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迫切要做的事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与时俱进得近乎于忘性比记性好的时代

 

中国人从相信“精神万能”到坚信“金钱万能”的转变,其实也就是一会儿的功夫。这样的转变,与当年正式场合一色的中山装,瞬间变成一色的西装一样,自然而顺畅。不着痕迹的观念变迁与不留遗存的衣着换装,充分表现出这个民族一大特点:勇于面对当下,容易忘记过去。国人告别历史总是表现得那么毅然决然,没有任何眷恋之情;那么淡忘如水,没有丝毫不舍之意。

 

想当年,那些抵触和畏惧市场经济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财富,而是知道在新的规则之下生活,自己的既得利益存在某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并且,由于他们缺乏抢占先机的充分自信,所以他们愿意维持原状,当然,他们对历史进步抵抗,现在看来近乎于哀鸣。今天,我们反观曾经如火如荼的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似乎还可以感受得到,那些缺乏信仰关怀的人,不过是想以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既得权力和利益。而那个年代的一些鼓吹市场经济的改革派们,尽管信誓旦旦,坚信市场经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但却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需要道德基础和信仰基础的。关于这一点,汪丁丁显得更为睿智,他在1995年就指出“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的问题”,但在当时,似乎还缺少积极的响应者,而且意识形态的专家们对此也不知如何是好,以至今天我们要满大街贴“八荣八耻”,到处学唱“以违法乱纪为耻”歌,喻指今天国人的道德水准已经降至人类道德底线之下,实在令人无语。

 

经济发展了,人文到哪里去了呢?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要实现的“文明与民主,和谐与共荣”的社会是这样的吗?中国的企业家不能把自己的精神大厦建立在“八荣”不荣,“八耻”不耻的文化废墟上。因为,不论有多少财富,企业家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肯定找不到自己的幸福。于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企业家,在完成向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解决社会就业,照章纳税的基本社会分工之后,迫切要做的事,或许就是在自己影响力所能及的群体里,构建一种具有人文思想的企业文化,为他人为社会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幸福的生存环境。

 

法国哲学伏尔泰说过:“伟人都认为,精神的力量大于物质的力量,思想统治企业。”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脆弱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一个国家的振兴,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思想为驱动力的。人类前进的每一步,表面上是靠脚带动的,实际上却是由思想驱动的,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因此。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企业家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思想究竟能注入多少人文思想的内涵,这才是影响企业基业常青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