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体运动的其它一些基本原理
以上简介了事物生生灭灭,宇宙从空无中来最终又灰飞烟灭的循环相生相克律;并特地以循环相生相克链上的能量“O”态点为例,简介了“O”态点平衡原理。其实,在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时空点还表现为遵循一些基本运动定律或反复着几种在一定范围内固定不变的原理。下面就简介这样一些规律或原理性的东西,它们不外乎表现在二个时代。一是宇宙起源于能量量子“O”态,在能量“O”态时,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代表的规律、理论也统一于能量“O”态;二是宇宙五构素时代,物体以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值”并以结构方式形成诸层次载体(物体),其运动遵循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一、热胀冷缩与黑洞理论
热胀冷缩是妇儒旨知的自然现象,孰不知这个宏观现象是“黑洞”原理的缩影!为什么这样说呢?热胀冷缩也好、黑洞也好,二者都是基于高温辐射(阀值温度即辐射温度=MC2/玻尔兹曼常数)、引力吞噬之运作原理的。物体的结合能无不与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引力等相关,而热胀动能无不与温度、电磁斥力相关;黑洞主要就是温度与质量(引力)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即黑洞由坍缩而成,而引起坍缩的力是与物体热动力相反的作用力,如与物体自身质量相关的引力、外加予物体的压力或电磁力等。
为什么在牛顿由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之前我们感知不到引力的存在呢?根据万有引力公式,二个物体质量相差悬殊而二者间以微小距离变化,则引力对小物体效应也就基本不变。如我们地球上的人就因离地表的距离太小了,质量又渺小而对引力(地球对人的引力取决于地球质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效应感觉习以为常,从而对其存在熟视无睹。在一定引力下,当物体自身处于高能态或吸收外界辐射粒子或因环境温度升高致其构成粒子的高温运动之总能量大于坍缩引力和外界压力时,则物体膨胀、向外界辐射能量;反之,在自身燃烧(因为燃烧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普遍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直到烧尽的时候,或其构成粒子的低温运动总能量小于坍缩引力和外界压力时,则物体坍缩以致只能捕捉、吞噬外界运动能量较小、质量较轻的物质。在这两个相反过程中,前者相当于气体热胀而气球被鼓起的过程,后者相当于气体压缩固化而气球塌缩的过程。辐射量与吞噬量或相当或不等,在相当时即平衡态;在辐射量≥吞噬量时为活体;在辐射量<吞噬量时为黑体。显然,黑洞并非真黑,在吞噬物体的同时也有辐射,是吞噬与辐射的动态平衡统一体。因为温度在0OK以上的物体均有辐射,只不过黑洞多是因失去高能运动活力而以引力吞噬外界物质为主的平衡体。在宏观世界中,除感觉到地球对人的引力(现世界跳高冠军也跳不过
黑洞或宇宙大爆炸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常见的。如风分十二个等级之多,而每一次暴风的生命周期基本是空气的挤压、坍缩、形成台风或龙卷风式的爆发、旋转、消退等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同宇宙或黑洞一样,遵循物体生命运动周期的三个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除热胀冷缩外还有热缩冷胀现象,如水在0~40C反而体积增大。因它没有质量上的增加,反而因体积的膨胀而密度减小,虽然体积变大但质量不变、温度降低、辐射减少,显然不会影响热辐射与引力吞噬的关系,不具备黑洞的吞噬物质特征。又如宇宙相生相克链上存在冷胀相和热缩相,见图14-1。
另引力也有多种形式,如同百慕达三角(磁场)吞噬飞机、轮船等,其与黑洞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引力形式不同而已。
热胀冷缩与黑洞理论是循环相生相克链上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个普遍原理。因为消费运动就是由消费个体能力大小决定的吞噬与辐射之比值不断变化的过程——新陈代谢。
二、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是至今物理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从哲学上谈谈二者的统一性。
(一)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于对全宇宙的研究
方向不变原理是从大尺度出发的,大尺度主要是相对论研究范畴;而方向不断变化是同量子测不准原理一致的。不变由变化构成说明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于对宇宙的全面研究上,即相对论研究大尺度而量子论研究微观世界。
