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在中国的最后遗留及历史身影
陈莉莉
2007年10月30日,浙江省乐清市白石镇中雁村的陈松尧喜滋滋地打开了花板,一股草本清香直沁肺肠,搁置了十几年,又见蓝夹缬!
1997年10月,台湾的“汉声”杂志采编一行寻遍了中国,只在苍南宜山镇八岱村找到了一家仍在生产的小作坊,业主是薛功廊,七十五岁的许康算师傅在断断续续地生产着,会操作的也只有他一个人。
现在,中国已知的仍在生产蓝夹缬的人中,可能也只有他和薛功廊了。
陈松尧为夹缬世家,第四代传人,恢复夹缬并不难。对于第一条染布,他并不满意,因没染的白底部分有丝丝渗蓝。当我去采访时,他正在和儿子捣鼓第三批。一层层地抽开,他笑了“看,蓝白分明了吧!再换成粗的土布,就没问题啦。”
过了几天,再打电话过去,他说自己正在重修染缸,把现在刚修好的打掉然后再砌一个矮一点的,以便上面的空间多出来一部分,可以装木杠,不再使用电动葫芦吊染布版组,因为这样不精确。
再次造访时是我和老友张琴,他在院子的竹架上高高地晾起蓝夹缬,和对面的玉甄峰遥相呼应:“没问题了,可以开工正式生产了。”
传奇夹缬
彩色夹缬,国内外已绝制作,只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寻得蛛丝马迹,它们静静地展示着盛唐的风采及宋朝的没落。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三件释迦牟尼佛像夹缬作品,敦煌彩塑菩萨、天女的衣饰也为夹缬,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收藏有明定陵发现的八宝纹夹缬绢。令人惊讶的是,在日本的正仓院博物馆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伯特美术馆都藏有中国的夹缬,前者为日本“奈良时代”中光明皇后捐奉,大部分为中国唐代作品。正仓院为东大寺院租税交纳和信徒捐献礼品仓库,现已设立博物馆。 鉴真原是中国 唐代 扬州大明寺的高僧,741年已经55岁的他,为了将戒律传入日本,决心远渡重洋,在五次尝试均失败后,鉴真仍不气馁,终于在第六次时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 754年(天平胜宝6年)到达奈良,在东大寺设戒坛,为圣武天皇及其下400余人授戒 。 75 6 年(天平胜宝 8 年) , 圣武天皇 去世后的四十九天忌日, 光明皇后将他的630余件遗物奉献给大佛,其中包含了来自中国的若干件夹缬屏风。
这些屏风,全为彩色,其精美程度不亚丝绸,图案有大象、盘羊、寿带鸟、喜鹊、鸳鸯、树木、花卉及花纹,美唤美仑。唐朝中期,日本屡派使者、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交流甚密,但夹缬屏风是如何流入日本的却无文字记载,也很难考证。其中一幅花树鸳鸯夹缬褥面却是精雅绝伦,其为对称结构,蓝红相间,制作精美,活泼而不失沉稳,从中可见大唐自由、活泼和开放的风貌。
夹缬始于何时?《二仪实录》中记载 “缬,秦汉间始有。” 在中国的诗词中也有诸多记载: “扬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李贺的《蝴蝶舞》中的“醉眼缬”便指的是用夹缬做的屏风。 而在他的另一首《恼公》中也提及夹缬: “弄珠惊汉燕,烧蜜引胡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数钱教姹女,买药问巴賨。” 白居易也赞 “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北齐魏《魏书》中却记载了一个因买卖夹缬而获官的人:“荧阳郑云谄事长秋卿刘腾,货腾紫缬四百匹,得为安州刺吏。”
夹缬最盛在于唐代,最初在民间,后传入宫廷。
