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康凤立【左】亲切接见中国农发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主席、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金国【右】后,合影留念,共同展望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未来。
河南经济报经济新闻新农村栏目特约记者:倍力
核心提示 河南省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紧紧围绕“立足农村、占领乡镇、拓展城区”的发展战略,在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洛阳市银监分局和伊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定支农方向,积极开展贷款营销、送贷上门和信用工程等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实现了存贷款规模、市场占有份额、业务指标增幅、盈利水平均创历史最高的跨越式发展,由此而成为支持伊川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由于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民的贷款金额往往只有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贷款风险大,利润小,一般的金融部门都不愿意做这些小生意。正确处理好农村信用联社与“三农”发展的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是深化农村信用联社改革的关键。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从本县经济主体较为分散、经济发展资金普遍短缺等实际出发,大力推广小额农贷,不仅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信社自身发展,营造了农民和农信社双方收益的双赢局面。截止2005年底,该农信社新增贷款26.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8亿元,涉及农贷户11.5234万户。同时,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2.5258万元,比年初上升3.6394万元;盘活不良贷款2.599万元,占年计划的135%;利息收入6.748万元,比上年同期多收2.673万元;首次实现赢余额1.326万元,比上年同期多赢余1.106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了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刚好碰到前来贷款的彭婆镇赵沟村村民赵天雷。他想买一头耕牛用以发展农业,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手持农信社《贷款证》到“信用户贷款专柜”填写了贷款借据。前后不到三分钟,便贷出了2000元钱。他高兴地逢人便说:“不找一个人,不递一根烟,就能贷到款,真方便呀!”
当记者谈起伊川县农信社的经营理念时,农信社理事长康风立详细叙说了该社为响应党的号召——全力为三农服务而探索出来的经验。
齐抓共管 全面发展
伊川县农信社通过广泛调研,认为农民反映的“贷款难”和信贷人员感叹的“难贷款”归根结底是信用问题,而解决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辖区内实施信用工程建设,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于是,农信社首先从宣传入手,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会议、固定标语、板报、广播等,大力宣传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一条街”,评定“信用商户”、“信用户”、“信用企业”的条件、评定程序、优惠政策等,以求达到家喻户晓,增强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载体进行宣传,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制作播出“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今日评上信用户,明日贷款不用愁”的字幕标语;在《洛阳日报》上举办了“守信光荣‘信合杯’”征文活动,共征集各类文章53篇,刊发28篇。全县18个社(部)在全辖区公路沿线373个行政村中,刷写固定标语1500余条。通过这些努力,短短数月,就在全县企业、商户、农民当中营造出了一种“以信誉求贷款、以贷款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对外大力宣传的同时,在信用社内部特别是信贷人员也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以求实现内外联动、同步发展的效果。该农信社采取召开会议,举行信贷人员学习班,召开信贷人员、企业农户商户代表参加的讨论会等形式,共同分析近年来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群众信用意识不强,给信用社工作带来的困难,指出农信社搞好信用体系建设,搞好信贷支持农民增收,是党和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政治要求,是信用社最基本的市场定位,也是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改善经营现状的根本途径,提高了员工对创建信用体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为了充分掌握辖区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的基本情况,伊川农信社从建立经济档案入手,尽力做到支农先知农。他们专门设计了统一格式的《农户经济档案》、《个体工商户经济档案》和《中小企业经济档案》,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分工。由城关信用社负责创建“信用一条街”、建立《个体工商户经济档案》及评定“信用商户”;由营业部负责建立《中小企业经济档案》及评定“信用企业”;各基层信用社负责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及评定“信用户”。《经济档案》采取“分村建档、一村一本、一户一档”的办法建立,除列明借款金额、还款记录、还息记录等农户信用记录外,重点列明农户的基本情况、从事经营活动情况、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身份证号码、联系方法、近期照片等情况
在评定信用户时成立有包片信贷员、信用站人员、村组干部组成的评定小组,对照条件,对申请的农户逐户评定。凡属一、二、三级“信用户”,分别颁发金、银、铜卡和《贷款证》、“信用牌”,核定贷款最高限额。在评定“信用企业”时,要求企业年产值必须达到1000万元、每年纳税50万元以上等。在评定“信用商户”时要求商户必须在信用社开户,经常和信用社发生业务,有固定的营业用房,合法完善的营业执照等。对评定出的“信用户”,建立同《贷款证》相对应“信用户贷款档案”。2005年,在建立健全经济档案的基础上,全县共创建“信用村”79个,评定“信用户”5045户、“信用企业”45个、“信用商户”240个。目前,争当“信用户”、“信用商户”、“信用企业”,创建“信用村”已在伊川县蔚然成风,群众的信用意识、信用观念得到了明显加强。
完善机制 多方兼顾
伊川县农信社为把“信用工程”开展得有声有色,2005年5月,农信社在平等乡古城村举行了全县第一个“信用村”授牌仪式。伊川县政府领导,人民银行、银监局有关同志将“信用村”的铜牌交到古城村党支部书记秦现森、村委主任催丙双的手中。农信社领导、平等乡政府领导还亲自上门为吴俊光、曹现河、曹占生等挂上了“信用户”牌子。
随后,农信社领导和职工分赴全县15个乡(镇),为信用户挂牌、发放贷款证和贷款金、银、铜卡,还给信用户发了印有“信用光荣”的背心。两个月内举行授牌仪式56个,共为3866个信用户挂上了牌子。