时空的相对性和量子的测不准性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统一于对宇宙进行研究的关键,因为宇宙具相对性和绝对性特征。相对性是相对论的基础,表明世界在大尺度上只要设定参照系就是可知的,人类可按规律参与调控物体运动;而绝对性是量子论的基础,表明量子世界因绝对自由而不可测,人类为自由奋斗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落实。只有自由而无相对,则宇宙将混乱不堪、无的放矢而因内耗抵消;只有相对而无自由,宇宙将是一坛死水、循规蹈矩、沾沾自喜而胸无大志,难有大动作。
相对论破除了绝对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把全部时间都说成是象空间一样的存在,有条件时我们可以穿过时光隧道追赶未来和访问流逝的时光。牛顿定律结束了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而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概念。发展到广义相对论时,空间、时间变成了动力量,即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会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结构变化会影响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
量子论涉及的是原子(原子核大小只有
实际上,物体包括精神都是由虚物质决定的大尺度方向不变和量子自由波动构成的。研究物体结构与波动必然要引入相对论与量子论,所以关于任一物体的学问都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
(二)宇宙及物体具量子特性表明相对论同量子论的交错点在于波粒二象性
根据宇宙层次结构论与“公私”关系,物质存在形式除了个体就是公体。而且从广义上说,公体也是个体,因而公体是相对的,个体是绝对的。所有物体均具相对独立性,其中量子是基本的个体。而且发展私有规律支持物质以粒子方式存在。在有限的质量、温压等宏观条件下,物体间因引力作用按一定的轨迹以一定的动能速度运行,即某一规模的粒子或个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能量,在时空中运动呈连续脉冲跳动式轨迹。这种物质与力交相作用形成的波、粒现象是普遍的。如宇观中的星球是一个一个的、大点而已;宏观中的沙石、动植物等也是一个一个的,一般大而已;微观中原子、质子、电子、光子都是一粒一粒的,称做量子。总之,它们都有“量子”特征,只不过是宇观粒子、宏观粒子,但不完全同微观粒子;宇宙与宏观粒子运动遵循相对论和牛顿定律而不完全遵守量子力学定律。广义上说,无论宇观、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在时空中运动轨迹呈连续波动性,因为人与地球间、电子与原子核间实际上都是大小粒子、个体等在有限引力条件下的有轨波动。
(三)物体结构的消失使量子论与相对论失效
在正常的平衡状态下,地球对个人、原子核对电子间都不存在无限引力,即所有物体都不在极限状况。所以人不可能掉入地心中去,电子不可能落入原子核中去。但在引力或温压无穷大时,或粒子波动轨迹间失去平衡时,宇观、宏观、微观世界中的物体会出现零距离,光速极其慢而相对论失效;微观世界的微粒子亦不例外,一个个能量层轨道会被摧毁,量子力学原理失效,物质规律坍崩趋势于能量“O”态点。
(四)物能经中和反应成空无
在引力作用下尤其是在无限引力作用下,能量、物体、事件、规律面临土崩瓦解式变化,并越来越靠拢并最后趋于零距离。宇宙对称性所具有的“+、-”二类物质、能量和正反事件等将依中和反应式“O”态平衡原理湮灭而成能量或空无。
实际上,波、粒、力热现象是物能的三种基本存在形式T18,而且个体具绝对性,公体形式的无限扩大就是单一个体的出现。单一个体的结局是“O”态点,在中和反应作用下就会成“空无”,则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规律理论随着“O”态点转变成空无也由统一到失效。
(五)从纯能量或空无时代看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
参照图14-1,按照循环相生相克律分析宇宙的演化周期。现取能量“O”态点为参照系,见图14-2,则黑洞阴界演化过程为:宇宙收缩→黑洞理论→撕毁轨道摧毁结构→“+、-”物质粒子碰撞湮灭形成“O”态→纯能量时代→正负能量碰撞湮灭→空无→能量“O”态点→宇宙大爆炸。这种大尺度宇宙趋向于量子,量子趋向于空无的过程就是相对论趋向于量子论以及相对论、量子论再统一并最终失效的过程。下面分五步简述黑洞阴界的演化。
◇宇宙收缩成超黑洞 因为宇宙中灰尘、碎片、黑洞、白矮星、中子星等随着质量、引力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被拉拢。根据印度科学家强德拉塞卡极限,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一倍半的冷恒星不能支持自身抵抗自身引力。事实上,天体或星球的质量多数都是太阳的倍数,因而黑洞理论充分有效且时空中所有物质、事件逐级分层次集中起来并最终实现全宇宙的大会师——超黑洞出现。
