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正合十年,以书为记(之全书序)


 

       自然灾难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学术界迄今未有定论。

        记得在200412月,评价印度海啸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全球经济学家的观点就已是泾渭分明。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C.佛莱德•伯格斯坦站在巴斯夏灾难经济学(Calamity Economics)这边,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早间访谈中说:“事实就是这么荒谬矛盾,如此规模的灾难带来的却往往是长时间的积极效应”,并预言灾后的城市重建将产生经济学理论上的“乘数效应”,将会为受灾地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派经济学家秉持的是“需求刺激型灾难”的观念,剔除经济利益与逝去生命的价值伦理的因素,印度海啸对受灾国经济的增长是涅槃重生式的影响。

        持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也大量存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切赫森维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利就是其中一份子。他认为,无论如何,灾难无利于增长。因为所有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原本可以作为其他用途,增加社会产品供应、提高社会财富;灾后重建资金需求将挤压社会其它方面的资本投入,受灾城市总体经济不能因此得到实质性增长。此外,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并非所有灾难都能刺激经济增长,因为类似疫情这类“需求抑制型灾难”,除了增加对医药的少量需求外,普遍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意愿。

         只在学术层面剖析某一特定灾难到底应该属于“需求刺激型灾难”还是“需求抑制型灾难”,对社会的价值始终是有限的。

        当正合的毛勇董事长客气地请我“斧正”他们公司关于“5.12”汶川大地震的研究成果时,我的感觉首先是欣喜。先不说书中的观点是否有足够的理论支持,这本书已经难能可贵地从实证的角度对灾难以及灾难发生后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细致地描述了地震后房地产市场在微观层面所发生的变化。

        地震发生后,我参与发起的香柏领导力机构(北京)即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在灾后一周内建立起成都赈灾办事处,至今我们的同事仍奋斗在灾区。我本人也曾在灾区农村作志愿者,亲眼目睹灾区所遭受的严重破坏,了解到灾区企业及企业家们遭受到的非同寻常的压力。不难想像,在过去紧缩型宏观调控期,每个房地产企业都备受压力的煎熬,这时候,身处灾区的企业,我想身上的压力只会更大。面对压力,还想着能够留存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我想毛勇董事长“希望为这次百年不遇的地震尽可能多做点什么”的心愿是真实可信的。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纪实性的书,通读一遍发现其实不然。正合还探索了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与地区震后的发展轨迹,利用翔实的国内外各类数据,把历史性规律与都江堰、成都等震区的实证进行了对比分析,创新性归纳出地震后城市价值与消费心理的诸多规律。本书部分结论,更是超出了常规经济学家理论框架的认知范畴,这也体现出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超越理论层面的价值与意义。

        书中许多观点对我都是相当有启发的。如,震后房地产市场恢复周期的模型,6个月是个非常奇妙的数字,国外的情况如是,成都的实证亦惊人的一致,看来全球一体化的范围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又如,书中大量的一手数据说明都江堰的空间规划对地产市场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影响,这几乎是“需求刺激型灾难”的经典案例。依我看,假以时日,这个案例甚至有可能成为全球灾后重建的经典范例。

        类似的有趣观察,不一而足。相信这本书对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灾后重建机构、学术研究者会具备较强的借鉴参考意义。

赵晓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