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自给自足的中国文人


    近阅陆林主编、王欲祥选注、黄山书社出版的《清代笔记小说类编》。
  
    中国笔记小说发轫于先秦,汉魏晋六朝意识到小说是可以虚构的,有了些发展,到唐始取得较大进步,至宋元明,笔记小说处于相对沉寂时期,清代笔记小说是中国文言小说的全盛期。有聊斋体、阅微体、虞初体、世说体几说。茶余饭后、厕间床头,随意翻阅,也还引人,足以消夏。

     但恍惚间身换时空,感同身受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突然间有了些感触。笔记小说大类基本限于言情、神怪、武侠、世相几类。中国文人不事稼穑,制艺之外,做官之余,落寞之中,更愿意耽溺于这些传奇掌故,口沫墨汁相渲染,成就了一些道义上的快悦或精神上的意淫。
  
    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政治体制上的王朝轮回,让担负悟道开山、凿石明理使命的属于上层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在精神上陷于了自给自足的惬意圈套,与四书五经对举并不完全归于主流的笔记体小说其实诠释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的缺陷和灵魂结构的密码。
  
    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有云:“文以载道,儒者无不能言之。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万事当然之理,当然是道!但中国文人所理解的这种道,只限于肤浅的世相正义道德之道。而不是指穷究万事之规律的科学规律之道,因精神世界的缺陷,导致科学精神的缺失,致使中国在近现代积弱如斯。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有相关论述,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