喜欢的人命名焦大,比如在《钟山》长篇《重复一千遍的谎言》等),那时候我就开始看《红楼梦》,我分不清金陵十二钗,却就喜欢邋遢卑贱的焦大,我当时就想如果焦大长的英俊潇洒,即便是一个“看门狗”,林黛玉说不定对他一往情深,什么狗屁阶级属性,它到底何方神圣?后来就进一步理解他的所谓马车夫的汗臭和贵小姐的香味。作为一种立场,在我成人之后我是能理解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会用生命捍卫你表达的权利”,这句话我常常引用,问题是鲁迅口是心非,他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可他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痛打落水狗”等等,比谁骂的都凶,到死“一个也不宽如”可见他憎恶的不仅仅是万恶的旧社会,对鲁迅来说,思考就是一种复仇。他对抗的其实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萨特的他人即是地狱,是一种哲学表述,而在鲁迅就是含有生理上的意味了。那时候我还很小,语文考试经常涉及鲁迅,在那偏远闭塞的小城,我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根本不敢忽视有关鲁迅的点点滴滴。后来我来北京求学,有一阵对鲁迅质疑的学界声音传来,我内心窃喜却不著一字,怕人说我哗众取宠。当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纲》及一些散文还是让我陶醉,比如“风筝”,小时候把弟弟的风筝弄坏了,成人之后跟弟弟说起,弟弟早就忘了,然后仰头看着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类似这样的文章鲁迅写过不少,可都是在他四十几岁的时候,一篇《风筝》就能压倒诸多《忏悔录》,可年岁越大他的宗教情怀就越少以致变得不可理喻。从鲁迅到胡适,我们绕了一个多大的弯。写这篇小文,而不是在十几年前资料充分,激情喷薄时候,源于跟一代美学宗师李泽厚的关门弟子黄梅博士的一次闲聊,她说她导师最终喜欢的还是鲁迅而不是相反的那些人。我诧异万分,我酷爱她导师的书,而且他也说过年轻时候喜欢尼采还能理解,上了岁数还喜欢他就不该了。这话套在鲁迅身上,不也很合适吗?已近八十的宗师怎么在美国呆了这么久还会对鲁迅情有独钟?撇开世故人情,他毕竟研究一辈子康德,康德和鲁迅之间还是有相似之处,何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结,于是我放弃了以牛犊之胆要在烤鸭店践行时跟老人家“大争一场”想法。
2008年11月22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