◇撕毁轨道 电子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交变磁场作用下,脱离原围绕的原子核轨道而汇集成电流。电流的形成显示在无穷引力作用下,电子似乎有可能坍缩进入“奇点”。其它量子也类似电子。
◇事物对称中和反应 在物质、事件集中起来后,随着时空的收缩,密度、引力越来越大而几近无穷,进而压迫时空进一步收缩。单从黑洞理论或引力来推断宇宙坍缩成奇点是不能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因随着五构素的收缩于一点,则广义物质、力热、事件、精神、规律、理论、温压……等特征都统一于一点,似乎在这点的质量、压力、温度、密度将出现无穷。而实际上按照中和反应,“+、-”物质、事件碰撞湮灭成能量,同时少部分能量又分解出新的“+、-”粒子。如此反复无穷地运行,最终将九九归一于能量“O”态而不会随空间收缩出现我们想象的密度、温压等猛增的“奇点”事件发生。
◇能量对称中和反应 宇宙时空中的所有物质、事件在引力作用下坍缩集中,又在中和反应中统一于能量“O”态,再继续中和反应将正、负能量统一于空无。这个过程恰反映了大尺度宇宙会形成纯能量“O”态点的量子,具量子效应。因此,能量“O”态点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统一点且相对论失效,而在空无态时量子力学完全失效。
◇从空无到能量“O”态到宇宙大爆炸 以上假设了在宇宙大爆炸前也有一个类似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宇宙世界,就是说宇宙“O”态能量点同宇宙“O”态事物世界间存在一个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参见图14-2。随着能量“O”态的爆破和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分离出五构素和规律、理论,如量子论、相对论等。接下去又是宇宙收缩到空无的回归循环。
(六)从五构素时代看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统一
宇宙好比一个吹大的肥皂泡,其本身的五构素由微观量子向宏观物体再向宇观天体演化。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上取能量“O”态点为参考,则宇宙总体上可看作为特殊“量子”。宇宙的生命周期为早期从能量“O” 态点或量子爆炸暴涨开始,经不断吹涨成类似地球球面式的有限无界的极大量子;接着又好象从“赤道”通过挤压开始回归到“O”态式量子。对此,图14-1宇宙(物体)生命运动轨迹给予了形象表达。
见图14-1,按照循环相生相克律分析宇宙的演化周期,现取能量“O”态点为参照系,则冷胀相演化进程为:空无→能量“O”态点躁动→宇宙爆炸与辐射→诞生宇宙五构素→出现量子单元与构造→冷却膨胀凝结出宇宙世界→规律理论如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等的出现并发挥作用。
◇统一于对宇宙及物体的测量中 对于宏观测不准,我们常常使用误差理论确定其范围,但使用的规律公式应是客观的;对于宇观,我们目前以光年计,不必考虑微小误差;对于微观世界量子级误差(空间—时间普朗克尺度为10
◇统一于时空的胀缩中 按照上述黑洞理论与中和反应,随着层次结构的坍缩瓦解以至量子化和正负粒子、规律、作用等碰撞发生中和反应的频率增高时,则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为代表的规律、理论也结合成统一理论是完全可能的。如霍金的宇宙观认为,空间和时间一起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犹如地球表面,但有更多的维数;看来宇宙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奇点并由统一理论所完全描述。宇宙的造物主就是其自身的虚物质即更为广义的科学“上帝”。
应当说,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及人不会扎入地球中(因为人与地球间存在排斥);一个个体占一定空间,世上没有二个完全相同的个体等。但不相同的个体并非不能结合为一体,只不过这个个体以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为单元并按结构布置,再大的力也难摧毁量子单元和结构特性。因为“奇点”状态是体积趋于无穷小,能量、温压趋于无穷大的单个点,因而不存在量子力学原理与不相容原理生效的条件,所以“奇点”理论同量子力学相矛盾。
虽然广义相对论预言无限大密度点,而量子力学则认为波粒二象性决定了波长或周期和一定运动轨迹不能坍缩成无限大密度点。二种观点似乎矛盾。其实将无穷与有限区分开来考察又不会感觉到十分矛盾,因为无限大密度发生在无穷小时空点,而万有引力定律、量子规律是在平衡态或有限时空下成立的定律。只有无限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广义物质“O”态点才是奇点,而物质“O”态平衡点中的“+、-”个体或粒子碰撞会湮灭成能量“O”态点。事实是按照黑洞理论,宇宙时空中所有的物种、事件、规律……均不断收缩于一个接近无穷小的极小点(奇点),又随着时空趋于无穷小,并在对称中和反应作用下密度、物质、事件等数量也趋于零,呈现空无态而非奇点。这就是说,相对论与量子论在物质“O”态点(奇点)形成过程中统一为大理论,在能量“O”态点及空无态中消失。总之,虽然无穷小奇点不存在,但极小的准奇点还是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和反应大规模进行之前。
