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第三十五章)


           (作者:胡志平)

 

35  实验证实:人类“十种理性极限”(之二)

 

 

实验课题(NO22)人类能否只生活在理性思维或理性状态中?

人类“理性极限”的第七种特定表现。

理论研究者和学术研究者常常会忽略一种似是而非的现象:以自己的理性思维优势来确认理论原则,并强调“人类的理性”就是服从这些原则。实际上,作为真正的科学原则,其最高层面的理性判断不能仅限于自己的理性思维优势。因为理论的科学性是要适应客观实际,还要接受实践检验,这就要问:你的理性思维是否与人类整体的脑功能状态相适应?

应该承认,长期从事自觉逻辑思维的理论研究者不能做到与在实践氛围中做出行为决策的人们――两者之间都遵守相同的大脑微观物质运动条件。主要依靠自觉的逻辑神经功能产生的思维结果,与在实践氛围中依靠自发的传感性神经功能链接逻辑神经功能的互动所产生的行为动向,多数不完全吻合,少数差距还十分明显。真理相对于客观的近似性是“理性极限”的上限。这是因为:专事于搞理论、搞学术的人,需要经常性压抑感官和知觉功能,需要使自身传感性神经功能达到麻痹状态,才能专注于某一概念前设条件下的严密逻辑推理和概念形式的判断,他们甚至可以脱离客观从事纯概念逻辑推理和演绎。(2005年加注:我们在后面章节中阐述了“动机互换原则”、直觉自发响应与自觉逻辑思维的链接互动、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可构成比较先进的新思维方法和完美的人脑“灵性”,以及它是唯一可以步步突破人类“理性极限”的科学途径。

而经常置身于实践氛围中的人则不同,在外界信息不断刺激下,他既无法抑制传感性神经功能的作用,也需要自觉概念基础上的行为决策;综合知觉积累中的自发优势与概念系统积累的自觉优势,常常要交互产生作用。尤其在交互条件下,严格理性状态的逻辑思维深度常常达不到学术研究者在宁静环境下的概念思维深度。于是,在实践氛围中,人们的综合知觉有时要占上风,从而使实践氛围中的理性判断和行为决策,与在宁静状态下产生的唯理性、唯理智的探索结论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正是不同状态下人脑微观物质运动遵循着不同的运动规律所造成的。你想用概念系统把所有人类培育成大脑始终如一的惟理性状态,彻底消灭人类的感觉优势,那只能是一厢情愿。

社会只能按照非理性原理做到随时调整人们的感觉优势、也高度重视按照理性思维原则随时跟进时代来创新科技概念,从而使人们的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达到基本统一,使全民族的直觉响应条件和科学的理论概念达到基本统一,而不能做到用概念系统消灭所有人的直觉响应条件,用理性规则取代所有人的非理性行为取向。

尤其是研究行为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凡涉及到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都要考虑人脑的理性状态和非理性状态两个缺一不可的互动条件,即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两个基本的互动条件。不可以单纯以行为科学家们处在绝对理性状态下的科研成果,去衡量生活氛围中所有人的行为决策标准,即使获得过诺贝尔大奖的行为经济学成果也不能。

以下面的实验为例:

第一种自然的前提条件:先后有10人在头脑比较冷静的状态下(即高度理性和理智状态下)接受一项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抽象的、理论化的简单询问调查:“是钱财可贵还是生命更可贵?”10人均答:当然是生命更可贵。

但是,当我们换一种自然的前提条件,情况就发生了显著变化。即让眼前的金钱选择与眼前的人生安全选择转变为直接涉及某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冲突性行为决策时,就可以发现人们在实践氛围中的冲突性和复杂性利益权衡中,则因眼前事物给予感官感觉和大脑的刺激性较强,多数人的经济决策就不再以高度的理性状态去寻求理论上的“纳什均衡”矩阵,而是以综合知觉中的感觉优势为先导,这时候,钱比命更重要。

这一来自实践氛围的实例是这样被发现的:已知道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研发和制造轻型商用车的领先水平,其产品安全性能、环保性能和节油性能等三大技术均能保持与国际同步。尤其是整车的安全性,早于2003年就达到欧洲安全法规三项标准。所生产的轻型车系列经碰撞实验检测证明,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司乘人员在发生撞车意外时的生命安全。应该说,其整车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用户利益。但是,市场反馈的情况则出人意料,多数轻型商用车用户宁可选择便宜800元的不安全、不可靠的同类车型,也很少有用户把行车的安全性摆在首位。未通过安全法规检测的同类车型,其市场占有率是东风轻卡的2倍多。为此,笔者访问了这些用户。

问:便宜了8001000元,质量不可靠,合算吗?

答:厂家保修十万公里,有十万公里,钱早就赚回来了。

问:保修不等于保命,出了交通事故把命搭进去,岂不一切都完了?

