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一个伟大的草根城市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访谈,大家在谈到广州、深圳、东莞三个不同的城市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所受到的影响时,我第一次公开为东莞近几个月来所受到的批判、质疑和责难鸣不平,觉得外界对东莞的误解太多。尽管我也公开批评过东莞,但我次却要公开表达我对东莞的赞美,内容虽不多,理由或许也并不充分,但它反映了我作为一个长期观察研究珠三角经济并对它些城市有着深入了解的研究人员的一种态度——既为东莞的伟大和神奇之处缺少人关注和理解而遗憾,更为各界对东莞的歪曲和误解而愤愤不平。实际上,早在2005年11月,我所策划并承办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全国理论研讨会在东莞虎门召开时,我带领与会的300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观考察时,就说过“东莞是最能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城市,原因是它不仅靠自身力量最早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而且是一个真正依靠民营的力量走向富强的城市。”

         东莞是珠三角一个典型草根派的城市代表。之所以,说它是“草根”,是因为“东莞模式”完全是靠东莞人民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既没有享受深圳那样的特区政策,也没有享受像广州这样省会的优越照顾,可以说没有一分钱国家的财政支持。它的特征是民营主导,自主探索。这种情况使东莞经济有很强的自发性质,自发的过程中不仅有很优秀的企业在这里发展,也有落后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也在这里发展,各种形势、各种人都在这里获得发展。这是一个相当于丛林效应,丛林中有很高的灌木,也有很低的草木,也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大家在一起发展,构成一个生机勃勃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群落。

        东莞模式折射出的是真正民营化、市场化的力量,更折射民本政府的魅力与和谐发展的价值。关于“东莞模式”形成的背景、特点、主要内容等,笔者会在其它著作中作出专门探讨,这里不再展开。

      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东莞的问题在形式上反映得很严重,备受全国关注,但是这个严重性相对来说有所夸大。因为岭南文化一向就是低调,好事不怎么说,不喜欢宣传。东莞的伟大之处、奇迹之处和更好的方面缺少一种正面的报道。因此,好的方面不容易被外界所了解,而坏事传千里,容易讲出来,其实并没有传言的那么严重,现在看到的是局部。这样传播的结果,就好像东莞的问题成堆,好像东莞的企业成片的倒闭,好像东莞失业的人把街上都挤满了。其实相对于东莞整个经济成长来说,在十年中已经创造奇迹。往坏处想,这么多年东莞吸引了近1000万外来劳动力,即使流失了几十万甚至200万人,又算什么呢?就像股市那样,涨了五六千点,掉下来二三千点也没有什么。同样,东莞有近二万家外资企业,在大转型过程中淘汰了一二家,又怎么样?这种变化是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以及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的变化和竞争所导致的。这种竞争有可能是由于盲目,相互之间过度竞争,也有可能是外部的变化,比如说这次金融海啸的影响。

       对于东莞经济转型过程中,有些企业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国家政府部门缺少很好的帮助和引导所导致的。正如小朋友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完全靠自己自食其力有时是顶不住的,本来只有适当的关照和帮助就可以活得很好的。但现在,却可能因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或缺少有力的关爱帮助,甚至对于它们出现的困难存在普遍性误解,例如,不恰当的认为东莞企业的倒闭就是因为金融海啸或者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认识的后果有三种可能:一是掩盖真相;二是夸大事实;三是不负责任。因为这种说法就不利于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也不利于帮助这些企业更好地进步。更主要的是可能浪费很多宝贵的政府资源,做出盲目的决策和努力,“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使劲”没使到点子上。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本来一个好好的城市,由于你开错了药方,最后把它医得乱七八糟的。比如,有人说东莞的经济问题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因此,政府不惜动用近10亿的财力去推动所谓“技术创新”;还有人甚至说东莞的相当多企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力的代表,需要淘汰和转移。实际上,对于现阶段这些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更主要的是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问题。你需要给它好的土壤和好的营养,使它正常化,而不是它自己的筋骨不够硬。

       我认为,东莞经济最核心的问题,是有强大的制造业,却没有自己强大有力的流通渠道,一个号称“世界工厂”的城市经济却基本处于依赖国外流通渠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改变却不是东莞一个城市所能改变的,应该是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的总暴露,应该由广东省政府部门负起责任来,而不应把这种责任推卸到为广东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草根企业。然而,由于决策部门、理论研究部门等普遍没有看清广东和东莞经济的真正问题,而是胡乱地“开药”,显然,结果就是可能使一些本来不该倒闭的企业更加困难,死得更快。

       总之,对于东莞现象,我们要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更主要的是要从岭南经济问题,要从广东区域经济特色,要从东莞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客观地判断。我坚信,“东莞模式”一定有它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生存逻辑,如果不切实际地“瞎指挥”只会使它不知所措。

       既然东莞的成长一开始就象是一个大家庭中缺少关注的那个“光着脚丫满地跑”并着自己的聪明努力在深圳广州之间的夹缝中闯出生天的“野小子”,既然东莞的发育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没减损国家或其他地方的利益,既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并没有花多少心思或精力来关注这片神奇的土地,既然东莞已经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真正实现了城市化(它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广州)而且32个镇区均衡发展的“经济高度民主化”的城市,既然东莞的道路一开始就是全国少有的不是以GDP导向为特征而是以百姓民生的富有为特色,至少东莞没有一个象某些大城市拿着国家的财政投资或用百姓的税收为了GDP而胡乱投资的项目,更没有出现那些动不动就损失几十亿上百亿纳税人血汗钱的政府投资项目,那么,就让我们为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鼓掌欢呼,多些赞赏和鼓励,少些质疑和责难吧。

       或许,若干年后,当人家回顾20世纪至21世纪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可能关注的不一定是广东的深圳或浙江的温洲之类的,而是珠三角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相当低调但却吸引着全国近1000万打工仔打工妹、吸引着来自香港等境外的近100万高层管理人员和商人以及拥有世界最密集却最均衡布局的高星级酒店的魅力城市。

       近十年来,由于多次承担课题,我跑遍了东莞32个镇区,同样我也几乎为了做研究而走遍了广东21个城市,同时随广东省经贸考察团及其他机会到过泛珠三角各个省区,20多年来,因为课题和会议也略略到了祖国的大多数省市,相比之下,我认为最值得赞美的就是东莞这个处处藏富于民、一心为百姓着想、所有镇区都通高速公路和都拥有高星级酒店、政府决策处处实实在在而少花架子的城市,更值得称道的是,不少了解的经济学家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东莞的GDP的含金量远高于国内不少GDP虽高却其实没有什么钱的城市,因为东莞当地的政府部门普遍是真心实意地谋发展,而不是为了GDP。

        试问:有哪一个城市早早地就明确而真实地打出“民营牌、城市牌、外资牌”这“三张牌”?又有哪一个城市象东莞那样早早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和谐富裕新东莞”?还有哪个城市以政府文件的方式将所有外来的打工者统称“新莞人”?在广东,还有哪个城市象东莞那样提出“商贸东莞工程”并在32个镇区掀起轰轰烈烈的社区商业运动?太多太多。。。。。。

       或许,东莞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比起东莞人的自觉学习精神、默默奋斗精神、自发图强精神尤其是政府和百姓和睦相处的图景,那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相关文献

        东莞电博会:早熟型发育与纵横向调整http://kesum.blog.163.com/blog/static/962880820081011105731371/edit/

        东莞商业步行街现象的再思考

       http://kesum.blog.163.com/blog/static/96288082008750202312/edit/

        王先庆:东莞“十一五规划”比广州优秀

        http://kesum.blog.163.com/blog/static/9628808200692122839983/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