宋代的王谠的《唐语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宫中有一柳氏婕妤,其妹赵氏“因婕妤生日,”特别赶制了一批夹缬送到宫中祝贺,后又由婕妤献于王皇后。“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这一被当作生日礼物上贡的夹缬,竟在宫中被宠,赛过绸缎。 (注:“婕妤”,为唐朝后宫佳丽中的第四级,皇帝有一后、四妃、九昭仪、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三班宫女每班又有27人。)
关于这名婕妤,也颇有意思。其原为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境内)一名娼,曰娇陈,“姿艺俱美,为士子之所奔走。”巧的是,京都一柳氏“睦州一见因求纳焉。娇陈曰:‘弟中设锦帐三十重,则奉侍终身矣。’本易其少年,乃戏之也。”不想,“翌日,遂如言,栽锦而张之以行。娇陈大惊,且赏其奇特,竟如约入柳氏之家,执仆媵之礼,节操多中表所推。”然而,这么一个嫁于豪门的娼妇又是如何选入宫的呢?“玄宗在民间,闻娇陈之名,及召入宫见上,因涕泣,称痼疾且老,上知其不欲背柳氏,乃许其归。因语之曰:‘我闻柳家多贤女子,可以备职者,为我求之。’娇陈乃以睦州女弟对,乃选入充婕妤,生延王及穆公主焉。”
至宋代,“尊重缬”依旧,《清异录》载:“显德中创行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工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作缬帐一具。”也就是说,这位叫陈昌达的工部郎因为过于喜爱夹缬,竟然把自己的古琴和宝剑卖掉做了一床缬帐。
印染方法
缬,有花纹的纺织品。而夹缬,在《辞源》中的解释为 “夹缬,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刘道广教授在他的《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中,对此工艺的过程有个简单的记录过程:“夹缬,是事先雕制出两块阴版,阴纹刻制较深,行如水渠,然后在两块木版中夹上织物,压紧,版侧不同部位有小孔,可以注入染液,染液进入版内沿着阴纹线条的‘渠道’逐渐延伸。一定时间后拆去木版,织物就印染成功了。
中国古代染缬分三种: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和夹缬(兰印),均以植物染料染就,它们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又一贡献,是现代印染业的鼻祖。
夹缬 即汉族地区的蓝印花布,浙南又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题材为孩童、凤鱼、字符等。
我们在对陈松尧进行了三次采访,依照其制作过程记录如下:
一.土布的准备:以棉质土布为最佳。取长10米、宽50厘米的干净棉布浸水、晾半干,等分折成40厘米长左右,做好记号,卷在竹棒上。
二.染料的准备:将靛青染料分数次加入染缸,搅拌均匀,使靛青发酵,缸水温度以15℃—20℃为宜。同时以石灰或蛎灰调节靛青水的酸碱度,口感碱辣为入灰适量,清淡、微酸表明不足,沉淀6-8小时后,待缸水呈碧绿色,即可浸染。
(多次浸染后,药力疲软,颜色稀薄,可补充新靛,每次三至五公斤。)
三.棉土布装于雕板:对照棉布上的“蓝点”与雕版边缘对齐,将土布依次铺排于17块雕板之间,然后用钢筋楔实,固定。
为放粘连,用竹签穿起,均匀分开。
四.入缸染色:利用杠杆吊雕板组入缸,每浸染十五分钟吊起,和空气接触氧化,再浸染,如此反复七次。
五.雕版入灰:起出雕版,以水冲净残液,红布包裹,埋入草木灰七个小时。
(此程序为陈松尧的独创。)
六.卸布晾晒:将布从雕板上取下,搭于竹竿上,然后扛到竹架上晾干即可。
自十九岁开始,陈松尧便开始随父亲制作蓝夹缬,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传人。太公陈 昌、爷爷陈永登和父亲陈岩进一直以此为生,一般是代为加工,从凌晨两点开始,一直忙活到夜里十点才就寝,两套版一天能染六天,每条的加工费为五六元,永强、永嘉都跑来加工,那可是新婚儿女的必备品啊!