◇统一于方向运动中 在物体的消费运动中,运动的物体为量子构成的实物体(最小构成为量子,新陈代谢吸收排泄的也是分子、原子等),运动的方向控制者为呈量子特征的虚物质之阴流子形式。研究物体的方向运动,其实不仅需要研究实物质的自然科学,更需要研究虚物质的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大尺度的相对论,也需要研究微观的量子论。研究量子才能更好地研究由量子构成的和虚物质控制的物体。
◇物能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表明量子论与相对论具统一性 波、粒和力热运动是物质与能量的三种最小基本存在形式。波、粒二象性和引力现象普遍存在于宇观、宏观、微观世界中。但大尺度宇宙中引力呈显性,在宏观微观世界中波、粒呈显性。波、粒二象为广义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力热则为广义物质构成的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能量充放形式。
波、粒二象性与力热运动具普遍性,反映了物能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等统一的基础。因为大尺度物体由小尺度物体构成本身就表明相对论应以量子论为基础,同时量子的波粒效应在大尺度中也有普遍的反映,如层次结构就是一个个大小不同而呈公私关系的粒子效应,而物体的力热运动伴随着波动效应。
(七)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性
从上述六点可知,量子论与相对论统一于虚物质论。虚物质决定了方向不变,因而规定和影响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大体趋势,而不是事先计划或安排好了事物的一切。这是虚物质论同相对论相关的方向不变原理。因为相对论是在光速不变的支持下推导出来的,而且在大尺度时空中宇宙的根本律和运动总方向是不变的。虚物质论也反对宿命论,强调自由至高无上,如认定消费体系中的自由为最高层次。事实上,量子测不准原理标志着粒子运动中的无限自由,正是虚物质论同量子力学相关的局部方向变化原理。因为粒子绝对自由正是虚物质决定的消费体系中的无限自由,而这是任何高超的检测手段都测不出来的。
总括上述若干点,可得出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性可转化为大尺度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①决定大尺度物体命运的虚物质及阴流子形式具无限可分割的特性,呈量子态。虚物质或阴流子的量子特征使得宏观命运轨迹测不准遵循量子测不准原理,而占卜算卦只能是低级粗糙的手段。②引力或黑洞使大尺度物体坍缩瓦解为粒子,而中和反应形成能量“O”态点和“空无”,即微观、宏观、宇观统一于“空无”,从而一切学说、规律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统一于空无。③物体以私体形式为绝对存在而以公体形式为相对存在,即公体也是个体。而所有物体都由作为基本个体的量子构成,因而也都具量子特性。④能量是相容的而物质粒子是不相容的。所以只有存在能量“O”态或空无态,一切物能、规律理论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才能统一起来,否则就只能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相矛盾的“奇点”。
三、物体生命运动的基本法则
图14-1是关于物体生命运动轨迹的普遍模型,期间以相生相克律为线索贯穿着所有规律、法则的效用。
为了理解下节关于物体生命运动演变周期,下面在循环相生相克律和中和反应律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中发生作用的基本法则以成一般原理体系。
(一)规律性与测不准
事物运动既有规律而又测不准,似乎矛盾。但这是由虚物质总体方向不变性和局部片段不断变化造成的,因而这种可知又不可知的矛盾有物质支持。相对于量子绝对自由、绝对神出鬼没地变化的特性,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从而测不准事物。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使我们对自然可实施一定程度的认识与改造。
大尺度层面的虚物质决定了宇宙的规律性、有序性,为我们认识、学习世界知识提供了物质支持。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符合测不准原理,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分子,不可能站在宇宙之外观察宇宙,即人类认识宇宙具自指性,这种测不准在虚物质之阴流子形式和微观量子二种层面下更为明显。
