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在上海市规划局内的上海市规划模型
现在去上海,人民广场那里有座很大的上海规划博物馆,我经常去看看,里面的参观者似乎外国人居多。馆内展出的上海城市模型是全国城市模型中最大的一个,沿着黄浦江伸展出去,那么庞大的一片,全部是高层建筑,密密麻麻,好不威风。不过细细看,中心倒有,但是却没有什么民族的东西,就是一个东方纽约的大型群体复制而已。
其实历史上,上海曾经有过一个叫做“新市中心”的规划的。该规划希望通过政府的主导,在租界以外建设一个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市政中心。可惜日军侵华战争爆发,这个计划只完成了少部分就搁置了。解放以后,因为是国民政府的“政绩”,自然束之高阁,也就没有什么人提起了,年轻一辈的,恐怕听说过的都不多。
20 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国际贸易港口,但是繁华的商业贸易区主要集中在有特权的租界弹丸之地。在城市布局上租界横亘于城市的中心地区,形成法租界、公共租界、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的格局。市政设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极不方便。由于当时港口吞吐量激增,原有的码头也不敷使用。发展中的上海,迫切需要一个整体的发展计划。
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1 年(即1922年)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即已提出: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于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进而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 最早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会的设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直辖市”。政府组织了一大批规划家、建筑家来设计大上海,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大规模、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奠定了现在上海市区基本格局的骨架。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要建造一个可以和外国人的租界抗衡的新上海中心区。
民国 16年(1927年)7月成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遵循中山先生的方针,谋求上海的发展,多次提出城市建设计划草案。这一规划工作经过筹备,密锣紧鼓地开展起来了:
民国18年(1929年)7月,决定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界、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约7000亩合460公顷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
8月,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掌管计划建设事务。
民国19年(1930年)年5月,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首先编制《上海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图说明书》,为中心区域其他设施计划提供基础。同时为通盘筹划全市建设,向各局印发《大上海计划目录草案》,要求各局提供相关资料。大上海计划目录草案内容相当全面,包括:上海史地概略、统计及调查、市中心区域计划、交通运输计划、建筑计划、空地园林布置计划、公用事业计划、卫生设备计划、建筑市政府计划、法规等,共10篇30余章。
6月,又编制了《上海市全市分区及交通计划图说明书》,计划范围为黄浦江以西,北新泾、虹桥以东,漕河泾以北,全市计划为商业、工业、商港、住宅等分区,提出了水道、干道系统计划。
7月初,市政府向铁道部专报了《上海市交通计划图说明书 (铁道计划之部分)》。
接着又编制了《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说明书》,将中心区域及其紧邻部分细划为政治、商业、甲乙两种住宅区域。
随后还编制了《上海市新商港区域计划草案说明书》,商港区选址在靠近长江口,水位较深,地广人稀的黄浦江以西,蕰藻浜以南的区域,规划开挖7大船坞,并相应建造码头仓库。
民国 20年(1931年)11月,《大上海计划图》绘制完成。
这个规模宏大的大上海计划,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件工作就是中心区域的选址。
上海特别市政府根据上海在全国乃至世界地位,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决定编制实施大上海计划。为此要划出市区范围,并首先划定市中心区。当时事实上的市中心是33 平方公里的租界,随着航运量日增,租界附近码头渐不敷用,且租界系外人管辖,因此市政府准备在近江海的蕰藻浜以南、黄浦江西岸辟建新港;另外因租界与闸北之间的沪宁铁路线,阻碍市内道路交通,也准备将这段铁路线向西北迁移。这样,江湾一带靠近港区、铁路,交通便利,易于形成市中心。民国18年(1929年)7月5日,上海特别市市政联席会议第123次会议议决,划定闸殷路以南,翔殷路以北,淞沪路以东,预定路线以西的江湾一带约7000亩(460公顷)土地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7月16日,市政府布告市民停止该区内地产买卖过户。在审议市中心区域计划时,认为必须同时着手编制全市分区及交通计划。