一直到了1997年,由于洋布的时兴,土夹缬没落了,再也不见一个人来染布。陈松尧也就关门歇业。
深秋打靛
2007年11月12日,乐清市城北乡里章村,晚稻已入仓。阳光暖暖地照在黄宣法银发上,形成一圈光环,与周围的老屋一起寂寞地留在这深山里。路边一日杂店,如笼子大,零星的矿泉水、香肠、牙膏、毛巾等摆杂架上。过午两点了,他才端着饭碗,在路上和两个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
三年前,我曾和好友范道敏一起拍摄过他打靛,那时他的身体还硬朗许多,现在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他带我到田里看靛青。一石灰砌就的大大缸埋入地下,里面沤制着蓝靛叶。“今年只有两缸了,以后还要少。”接着他有补充一句:“现在买的人少啊。弄这个,哪有钞票赚?!”我问他“现在什么价?”“去年只有两百多的(百斤),只卖了千二的钞票!”他说这话时很失望。“那是我种的百蓝根。”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小片的绿色,象菠萁这么大。此时深秋,梯田里一片萧瑟,晚稻割了,树木干黄干黄。
黄宣法的靛青是全程自制,包括蓝靛都是自己种的,然后是自己沤制,打靛,然后再坐等生意上门。令人惊异的是,只这么两缸,竟销到全国各地,如北京、宁波和温州。
在化学染料一统天下的工业时代,只有那些苛刻的国际染品才必须用这植物染料,因为无污染,环保,无副作用。
约半年后,黄宣法给我捎来了一条夹缬被,说是人家结婚的压箱底老货,我十分感激。2006年12月,我在筹备浙江省第一个生育文化馆时,忍痛捐做展品,至今仍后悔。那是一床老夹缬,蓝白分明,鲜而厚实。我没舍得用过。如今捐出,实在不情愿!我经常想,哪天把它再偷回来。
四年后,我又访黄宣法,这次是为张琴而来,她现在北京做传统印染的研究工作。我帮她拍摄电视纪录片,供在蓝夹缬展馆放映。
以下是黄宣法制作蓝靛(靛青)的流程:
蓝草春天下种,秋天采摘,再到制出蓝靛需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工序,历时20天左右。
一. 采叶: 十月底十一月初即可采摘,所有的叶子都可使用。
二. 沤制: 将蓝草叶堆入一个1.5米见方的坑里,加水沤制。热时三四天,冷时七天许,每天翻两遍。
三. 打花: 将腐叶翻入另一个大坑,直径约2.6米、深1.2米,新旧叶按照10:2的比例置入180—200公斤。加石灰搅拌,用耧耙不停地搪揣,开始出现蓝色、紫色的泡沫,并越来越大。
四. 出靛: 放置15-20个小时后,除去碎叶,用滤筛过去杂质,即得到靛青。一般每公斤靛草叶得靛青9.6两。
利用天然染料为织物施色,中国古代称为“彰施”。 蓝草含靛素,经过沤制,可得到靛蓝。其植株多药用,即板蓝根。它在水中和锦织物相遇,再在空气中氧化成靛蓝色,长久不褪色,此项技术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植物染料还有茜草、紫草、荩草、栀子和皂斗等。
《天工开物 . 彰施第三 . 蓝淀》载: “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 ,这里的“茶蓝“即靛蓝,“ 淀“即靛青, 并说明了“造淀”和储存方法: “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捅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石冈] 〔缸〕, 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石冈]〔缸〕。”
在我国的贵州、川西和滇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在生产、使用,然而在浙江,尤其是我市却基本销声匿迹。
2007年底,城北乡的黄檀硐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它也曾因制作靛蓝富甲一方,现在随着工业染料的普及使用也不再生产了。从大量残留的的染料坑,可一窥当年的辉煌。
难寻手工棉
夹缬三要素:雕版、靛青和土布。
为了恢复老夹缬,他花了不少的银子。陈松尧的靛青是定购的,价钱还要因行就市;雕版是在瑞安定做的,“花了一万一千块啊!”。现在他的宅子里还存有一付老夹版,五六年前,藤桥的文物贩子出价5000大洋收购,被儿子拒绝了。十几年没有使用,这付老染版已现出斑驳的痕迹,还被虫蛀出了一个个的小洞。
陈松尧最发愁的是粗土布无处可买,这种布早已下机,能织的都是六七十的老婆婆了。他找遍了整个中雁村,也只寻到一阿婆压箱底的几尺。首次试染时,他使用的是市场上买来的棉布,因为太薄,出现了丝丝渗蓝,晾干后的成品泛着亮光,没有了原本的味道,“换成手工纺织的棉布就行了。”陈松尧念叨着。
看起来,手工棉一时难寻!