宇宙是有序的或按规律运动的,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认识宇宙,这是由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决定的宇宙低熵性。另一方面,人类认识能力无论提高到什么层次高度都是有限的,况且只要我们感知世界离不开中间介质,就不可能准确地感知到真实世界,认识上总是存在误差而量子又神出鬼没具测不准性。为什么宇宙的规律性有序性是由虚物质决定的呢?因为虚物质最主要的特征是“方向不变”,方向不变是有序性和规律性存在的基础。而在宇宙中,物体生命运动归根到底是消费运动,消费运动就是所有的物体都沿着“测地线”方向实现其消费体系不变,即宇宙的有序性和规律作用等无不是实现消费运动中的基本准则。那又为什么人类测不准宇宙呢?原因是在作用反作用同时发生的规律下,你改造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改变了你,难道你忘了你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生活舒适吗?同时,你在测量物体时你的尺度也在变化运动,尽管这种变化运动在某些方面如宏观层面的人之通常活动引起的误差可以不计。首先,因为所有物体包括人类的能量有限是测不准原理存在的根源,人类认识宇宙实质是物能体系的自我认识,测不准应验了当局者迷的道理。其次,因为我们是宇宙的子孙,难以知道在时间上远离我们的宇宙过去和在空间中远离我们而存在的环境;历史学表明作为宇宙的子孙的人类是难以确切地弄清宇宙祖先的来龙去脉的。第三,是由虚物质决定了物体在消费运动中所发生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决定的。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改造这个宇宙,这行为本身就是消费运动,而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中间环节与事物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同时我们认识能力有限,总要借助介质或工具去辨析事物。工具的介入必然在观察者(人)和被观察物间产生影响,从而测不准宇宙及其中的物体。第四,量子微观世界接近于空无或能量“O”态点,粒子数目极大,在人类面前它们绝对是神出鬼没的,就人类的能力来说,近期是绝无把握搞清楚的。
(二)对称中和反应与对称破缺
对称基本上是指镜像特征和“+、-”特征,而广义的对称还应包括物体运动中成对出现的现象,如微观波粒二象性、运动与位置二象性、能量与时间二象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如波粒二象性、虚实物质二面性、软硬件、正与负、精神与物质、信息与实体……,如此下去一个宇宙中的事物网络可看作成种种层次对称之和,即以∑2n(n为整数)指数量级放大而成的庞大体系。
对称是中和反应的基础,没有对称则不可能有中和。对称破缺实际上是指时、空、电荷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问题。没有对称破缺则一切始终处于集合“O”态中,而不会有左右、男女、前后……之分的时空差及其特殊性。对称中和反应使物体完美,而对称破缺使平衡体瓦解、剩余不能抵消的新事物产生。这些新生事物要么是美好的要么是丑恶的,究竟怎样要看以什么为参照系或对谁来说。
根据能量“O”态的打破、建立之运动定律及动态平衡,在物能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物体均分解为“+、-”粒子对,其后碰撞形成新的物体和量子。这种转化、分解、形成之三种运动一直是以动态平衡为目标的。同化学反应平衡方程一样,存在正向为主和逆向为主的对称破缺反应。
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发生中和反应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总矛盾的解决,表明社会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平衡的社会体运动;而稳定的社会平衡体的破坏就是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的分离、解散,使社会暴发出经济危机、贫富悬殊、饥荒、战争。531理论与问题基础论点发生中和反应后,社会平衡仍有余震,则说明对称破缺存在。
作为中和运动定律产生“O”态点的另一个理论解释是是霍金所认为的,在E=mc2中负能的增加使得黑洞质量减少,质量减少则事件视界面积和熵均会减少,直至熵为0,空间为0。
(三)以人类为参照系之宇宙基本初值状况
可以认为,宇宙相生相克链是个无始无终无限往复循环的一个闭环,但我们分析观察事物总得有个开始。人类作为观察者,自然是从人类的今天追溯到宇宙的起源,而同时又研究人类的未来宇宙状况的。因此,有必要暂时把循环链中能量“O”态点作为观察分析的起点。