人民大街是伊川县城的主要商业街,80%的商户聚集于此。城关信用社选择在人民大街创建“信用一条街”、评定“信用商户”,真可谓一枝独秀满园春,各商户纷纷奔走相告,提出申请的络绎不绝。信用社根据申请,实行信贷员包户,建立经济档案,对照评定标准,评出“一级信用户(金卡)”45户、“二级信用户(银卡)”80户、“三级信用户(铜卡)”115户,分别核定贷款限额5万元、3万元、1万元。
搞好柜台服务,及时兑现承诺。为使信用工程见效,真诚为客户着想,各社(部)均在营业厅显要位置设立了“信用户(商户、企业)贷款专柜”,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限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办理贷款业务。农信社对评定出的45家信用企业,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分别核定了贷款额度,这些企业在限额之内可到贷款专柜内直接办理。城关信用社承诺1万元以下贷款一个工作日办完;3——5万元贷款三个工作日内办完;5万元以上贷款五个工作日内办完。这些举措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信用客户的交口称赞。
伊川县农信社对规模种植、养殖“信用户贷款”和信用村群众贷款,采用送贷上门的办法。吕店乡邵沟村地处万安山下,山地、坡地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为帮助群众发展养牛业,吕店信用社深入该村了解情况,建立农户经济档案410份,评定出218个信用户。2005年8月13日在该村召开信用户贷款现场发放会,一天之内发放贷款218笔共计50万元。
要创建农村信用体系,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工作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机制作保证。为此,伊川农信社在创建“信用工程”之初就制定出了一套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自2005年以来,该社3次行文,对创建活动开展突出的城关信用社、平等信用社、彭婆信用社进行了表彰,对3名只热衷给企业贷款、刁难信用户的信贷员,除通报批评外,取消其审批贷款资格。
方法得当 成效卓著
伊川县农信社通过艰苦卓越的努力,提高了全民的社会信用意识。促进了社会信用的根本好转。在城关、半坡、彭婆、白沙等不少社(部),每到月底,农民到信用社排队还贷交息已成习惯。在不少村,月底该交息了,村干部在广播上一提醒,上百笔贷款,一、二天内便能收齐利息。
伊川县农信社实施信用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2005年,农信社共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7511万元,重点支持了高山乡郑村3300亩牧草种植、套种枣树,鸦岭乡千亩红薯品种改良,平等乡古城村300亩莲菜种植等项目,扶持城关、平等、鸣皋、白元、水寨、彭婆6个乡镇建起1555个蔬菜大棚,这项工作赢得了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农民的交口称赞。
同时,伊川县农信社也宣传了自己,扩大了自身的社会影响,沟通了与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鱼水之情。《河南农村报》、《洛阳日报》、伊川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分别以“伊川八百农民喜获‘信用身份证’”、“伊川农信社送贷上门”等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农信社创建信用工程工作。县、乡政府对农信社的工作十分满意,并帮助农信社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近一年来,农信社先后被伊川县委、县政府授予“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佳服务单位”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为促进农信社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他们充分做好“三个结合”工作。一是创建与存款相结合:城关信用社在创建“信用商户”过程中,按照“以存定贷、以贷引存”的原则,评定时参照以往与信用社的存款业务往来及业务量,在平时调查及到期续评时,更是以存款业务量为主要依据。通过创建“信用一条街”、评定“信用商户”活动,新开户178户,共吸收存款830万元。二是创建与盘活相结合:在创建“信用村”时,针对部分村有不良贷款和欠息现象,紧扣“创建”这一主题。1976年平等乡古城乡买拖拉机在农信社贷款5300元,后来村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这笔贷款一直未还。在去年创建“信用村”活动中,村两委干部“新官理起一日帐”,不仅一次还清贷款本息两万余元,还带领农信社人员分头到全村17户双呆贷款户中做工作,半月时间,这些双呆贷款全部盘活,成为全县第一个“无逾期、无沉淀、无欠息”的信用村。三是创建与发放贷款相结合:自创建“信用工程”以来,伊川农信社贷款的发放和审批主要依据各信用社“信用工程”开展的成效。对信用环境好的、信用占比大的,增加贷款规模,反之,则限制其贷款。
伊川县农信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服务的功能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各信用社经营机制的转换与“合作”。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拓宽领域,创新手段,探索长效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河洛大地,同时也吹拂着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职工和六十万伊川农民兄弟的心田。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日子里,伊川县信用联社理事长康凤立,审时度势,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当得知伊川县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的整合模式,来解决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问题,却遇到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资金瓶颈时,当即和伊赛合作社理事长党金国先生通电话,关切的说:你们为了父老乡亲的福祉,就放心大干吧,农村信用联社是我们村人自己的银行,伊川县农村联社当责无旁贷的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选择包裹伊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内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伊川县农村信用联社社的重点扶持对象,来全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仅是现在我们要这么作,就是我们改为农村合作银行时也要这么作。
由于伊川县农信社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各项业务持续、健康、跨越式发展,更得到有关领导的一致肯定。该农信社先后被洛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文明单位”和“五一”劳动奖状;被人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评为先进单位;被伊川县委、县政府授予“支持农业产业化最优服务单位”和“支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被洛阳市农金体改办评为综合经营第一名;被洛阳市总工会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被省爱卫会授予“省级卫生最佳单位”;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其颁发“2005中国农村改革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