12月初,张琴来,为他带来一块浙江柯桥布匹市场上买来的面布,厚实、均匀,又松软,是最恰当的代用品。“就是价钱太贵,这样蓝夹缬的成本就高多了。”陈松尧又犯愁了。
“价钱高点没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市场。”一同去的南向北老师这么说,她原是乐清市文物馆的官长,现在退休在家,也是她鼓动陈松尧恢复蓝夹缬的,同时她还帮助陈家争取了一点资金。
“技术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关键的是销路的问题。现在大家都不用蓝夹缬了,卖到哪里去?如果没有人买,老陈也难以维持下去,他必然再次歇业。老夹缬也就在世界上消失了!”南老师这么说,她看起来很忧虑。
是啊,凭着四代祖传的经验,做出质量上乘的蓝夹缬是件不难的事。难的是,无以为继。《汉声》在收次造访苍南的薛功郎时,看他和陈康算师傅一起出缸蓝夹缬时喜出望外,但薛扔出一句话:“这是最后一条夹缬了,以后不再做啦。”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原因也是民间不再使用这种夹缬被面。为了延续蓝夹缬, ” 汉声 ” 自费订购了千条蓝夹缬到台湾,但那也是临时解渴。薛家染坊也难以挽回颓废之势。
陈家老夹缬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
陈莉莉
2007年10月30日,浙江省乐清市白石镇中雁村的陈松尧喜滋滋地打开了花板,一股草本清香直沁肺肠,搁置了十几年,又见蓝夹缬!
1997年10月,台湾的“汉声”杂志采编一行寻遍了中国,只在苍南宜山镇八岱村找到了一家仍在生产的小作坊,业主是薛功廊,七十五岁的许康算师傅在断断续续地生产着,会操作的也只有他一个人。
现在,中国已知的仍在生产蓝夹缬的人中,可能也只有他和薛功廊了。
陈松尧为夹缬世家,第四代传人,恢复夹缬并不难。对于第一条染布,他并不满意,因没染的白底部分有丝丝渗蓝。当我去采访时,他正在和儿子捣鼓第三批。一层层地抽开,他笑了“看,蓝白分明了吧!再换成粗的土布,就没问题啦。”
过了几天,再打电话过去,他说自己正在重修染缸,把现在刚修好的打掉然后再砌一个矮一点的,以便上面的空间多出来一部分,可以装木杠,不再使用电动葫芦吊染布版组,因为这样不精确。
再次造访时是我和老友张琴,他在院子的竹架上高高地晾起蓝夹缬,和对面的玉甄峰遥相呼应:“没问题了,可以开工正式生产了。”
传奇夹缬
彩色夹缬,国内外已绝制作,只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寻得蛛丝马迹,它们静静地展示着盛唐的风采及宋朝的没落。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三件释迦牟尼佛像夹缬作品,敦煌彩塑菩萨、天女的衣饰也为夹缬,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收藏有明定陵发现的八宝纹夹缬绢。令人惊讶的是,在日本的正仓院博物馆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伯特美术馆都藏有中国的夹缬,前者为日本“奈良时代”中光明皇后捐奉,大部分为中国唐代作品。正仓院为东大寺院租税交纳和信徒捐献礼品仓库,现已设立博物馆。 鉴真原是中国 唐代 扬州大明寺的高僧,741年已经55岁的他,为了将戒律传入日本,决心远渡重洋,在五次尝试均失败后,鉴真仍不气馁,终于在第六次时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 754年(天平胜宝6年)到达奈良,在东大寺设戒坛,为圣武天皇及其下400余人授戒 。 75 6 年(天平胜宝 8 年) , 圣武天皇 去世后的四十九天忌日, 光明皇后将他的630余件遗物奉献给大佛,其中包含了来自中国的若干件夹缬屏风。