我们应分清能量“O”态点和宇宙是二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状态,总体上分为二个时期呈四种状态T19。见图14-2,四个状态为万事万物归于能量“O”态点即物质或五构素空无点、能量“O”态初期、能量空无点、能量“O”态点末期;二个期为能量“O”态点初期和末期。从图14-2中可以看出,能量“O”态点不属于宇宙,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能量“O”态末期。宇宙末期应为爆发启动能量“O”态点以及五构素等一切处于胚胎时期的“0”态平衡点,因为有能量而不做功也没有辐射的“O”态点或物体是不会有时间、空间、方向、温度、压力……诸状态的。而宇宙中期为五构素物体“O”态平衡点,即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所有物体、事件、规律、作用等现实。
在五构素物体“O”态点时,正负物质湮灭成“五构素空无(即能量“O”态点)”,则可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能量可用温度、压力衡量,所以能量“O”态初期的宇宙温度应为无穷。而在能量空无点,能量“O”态点中的正、负能量发生中和反应形成能量“空无”,则温、压、时、空等均为0。
五构素空无 能量“O”态初期 能量空无点 能量“O”态末期
五构素空无包括物质空无,实质上是能量“O”态初期。在能量“O”态点以虚线围住,表示宇宙可能从能量“O”态初期进入了虚宇宙;等到从与我们宇宙对称的虚宇宙中回来时,跨入的是能量“O”态末期。
图14-2能量“O”态点之初期末期关系
以人类为参照系,则宇宙的起点或终结不是“奇点”而是能量“O”态点,在二个能量“O”态点之间是“能量空无”点,见图14-2。因为在万事万物坍缩湮灭的黑洞期,物体引力通过吞噬周围五构素使其质量、引力同步增大的同时,其内部各组成个体释放出的热能形成的向外扩张压力也同时增大,所以单靠引力无法形成“奇点”。应当说,引力与压力平衡是主要的,随着引力、质量等的进一步增长,该物体失去平衡并爆炸而解体比坍缩成“奇点”的可能性更大。这就是说,宇宙源自“奇点”推测可能性很小。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中和”运动定律,当引力、质量二者趋于无穷大时,个体间距离则趋于零;从宇宙对称性可知,世界上万事万物总体上可归纳为“+、-”二大类。宇宙中所有这些“+、-”事物、规律、理论压缩成一体而犹如黑洞,其中温压等条件必定趋于一个大数,形成量子汤。在这些条件下,“+、-”二类物质必然发生极高频率的碰撞而湮灭成体积为0、质量为0、温压为0、动力不断减小的五构素空无之能量“O”态点。能量“O”态点经中和反应进入能量空无,能量空无又在宇宙自激机制下,神出鬼没地产生出能量“O”态点,能量“O”态点的波粒式运动导致宇宙大爆炸而进入五构素爆发的暴胀期。
1.能量“O”态点与能量“空无”态
当能量“O”态点处于初期时,事物、精神、规律……等统统化为能量了,这是宇宙五构素的末日,也是广义物质空无点。
虽然压力跟温度、物质量、辐射强度等成正比而与体积成反比,似乎在黑洞末期体积为0时,有个温度、密度、辐射等无穷大而使得压力也无穷大的奇点存在。但如果物质高度密集在一起时,则引力增大的同时扩张压力也增大,从而形成五构素“O”态点的的引力与压力的平衡态。在这种情况下,不等奇点形成就会发生对称中和反应。发生中和反应时,则密度趋于0,这使得实际压力为0,同时温度辐射强度……等等都为0(见图0之五构素物体演绎图)。其结果是五构素空无、能量“O”态点的出现。
能量也有正负之分,汤池中正能量与负能量发生中和反应时,能量空无点就会出现。
当能量“O”态点处于末期时,能量从空无飚升到巨大。这是纯能量时代,属宇宙史前期。按照现代宇宙学观点,粒子能量与温度成正比,而与波长成反比,如果这个理论对纯能量态成立,则能量趋于无穷的“O”态点温度也趋于无穷大而空间体积无穷小。由于能量“O”态点中不断辐射出粒子,在Ⅰ宇宙级总规律作用下,随时都有可能由高温辐射引发宇宙大爆炸。
2.五构素宇宙的形成
在爆炸瞬时,能量“O”态点猛烈爆破并大规模辐射出五构素,宇宙变得无限热。随着宇宙膨胀冷却,辐射温度不断降低、时空不断扩张、物质种类迅速繁衍,宇宙特征、局部规律不断爆出……,最终物能转化反应趋于平衡(这种平衡如同化学平衡反应,应是动态平衡的),物种演化不断进行直至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四)物能转化守恒运动律
物体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物体值可用能量标称,能量值可用质量标称。无论纯质量或纯能量还是质能混合的物体,其质能总和在宇宙成熟期是守恒的。发生质能亏损是因为该形式质能转化成它形式质能了。
在宇宙成熟期,质能守恒互为转化呈平衡态;但宇宙产生、灭亡期,质能则是不守恒的,互为转化呈单向不平衡性。由E=mc2 可知,因C几乎不变,则E↑时m↑,即能量可以转化成物质且呈等当量关系。而今,冷胀宇宙中的大量物体以小于光速的速度v运动,同时常温条件下物体m几乎不变,由E=(1/2)mv2 可知,E↑v ↑,即能量仅作为物体运动动力。事实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层次也遵循物能转化定律。如人类历史上的起义革命是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一旦势不可挡,就会推翻旧制度而建立新制度。新制度初时往往能适应甚至超前同期生产力,因而科技生产力迅猛发展,但不久新制度又会因保守、独裁而趋向腐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结果新制度使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慢并转化为社会自身的负担,即发展动能转化为惯性重量了。反过来,惯性重量的加重会抑制人权,加重对人民的压迫。压得越紧弹得越高,社会惯性质量最终会在革命爆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社会运动的推动力——发生改革或革命。事实上,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碰撞可湮灭成能量,表现为社会与经济矛盾由社会发展的阻力转变成社会发展动力。