答:好不容易攒钱买台车,哪能经得起出事!车撞坏了,人活着还有啥意思!(这种答话,令人想起了一破产就跳楼的人们)

当金钱与人生安全发生直接利益冲突需要权衡选择时,平稳的自觉逻辑、抽象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就受到了干扰。由于眼前利益和看得见的利益可以刺激和激发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感觉优势。此时,人的综合知觉积累功能可以强势介入,并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取向产生先导作用。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既需要改变现实条件,改变贫困面貌,也需要针对对象创造感觉、引导感觉,改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单靠理性方法--概念系统输入是没有用的。

现实中,并不限于金钱与安全之间的选择冲突。实际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综合知觉积累赋予每个人的迷信和偏爱,都在经常的直接决定每个人在感觉优势与概念推导之间的优先选择。

山大学教授的王则柯先生在其《新编博奕论平话》(中信出版社200311月出版)一书中,有专门一段(第101页)谈到行为经济学――博奕论所以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必要性。先生认为,人们批评博奕论的“理性人假设”是对现代经济学的“无聊的批评”。书中独到的选用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祺的礼物》那种悲剧似的结局,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情感(笔者注:综合知觉对外反应的一种)博奕中,如果“非理性地”完全关爱别人,而不是首先利己,其结果既达不到利己的目的也达不到利人的目的。在这里要指出,教授并没有明确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即利己的人并非就是理性人。利己也同样有理性利己和非理性利己之分;利他,也然。非理性与理性之分的基本界线,在于行为决策是基于综合知觉为先导还是基于自觉的概念判断为依据。西方现代现代经济学在这一基本问题上研究不够。

我想,我们还是不要轻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道理好。存在决定意识,现实概念决定现实的理性行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高屋建瓴的思想如果被轻视了,许多简单的理论是非也就没有办法理顺。比如:在完全私有制和市场规则不健全条件下,“利己”就是基本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行为规则,如果大脑不遵守、不融入这种常识概念和现实规则也就不是理性人。可是,中国是多元化经济制度,在社会发展大方向上“利人、利国、利民”仍然是理性选择;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利己”,也同样是理性选择。

我们不能用他国的意识形态把利己视为理性,而把利他视为非理性,因为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识形态――即现实的理性规则有所不同。我们说《麦祺的礼物》中的一对情人均是非理性行为,原因不是因为这对情人完全“利他”,而是由于这对情人完全凭借“爱的感觉”做决策。公平说,这对恋爱疯子感情太深了!就其当时热恋中的生活氛围来说,那种“理性人假设”才是无聊的。因为任何经济学大师也挡不住这对情人在经济决策中的情感参与。读这篇小说的人是不愿看懂小说的悲喜剧主题?男女主人公为了表达相互之爱,在割舍了各自最心爱之物后,相互却感受到了人间情感的最美,他们已经享受了爱的幸福体验。何况“爱情经济学”都是一种非理性公式:为了爱,俺不计较成本和代价!应该指出,以是否“利己”为标准来界定是否理性或非理性的学者,其实正是某一种概念被融入综合知觉而对外响应的非理性表现。

生活中的经济决策与不少学术中的经济决策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脑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真正的行为科学一定要把两种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都综合想到,建立起针对对象的理性或非理性经济学、管理学,只能这样,才可确保科学理论达到近似于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

把上述理性思维概括起来讲――

1.经济学家(都是理性思想者)以较全面的创新方法,把人类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及其互动关系兼顾起来分析,研究经济人对象在决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表现的主要规律性,这是科学领域中人类较高理性智慧的体现。

2.反过来,只承认、只认可或只设定研究对象的“理性人格”或“非理性人格”的单边主义,则是学术中的非理性表现或片面的理性智慧的表现。它只尊重了一种概念系统,忽略了另一种创新概念系统。这样的经济学家尽管也在运用理性思维,但实际上没有觉察到自我理性的片面性和某一种概念被融入综合知觉的自发性表现,是在寄望于用一种脑神经功能来统一人类大脑的微观物质运动,其科学性存在很多疑问。

3.针对研究对象的“理性人假设”的科技手段不是没有用途。它适用于管理阶层中少数能够达到高度自控的管理者,在局部范围和阶段性时间内对多数人行为取向的有效掌控。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和制度规则把个人意志转变成团队经济、社会行为。当然,这种单边的理性智慧也有缺陷,其长期运作的结果,会导致宏观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周期性紊乱。因为它没有注重随时调整多数人的感觉优势,这种偏差可造成人性的另一半受到长期压抑——短期压抑是可以的,而且是能够产生高效率的。

4.必须承认:在公共事业、国家事业和团队事业领域发生的经济决策,首先要依靠拥有高度理性智慧的管理者和先进的制度规则来指令和统一多数人,以及国家之间、团队之间的经济博奕行为。但是,社会经济有效运作的更广泛的领域,则是私人经济决策和依靠个人满意赢得幸福感的消费选择。在这一领域,概念基础上理性判断的“博奕矩阵”将受到人们的感觉优势可以自由舒展的冲击。因此,在普通民众消费领域按照非理性原理针对对象调整感觉、创造感觉、引导感觉,相比单一的概念输入显得更为重要。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