这些屏风,全为彩色,其精美程度不亚丝绸,图案有大象、盘羊、寿带鸟、喜鹊、鸳鸯、树木、花卉及花纹,美唤美仑。唐朝中期,日本屡派使者、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交流甚密,但夹缬屏风是如何流入日本的却无文字记载,也很难考证。其中一幅花树鸳鸯夹缬褥面却是精雅绝伦,其为对称结构,蓝红相间,制作精美,活泼而不失沉稳,从中可见大唐自由、活泼和开放的风貌。
夹缬始于何时?《二仪实录》中记载 “缬,秦汉间始有。” 在中国的诗词中也有诸多记载: “扬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李贺的《蝴蝶舞》中的“醉眼缬”便指的是用夹缬做的屏风。 而在他的另一首《恼公》中也提及夹缬: “弄珠惊汉燕,烧蜜引胡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数钱教姹女,买药问巴賨。” 白居易也赞 “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 。北齐魏《魏书》中却记载了一个因买卖夹缬而获官的人:“荧阳郑云谄事长秋卿刘腾,货腾紫缬四百匹,得为安州刺吏。”
夹缬最盛在于唐代,最初在民间,后传入宫廷。
宋代的王谠的《唐语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宫中有一柳氏婕妤,其妹赵氏“因婕妤生日,”特别赶制了一批夹缬送到宫中祝贺,后又由婕妤献于王皇后。“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这一被当作生日礼物上贡的夹缬,竟在宫中被宠,赛过绸缎。 (注:“婕妤”,为唐朝后宫佳丽中的第四级,皇帝有一后、四妃、九昭仪、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三班宫女每班又有27人。)
关于这名婕妤,也颇有意思。其原为睦州(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境内)一名娼,曰娇陈,“姿艺俱美,为士子之所奔走。”巧的是,京都一柳氏“睦州一见因求纳焉。娇陈曰:‘弟中设锦帐三十重,则奉侍终身矣。’本易其少年,乃戏之也。”不想,“翌日,遂如言,栽锦而张之以行。娇陈大惊,且赏其奇特,竟如约入柳氏之家,执仆媵之礼,节操多中表所推。”然而,这么一个嫁于豪门的娼妇又是如何选入宫的呢?“玄宗在民间,闻娇陈之名,及召入宫见上,因涕泣,称痼疾且老,上知其不欲背柳氏,乃许其归。因语之曰:‘我闻柳家多贤女子,可以备职者,为我求之。’娇陈乃以睦州女弟对,乃选入充婕妤,生延王及穆公主焉。”
至宋代,“尊重缬”依旧,《清异录》载:“显德中创行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工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作缬帐一具。”也就是说,这位叫陈昌达的工部郎因为过于喜爱夹缬,竟然把自己的古琴和宝剑卖掉做了一床缬帐。
印染方法
缬,有花纹的纺织品。而夹缬,在《辞源》中的解释为 “夹缬,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刘道广教授在他的《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中,对此工艺的过程有个简单的记录过程:“夹缬,是事先雕制出两块阴版,阴纹刻制较深,行如水渠,然后在两块木版中夹上织物,压紧,版侧不同部位有小孔,可以注入染液,染液进入版内沿着阴纹线条的‘渠道’逐渐延伸。一定时间后拆去木版,织物就印染成功了。
中国古代染缬分三种:蜡缬(蜡染)、绞缬(扎染)和夹缬(兰印),均以植物染料染就,它们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又一贡献,是现代印染业的鼻祖。