转化与守恒运动律是循环相生相克律中的子律。宇宙及其中物体的生命运动遵守物能、物物、能能以及五构素同能量等诸种形式间的转化守恒运动定律。但转化是围绕物体消费体系来运作的,守恒并非守恒于某个常量而是守恒于空无,守恒于无中生有所发生的对称物(因总体上物体都是成对出现的)之任何一个面任何一种可能状况(量值),最大为宇宙成熟期的五构素当量值。
(五)物质的聚变与裂变
从基本粒子到星球、从稀泥到砖块到建筑物、从砂子到山石、从氢到氦……,所有这些无不与温度、外力(压力)相关。所以宇宙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随着外界条件(温压)变化所发生的物质能量的裂、聚变过程。聚变使私体转化为公体而裂变使公体分解为个体。广义的聚变、裂变概念在不同时空范畴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宏观中的机械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微观世界中的粒子变化、量子变化、思想变化等。显然,宏观变化中的结合能较小,而微观中粒子的结合能大,如人体的五构素能量当量值很小,但其智慧或其中原子、质子结合能却属核能等级。至于宇宙物体,由于其属庞然大物,机械、物理、化学能因累积效应而同粒子核能相当。
(六)哈勃定律①
据观察,大宇宙是均匀的。均匀性与哈勃定律说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且各碎块正在远离爆炸原点。因为只有所有碎块在同一爆炸瞬间飞出,则无论碎块跑得远近,其所经历时间应是相等的,因而飞出近的碎块速度小,飞得远的速度大,且最大不超过光速(现在实验中发现超光速,或许超光速在宇宙中不是普遍的,需要特殊的存在条件)。另外在飞出的较大碎块中若再飞出小碎块,则小碎块的速度必等于大碎块的速度+小碎块飞出距离×
(七)基本粒子及其创生与湮灭
现代宇宙学认为,早期宇宙中最多的粒子是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和光子,此外还有较重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现在的电子成了原子或分子外壳带负电的粒子。早期数量与电子不相上下、体积与电子完全相同的正电子现在只能在实验中、一些放射线和诸如宇宙射线、超新星这样的剧烈的天文现象中找到。没有任何质量或电荷的各类幽灵似的中微子数量与电子大致相同。早期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光线之光子的数量和平均能量同电子、正电子或中微子大致相同;携带一定数量能量和动量、零质量零电荷的光子排成光线,其数量与光的波长相关;光子发射于原子从高能态转变到低能态时的能量释放。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和光子不断地从能量中创生,短暂存在即湮灭,因此其数量由创生与湮灭平衡过程所决定。
时空是有限无界自足的。自旋为2 的引力子和自旋为1/2、3/2、1、0的新粒子可以认为是同一“超粒子”的不同侧面。这样自旋为1/2、3/2的物质粒子和自旋为0、1、2的携带力的粒子便统一起来了。自旋为1/2、3/2的虚之粒子反粒子对具负能量,抵消了自旋为2、1、0的虚之粒子反粒子对的正能量。有了正、负,则将许多可能的无限大抵消掉,而只剩下因PCT不对称造成的有限粒子。能量有正负之分,这与粒子对的正、反一致。
(八)能量“O”态点时期的超大统一力与四种力
引力来自势能,其表现或发挥作用有二个条件:①距离有限②质量足够大。在五构素空无即能量“O”态点中,距离为0、能量可大可小而质量为零;在能量空无点,能量真空使得大统一力不存在。在暴胀期,能量“O”态末期的能量飚升趋于无穷,则温度无穷、体积为零,这时可想而知密度为零的“O”态点孕育着无穷大的超大统一力;体积为0而超大统一力无穷,使得能量“O”态点失去平衡而爆破飞出无数碎块、灰尘形成五构素暴胀局面时,超大统一力分解出引力和动力,从而总机械能突变为势能和动能;因质量分解为有限的碎块且其距离小而引力大,随着冷胀距离增大而引力变小。其实宇宙暴胀的排斥力来自宇宙爆炸时的速度惯性,根据哈勃定律,因受引力牵制使碎块暴胀速度增加率越来越低,且最高不大于光速。
动力来自动能,其表现或发挥作用也有二个条件:①空间自由度较大,②飞行速度较大。在空间为零的能量“O”态末期,超大统一力虽无穷而动力则因空间为0表现为0,这时因粒子的不断产生,超大统一力变小而引力增大。在爆炸后,体积增加,物质自由度增大,动能以爆炸时所剩速度不变。这个动能一部分来自能量另一部分由引力转变而来。虽然在密度为零的“O”点潜在着动能,但体积为0、物体自由度也为0,因而只有爆炸后碎块动能才能表现出来。譬如,大统一力可分解为引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