其次是设计道路系统
市中心区域计划在旷地上建设,必须先从开辟道路着手。为此,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首先编制了《市中心区域计划草图》及《计划概要》。随后邀请美国市政工程专家费立伯、龚诗基来沪咨询,然后斟酌修改,最终定名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图》,并编制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道路系统说明书》。设计区域内道路—— 由干道系统和次要道路系统组成,干道系统呈环形放射式,次要道路系棋盘式与蛛网式并用。为调节空气、点缀市容、方便市民游憩,结合道路系统布置了旷地(运动场等)及园林。
1935年落成的上海市体育场
民国19年(1930年)5月22日,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将道路系统图说明书呈报市长,5月28日上海特别市政府会议通过,7月7日公布。随后测定市中心区域路线,订立界石,修筑道路,先后建成了其美路(今四平路)、黄兴路、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五星路)、淞沪路、翔殷路等。
第三步是进行详细分区规划
上海特别市市政联席会议于民国19 年(1930年)6月11日通过《上海市全市分区及交通计划图说明书》,确定市中心区域的性质为商业区,亦为行政机关所在地。随后,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在6月18日向市长呈报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详细分区计划说明书》,将市中心区域及其相邻部分详细划分为政治区、商业区和甲、乙两种住宅区。政治区(又称行政区)位于市中心区域的中央、繁荣商业区域的核心部分,即南北、东西两主干道交叉点的周围一带,适用于行政机关及公共建筑的设置。除市政府及各局外,国民党市党部、中山纪念堂、市参议会、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国货陈列馆等均将在此建造。
商业区设在市中心区域的北部,靠近商港区、铁路总车站,也包括干道两旁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内允许建筑高层房屋,以便设置商店,沿街的商业设施可作为住宅区的隔音设施,以减轻街市噪音的影响。
除去政治区、商业区,市中心区域的其余部分均作为住宅区,分为甲、乙两种。甲种住宅区系指上等的住宅区,一般在选址于园林旷地近旁,可建筑高层住宅。乙种住宅区,系指普通的市民住宅区。
按照这份计划,随后建成了其美路(四平路)、黄兴路(北段)、浦东路(浦东南路、浦东大道)等道路,建造了市政府大厦、图书馆、博物馆及虬江码头第一期工程。
1933年,董大酉设计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现在是上海体育学院院部办公室大楼)建成。该大楼以清代宫殿式样为蓝本,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古希腊市政广场的布局。整体上采用中国梁柱式结构,细节上也突出了雍容精致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和色彩。营造出与当时租界建筑完全不一样的气氛。大厦落成之时,全市放假一日,十余万中外人士汇聚广场参加庆典,盛况空前,也令当时的上海市民大大扬眉吐气了一把。
建成于1936年的原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也是由董大酋先生设计的。全部建筑物均系钢筋混凝土防火构造,然而在外形上则模仿了北京钟楼的传统风格。这两栋建筑被昵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双子星座。图书馆内藏书多大50万册,珍本逾四千册,规模超过当时租界内所有图书馆。
与原上海市图书馆并称双子星的上海博物馆
1936年落成的原上海图书馆
应该说,上述几个公共建筑的大项目,基本上还是一种民族传统风格的再现,同时加入了现代功能。西式的布局,中式的外貌,用钢筋混凝土架构的飞檐斗拱,宫殿似的琉璃瓦大屋顶……虽然,对于这些传统建筑因素的“照搬”,至今仍有争论。但无论如何,探索建筑形式的民族化,我还是觉得非常有意义的。相比之下,同是董大酋先生设计的原上海体育场(现上海江湾体育场)倒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建筑的因素。该体育场包括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东西入口为三孔券门,仿牌楼形式。外墙为清水红砖墙,勒脚、压顶和两端入口部分的墙面以人造石面装饰,并饰以传统装饰纹样。明显具有中国特色,又显得相当现代,是将中国传统式样与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
可惜,这份庞大的计划未能获得充分时间去实现。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该计划被迫嘎然而止。几十年来的世事纷呈,该计划已几乎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连当时的计划文本也遗憾地不知所终了。
难得的是,当时的这批建筑物,大部分都幸存下来了。作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段探索历程,一种努力的见证,它们的光彩,虽然不再夺目,但也不应该被湮没。现在一提到上海,要么是说外滩的老租界建筑如何宏伟,要么就说浦东的新摩天大楼如何壮观,而上海曾经有过的建设新市中心的计划和完成的部分建筑,却罕为人知,实在很遗憾。
200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