夹缬 即汉族地区的蓝印花布,浙南又称“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百子被”、“雕花被”和“状元被”等,多用于新婚被面、门帘床沿、头巾服饰等,题材为孩童、凤鱼、字符等。
我们在对陈松尧进行了三次采访,依照其制作过程记录如下:
一.土布的准备:以棉质土布为最佳。取长10米、宽50厘米的干净棉布浸水、晾半干,等分折成40厘米长左右,做好记号,卷在竹棒上。
二.染料的准备:将靛青染料分数次加入染缸,搅拌均匀,使靛青发酵,缸水温度以15℃—20℃为宜。同时以石灰或蛎灰调节靛青水的酸碱度,口感碱辣为入灰适量,清淡、微酸表明不足,沉淀6-8小时后,待缸水呈碧绿色,即可浸染。
(多次浸染后,药力疲软,颜色稀薄,可补充新靛,每次三至五公斤。)
三.棉土布装于雕板:对照棉布上的“蓝点”与雕版边缘对齐,将土布依次铺排于17块雕板之间,然后用钢筋楔实,固定。
为放粘连,用竹签穿起,均匀分开。
四.入缸染色:利用杠杆吊雕板组入缸,每浸染十五分钟吊起,和空气接触氧化,再浸染,如此反复七次。
五.雕版入灰:起出雕版,以水冲净残液,红布包裹,埋入草木灰七个小时。
(此程序为陈松尧的独创。)
六.卸布晾晒:将布从雕板上取下,搭于竹竿上,然后扛到竹架上晾干即可。
自十九岁开始,陈松尧便开始随父亲制作蓝夹缬,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传人。太公陈 昌、爷爷陈永登和父亲陈岩进一直以此为生,一般是代为加工,从凌晨两点开始,一直忙活到夜里十点才就寝,两套版一天能染六天,每条的加工费为五六元,永强、永嘉都跑来加工,那可是新婚儿女的必备品啊!
一直到了1997年,由于洋布的时兴,土夹缬没落了,再也不见一个人来染布。陈松尧也就关门歇业。
深秋打靛
2007年11月12日,乐清市城北乡里章村,晚稻已入仓。阳光暖暖地照在黄宣法银发上,形成一圈光环,与周围的老屋一起寂寞地留在这深山里。路边一日杂店,如笼子大,零星的矿泉水、香肠、牙膏、毛巾等摆杂架上。过午两点了,他才端着饭碗,在路上和两个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
三年前,我曾和好友范道敏一起拍摄过他打靛,那时他的身体还硬朗许多,现在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他带我到田里看靛青。一石灰砌就的大大缸埋入地下,里面沤制着蓝靛叶。“今年只有两缸了,以后还要少。”接着他有补充一句:“现在买的人少啊。弄这个,哪有钞票赚?!”我问他“现在什么价?”“去年只有两百多的(百斤),只卖了千二的钞票!”他说这话时很失望。“那是我种的百蓝根。”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小片的绿色,象菠萁这么大。此时深秋,梯田里一片萧瑟,晚稻割了,树木干黄干黄。
黄宣法的靛青是全程自制,包括蓝靛都是自己种的,然后是自己沤制,打靛,然后再坐等生意上门。令人惊异的是,只这么两缸,竟销到全国各地,如北京、宁波和温州。
在化学染料一统天下的工业时代,只有那些苛刻的国际染品才必须用这植物染料,因为无污染,环保,无副作用。
约半年后,黄宣法给我捎来了一条夹缬被,说是人家结婚的压箱底老货,我十分感激。2006年12月,我在筹备浙江省第一个生育文化馆时,忍痛捐做展品,至今仍后悔。那是一床老夹缬,蓝白分明,鲜而厚实。我没舍得用过。如今捐出,实在不情愿!我经常想,哪天把它再偷回来。
四年后,我又访黄宣法,这次是为张琴而来,她现在北京做传统印染的研究工作。我帮她拍摄电视纪录片,供在蓝夹缬展馆放映。
以下是黄宣法制作蓝靛(靛青)的流程:
蓝草春天下种,秋天采摘,再到制出蓝靛需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浆、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工序,历时20天左右。
一. 采叶: 十月底十一月初即可采摘,所有的叶子都可使用。
二. 沤制: 将蓝草叶堆入一个1.5米见方的坑里,加水沤制。热时三四天,冷时七天许,每天翻两遍。