随着物体“O”态的打破建立运动反复进行,粒子内部核作用力、核子与卫星电子等的弱作用力、物体间远距离作用力(通过电磁场、引力场发生作用)等纷纷从不同侧面表达着大统一力。
(九)不相容原理与强德拉塞卡极限
自从宇宙进入了五构素时代,无形状无质量零体积之可大可小的能量量子不是唯一存在方式了,无数不相同不相容的物质粒子依靠能量的“力热”形式表现来充满时空宇宙并无限膨胀。宇宙爆炸本身就是能量“O”态失去对称平衡,由隐性辐射能量到大爆炸释放出物质。这明显是能量可以相容而能量转化成物质粒子后则不能相容,并通过由能量或的力热作用来表现的。所以不相容原理产生排斥力、产生动力而导致时间、空间等出现并发展。
根据印度科学家强德拉塞卡所提出的极限,不相容原理所产生的排斥力有一个极限。因为恒星中粒子运动最大速度差由相对论确认为光速,意味着恒星变得足够紧密(即质量速度之当量大于光速)时,由不相容原理产生的斥力比引力作用小。因E=MC2中,C不变则动能只随M变化;而M变大时因空间变小(紧密之意),则引力比M的变化大。引力与斥力平衡的恒星的质量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大约为太阳质量1.5倍。质量小于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而质量大于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要么直接收缩为零,要么爆炸分解出小于强德拉塞卡极限值的碎块并经白矮星或中子星迭加而最终成极大质量的恒星。大质量恒星引力极大,从而改变光线路径如光向内偏折而导致黑洞产生。黑洞后期的星系或宇宙最终压缩成五构素的“空无”态。
(十)层次结构与寿命上限原则
根据层次结构论,宇宙中物体是按层次结构布局的。层次结构使得一切均以公、私和高、低级载体方式存在。在宇宙循环相生相克链中,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寿命上限为宇宙寿命,且低层次物体寿命短于高层次物体寿命。不过这一规律好象不适应微观世界,如质子寿命为1千万亿亿亿年,相当稳定;而一些粒子只能存在10-15秒,有的粒子即生即灭。对构成宇宙中诸层次物体的基本单元,如质子之类的基本粒子,因属于层次结构范畴中的极点,且在相生相克闭环链中同最高层次宇宙近邻,寿命长短与宇宙相关而不能简单作低层次处理。因而物体灭亡并非意味着构成其基本粒子寿命终结。图14-1中黑洞阴界里的粒子消失意味着宇宙将消失于能量“O”态里。随着人类基因草图的绘制完成,据说人的寿命可提高到1200岁。除非搬迁到其它星球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之寿命不可能超过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等。总之,寿命上限原则为在循环相生相克链中,下层载体不可能超过其上层载体的寿命,但基本粒子寿命T20近于宇宙寿命。
按照“寿命上限原则”,下层载体寿命必小于其上层各级载体的寿命,则宇宙一进入五构素时代,在巨量物质、力热,事件,规律……等涌现的同时必有少量的物体、事件等寿命终结灭亡。这是由“O”态动态平衡的打破与建立的规律决定的。
有机生命应只在膨胀相中生存,因为生命伴随着动力,动力发挥作用的二个条件为活动空间要求较大,运行速度也较高。生命是活力的标志,意味着无序度随时间增大,时空也应无限增大。这又说明膨胀比较适应我们人类存在,因而有机生命的寿命将小于膨胀期。
(十一)生命体与黑洞
人体自产生起就是个黑体,包括人体在内的有机体都是不吞噬光的有选择性的吞噬体。我们所说的广义消费就是指物体之黑洞性质的运作,而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不过,在生命力鼎盛发展期,事物则呈活体,以高吞没作出更高的辐射;其余包括霍金论及的黑洞以及多数无机物则吞噬一切,辐射少许。前者称为相对黑洞T21而后者称之为绝对黑洞。如人体,首先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消费外界食物;其次在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正”物质的同时,排泄出粪便、汗液等“反”物质,做功辐射出能量等进行新陈代谢。对一切物体,尽管在整个生命周期里,吞噬和辐射同时存在,但在产生、生存和灭亡、转换存在形式之首尾二个时期表现为吞噬、低温态为主的绝对黑洞特征;在成熟期表现为辐射、高温态为主的相对黑洞特征。总之,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吞噬与辐射过程。只不过存在吞噬为主与辐射为主以及吞噬、辐射均旺盛的三个阶段或三种状态,其中产生、生存、灭亡期或吞噬一切时呈绝对黑洞特征,而在生命力鼎盛发展期或有选择性地吞噬时呈相对黑洞特征。
就象中和反应以对称为基础一样,物体以层次结构为基础。其中黑洞是物体走向终极的现象,如社会集团在吞并民间组织形成独裁(好比黑洞)组织后,必将缺乏竞争和生气而走向虚物质极端发散、腐化进而趋向灭亡的结局。
(十二)其它
由方向不变决定的物体生命运动的基本法则很多,如对称性、重复性、不变性、遗传与繁殖,生命运动总形式与总原则,无为而治有为而理……;又如现有的机械规律、化学规律、物理规律、生理规律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可参阅本丛书其它章节和现行科研资料与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