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经适房 先上廉租房
邱创思
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目前受到一系列的尴尬:
1、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出现购者众租者寡的现象,公共租赁住房在品质、地段、配套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居住与工作地点的距离,事实上是加大了用户的生活成本(特别是交通和时间)。
2、 广州市首次经济适用房购房意向登记已于10月8日结束,这次全市取得准购证明的家庭有3648户,其中有1498户家庭登记了购房意向。而本次推出的2145套经济适用房,还有647套无人认购。而部分经济适用房3000—4000元/平方米的价位让许多有资格购买的家庭仍感有心无力。
保障性住房政策遇冷,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购买计划用房不便于资金周转。经济适用房转为商品房有5年的过渡期,目前还有更多专家认为应有更严格的限制措施。如果买了经济适用房,轻易还甩不掉,想便宜点套现还不成。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3年后想用小房再加点钱换大房的梦想就较难实现了。
2、政府好心做坏事,买者不领情。例如一年青人的自白:“我拼了老命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才能借到个首期,还要背上这个月供。本来以我的工作收入,我是没能力这么做的,但担心政策一时有一时就没有了,所以才硬着头皮上的。有了这政策,我不买就是我的不是了。如果没这政策我还落个心安。你们会问我为什么不去住公共租赁住房,一是太偏远,生活配套不全。二是离上班的地方太远,时间和交通成本太高,倒不如住市内的农民房。”
3、小心人心不足蛇吞象。仍有人在说经济适用房太贵了,认为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是他不具备该支付能力,于是他只适合住公共租赁住房,嫌贵的原因是最好价格继续降,说不准那天攒够了钱可捡个便宜。二是他刚好够得上支付,同时也打算在经济适用房里好好地过日子,知足常乐了,反倒这种类型嫌贵的不多,因为感谢政策来得正是时侯,担心迟一点政策有变,买到了就不错了。三是超出了这个支付能力,嫌贵,自然是跟商品房价格扣除一定比例后来比,因为商品房才有市价标准,测算一下,5年后什么价有利可图,因为一定要加上这5年的成本才能测算。尽管压价,因为目前政府的政策一边倒,于是,不闹白不闹,这年头,最怕闹事的。大家一起哄,把价位压到位了,稳赚,这可是政府给的福利,不要白不要。
我们的政府现在去判断其是否有此支付能力的标准及透明度、公平度都远远比不上香港,本应遵循市场规律的行为成为了政府的附属专权,似乎难于服众,除非做到较为完善的透明和公平。
在香港,30%的人住公屋,15%的人住居屋。同时按照规定,居屋只卖给公屋住户,以及公屋住户中符合收入与资产限额条件的人士。这种政策的公平性就体现出来了。
香港的房地产是相当成熟了,成熟的标志是几大财团已垄断香港大部分的房地产市场。而且这些财团做出来的物业已经与居屋的档次有明显的拉开,同时,香港的中产以上的人士所占的社会人口比例居世界的前列。在这样的行业成熟背景和市场需求结构合理的前提下,董建华先生的大建居屋计划仍令香港经济饱受摧残。现在随意去做一个拦街市调,十个香港人里,找不到一个认为当时董先生的政策是对的,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的房地产业成熟吗?我们的中产多吗?我们的任何一个区域市场需求比得上当时的香港吗?我们拥有比香港还透明和公平的保障性住房分配监督机制吗?答案是NO!实践证明,这政策对房地产业的破坏性如此之强,慎用为上。目前政府推出在三年内投入9000亿建保障性住房的计划,这措施对“90/70”限制下的商品房市场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政府应该先上的是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且要考虑住户的工作谋生问题,在市内的就业机会才多,应优先考虑就近原则。但市内租金较贵,怎办?政府补贴是最有效的办法。先用多区位、多档次的公共租赁住房来满足真正有需要帮助且愿意接受帮助的住户。做法是廉租房先行几年,同时建立较完善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加于规范和管理,进一步了解真实的需求。时机成熟后,就可以在公共租赁住房住户里进一步接受他们的申请,让合资格的人购买经济适用房。同时,政府应把控经济适用房的推出量和推出时机,充分考虑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