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六日,奥巴马再次重申他的经济计划:上马自五十年代的跨州高速公路建设以来最大的公共工程,在两年内创造两百五十万个工作。他虽然仍然没有给出这一计划所需要的具体经费数目,但有关人士估计其总价值高达四千到七千亿美元,有些专家则称真实的数目可能要更高。
奥巴马这时出来重复自己的计划,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第一,美国经济继续急转直下,威胁着普通人的生活和信心。第二,关于如此大规模的联邦开支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的辩论也愈演愈烈。
在十二月五日星期五,美国政府公布了十一月的失业数字:五十三万多人丢掉了工作,使失业率达到6.7%。这是美国三十四年以来失业最多的一个月,失业率也达到了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更糟糕的是,大部分专家预测,十二月会产生更大的失业,数字可能接近六十万。到目前为止的2008年,美国人已经丢掉了一百九十万个工作,年底破两百万已属必然。到2009年底,这个数字可能达到三百甚至四百万(计入今年的数字)。奥巴马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来高调推销其经济计划,也算是上任前的安民告示了。
更有意思的是,此时美国正处于权力交接的政治敏感期。按一般的规矩,当选总统和即将卸任的瘸鸭总统不管在政治上如何水火不容,此时也要避免互相攻击,以示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交接期的稳定。奥巴马是靠把布什塑造成全民公敌而当选的,但选举结果揭晓后立即收敛其火力,并提醒媒体在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位总统”,表示他要尊重布什的工作。布什对奥巴马的政治经济纲领,也从来不置一辞。
不过,媒体和两党其他政客并不会因此沉默。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经济哲学毕竟针锋相对,面对这么大的经济危机,其意识形态的区别也必然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进而会引起激烈的冲突。媒体不断地指出:奥巴马提出的振兴经济的计划,正是布什曾经明确表示要否决的。共和党的理由是:对经济如此大规模的政府干预,会创造一系列不能靠自身的竞争力而在市场上生存的企业,从长时段看将影响经济效率。今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很可能超过一万亿美元。除了刚刚通过的七千亿的华尔街救市计划外,三大汽车公司也在争取政府的拯救。政府这么不停地加大开支,哪里找钱去?那也只有印钞票了。这无疑会触发通货膨胀,使联储提高利率。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经济学家Alan D. Viard针对奥巴马的计划指出: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开支,必然会削减其他公共开支、压抑私营企业的投资。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政策很可能在其他领域造成更高的失业率。还有人指出,奥巴马的计划实际上是以罗斯福的“新政”为蓝本。但是,“新政”的政府开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Lebergott/Bureau的劳动统计数据,罗斯福上台时美国人的失业率大致为25%,“新政”六年后仍然维持在20%。另有研究证明:到1939年,美国人每年的工作时间总额比1929年大萧条开始时还下降了五分之一。
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Paul Krugman则为奥巴马的计划而大声疾呼。他称“新政”的失败,不是因为政府开支过大,而是政府的投入不够多。可惜,他无法解释面临目前这样严重的联邦赤字,如果政府疯狂烧钱,怎么可能不引发通货膨胀?怎么能不提高利率?如果利率上涨,怎么可能不压抑私营经济的投资?
《纽约时报》的另一位专栏作家David Brooks属于温和的保守派,一贯主张大政府已经是不可能避免,共和党应该“现代化”。他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加大政府投入是明智的。基础设施从来就不是私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属于政府的责任。而美国的基础设施早已年久失修,不管哪个党上台,早晚要为此拿出钱来。既然如此,现在百业萧条的时刻,正是花这笔钱的理想时机。
这些辩论,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将不断激化。从目前的政治大势来看,美国选民更关心的是振兴经济而不是平衡预算。再加上民主党在国会两院加大了自己的多数优势,选民和新总统一般又有一年左右的蜜月期,奥巴马的计划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相当大。不过,这种天时地利,也容易使权力失去必要的制衡,使奥巴马政府陷入传统民主党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性。更何况,即使奥巴马的计划全部兑现,也不过是两年内创造两百五十万个工作。而在他上任第一年,两年经济衰退积累的失业数字就可能是三四百万。显然仅仅靠政府是无法振兴经济的。最终,美国的经济还是要看私营企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