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表达(1998-2008)


  对城市的表达,即是对都市性的表达,对都市现实的正视与“审美”。

 

  虽然自19世纪末中国即已产生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通),但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尚缺乏对都市性

的独到观察与表达,农业文明漫长而顽强的传统,使古意、园林和山水仍然是城里人心目中的理想;同时,对现代性的乌托

邦愿景,以及巴黎和纽约(曼哈顿)模式的强烈诉求,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与表达的主旋律。

 

  在某种程度上,西方城市电影的“无意倾销”(维尔托夫、安东尼奥尼、“新浪潮”、“新德国电影”和关于纽约的电

影)、新都市人群的形成、当代艺术和国际展览机制的渗入(如安迪•沃霍尔和威尼斯双年展)、库哈斯对珠江三角洲的表达

(如《大跃进》)等,激发了中国艺术家、作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对中国超速城市化模式的体悟与表达欲望。

 

  近十年来,城市一直是国内大型艺术展览的主题,除了专业的“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已有的两届主题分别为“城市,

开门”和“城市再生”),“上海双年展”(如2002年的主题为“都市营造”,2004年为“影像生存”,2008年为“快城快

客”)和“广州三年展”(如2004年的主题为“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及其“三角洲工作室”计划),众多

艺术群展与个展,更是持续关注超速城市化现象,并由此引发了当代艺术对超速城市化问题的超强介入和表达。中国都市空

间与建筑现实的演化都不是按照国际已有的模式发生和发展的,它绝对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自生的都市性),在发现、

研究和表达方面,艺术家和策展人往往比建筑、规划和文化批评界更为敏锐、犀利和果敢。

 

  2003年,王兵的纪录长片《铁西区》以更为切近的角度,记录了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工业区无奈的衰落过程;同年,欧

宁、曹斐等拍摄了纪录片《三元里》,将这个广州的城中村的生态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中国电影的近十年愈演愈烈的奇观

化、商业化不同,近十年中国的纪录片更为扎实地记录了超速城市化进程中都市空间底层的变化。

 

  与此同时,以曾力的大型系列作品为代表(如《北京照片》、《水城钢铁厂》、《五福公》)的当代城市摄影,将镜头对

准剧变城市的“沉默”区域,例如《水城钢铁厂》纪念性的尺度和静穆的(甚至肃穆的)的氛围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力

度,它们实际上重新改写了中国城市的空间审美,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城市元素被赋予了某种经典性,至少是在照片中,它们

的都市性被“激发”了出来。

 

  近几年来,一种全新的图书类型正在幽灵般地“孳生”着,由于一时间尚无法确定这些出版物的正确类别,所以你只有费

心从传统的建筑、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甚至哲学等的专业书架中去耐心搜寻,除非偶然,它们的影响和发行量都不

大,稍纵即逝,但是显然,一种被笼统地称为“新都市读物”的图书类型“诞生”了。城市文化类图书的兴起,说明读者群

体日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关注都市性和城市表达,其中《城记》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出版与畅销,

是这一趋向的重要“事件”。

 

  2003年,新华社主任记者王军的《城记》在三联书店出版并长销不衰,由此开启了人们对都市保护和“新都市读物”的关

注。《城记》的意义显然并不仅仅在于记述老北京的沉沦,它更关注的是其中的权力运作机制与灾难性结果的关系。

 

  “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在处理城市问题时,我们

会遇到一种基本的审美局限:城市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

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它剖析美国城市现实和反思现代主义规划的基础上,对都市的复兴与未来提出了全

新的、富于建设性的洞见。她抨击和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主义规划一相情愿和悲天悯人的理念,如贫民区的改造理念、广场

和绿地所代表的公共空间理念、以小汽车为先导的交通理念、郊区化与单一社区化理念。她从来没有被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表

面上壮丽和高效的视觉性所迷惑,她呼吁的,是全面复兴和建构城市深层肌理及其活力。2005年5月,这部名著终于在国内出

版并“意外”地成为学术畅销书,第二年,为了纪念作者的去世,甚至出版了该书的纪念插图版。

 

  近十年来,媒体也成为城市表达的主导媒介,如《南方周末》、《新京报•北京地理》、《周末画报•城市》、《新周

刊》、《城市画报》,无不以敏锐、持续报道新都市现象为己任,这甚至引起相关专业领域的注意,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

展即邀请《新周刊》和《周末画报》参展。准专业期刊《城市中国》更是以专题形式集中报道中国超速城市化现实,又通过

展览(如“街道是我们大家的”,2008年)和论坛更为直接地介入城市表达。

 

  当然,这十年来在城市表达方面异军突起,并且最即时、智慧和生猛的,还是网络文化的爆发式生长,以博客、网络杂志

(如《COLDTEA》)和网站(如创意中国网)等诸多形式,都市大众第一次在虚拟空间建构起城市表达的“自由世界”。

 

  如果说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的最大变化,是逐渐形成了喜忧参半的主流的城市化模式;那么“城市表达”的崛起和众声喧哗

景观,则是对这一奇异现实的宣泄、观察、记录和剖析。

 

                                                      (刊于《周末画报·城市》2008年12月6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