三. 打花: 将腐叶翻入另一个大坑,直径约2.6米、深1.2米,新旧叶按照10:2的比例置入180—200公斤。加石灰搅拌,用耧耙不停地搪揣,开始出现蓝色、紫色的泡沫,并越来越大。
四. 出靛: 放置15-20个小时后,除去碎叶,用滤筛过去杂质,即得到靛青。一般每公斤靛草叶得靛青9.6两。
利用天然染料为织物施色,中国古代称为“彰施”。 蓝草含靛素,经过沤制,可得到靛蓝。其植株多药用,即板蓝根。它在水中和锦织物相遇,再在空气中氧化成靛蓝色,长久不褪色,此项技术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另外,植物染料还有茜草、紫草、荩草、栀子和皂斗等。
《天工开物 . 彰施第三 . 蓝淀》载: “ 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淀” ,这里的“茶蓝“即靛蓝,“ 淀“即靛青, 并说明了“造淀”和储存方法: “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捅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靛入[石冈] 〔缸〕, 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石冈]〔缸〕。”
在我国的贵州、川西和滇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在生产、使用,然而在浙江,尤其是我市却基本销声匿迹。
2007年底,城北乡的黄檀硐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它也曾因制作靛蓝富甲一方,现在随着工业染料的普及使用也不再生产了。从大量残留的的染料坑,可一窥当年的辉煌。
难寻手工棉
夹缬三要素:雕版、靛青和土布。
为了恢复老夹缬,他花了不少的银子。陈松尧的靛青是定购的,价钱还要因行就市;雕版是在瑞安定做的,“花了一万一千块啊!”。现在他的宅子里还存有一付老夹版,五六年前,藤桥的文物贩子出价5000大洋收购,被儿子拒绝了。十几年没有使用,这付老染版已现出斑驳的痕迹,还被虫蛀出了一个个的小洞。
陈松尧最发愁的是粗土布无处可买,这种布早已下机,能织的都是六七十的老婆婆了。他找遍了整个中雁村,也只寻到一阿婆压箱底的几尺。首次试染时,他使用的是市场上买来的棉布,因为太薄,出现了丝丝渗蓝,晾干后的成品泛着亮光,没有了原本的味道,“换成手工纺织的棉布就行了。”陈松尧念叨着。
看起来,手工棉一时难寻!
12月初,张琴来,为他带来一块浙江柯桥布匹市场上买来的面布,厚实、均匀,又松软,是最恰当的代用品。“就是价钱太贵,这样蓝夹缬的成本就高多了。”陈松尧又犯愁了。
“价钱高点没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市场。”一同去的南向北老师这么说,她原是乐清市文物馆的官长,现在退休在家,也是她鼓动陈松尧恢复蓝夹缬的,同时她还帮助陈家争取了一点资金。
“技术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关键的是销路的问题。现在大家都不用蓝夹缬了,卖到哪里去?如果没有人买,老陈也难以维持下去,他必然再次歇业。老夹缬也就在世界上消失了!”南老师这么说,她看起来很忧虑。
是啊,凭着四代祖传的经验,做出质量上乘的蓝夹缬是件不难的事。难的是,无以为继。《汉声》在收次造访苍南的薛功郎时,看他和陈康算师傅一起出缸蓝夹缬时喜出望外,但薛扔出一句话:“这是最后一条夹缬了,以后不再做啦。”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原因也是民间不再使用这种夹缬被面。为了延续蓝夹缬, ” 汉声 ” 自费订购了千条蓝夹缬到台湾,但那也是临时解渴。薛家染坊也难以挽回颓废之势。
陈家老夹缬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