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时代的定位换脸术(三)


 

竞争特质:
这里的特质既是品牌自身产品所能带给消费者的利益、价值,更是相对于竞争者,品牌在产品功能和价值上具有的相对优势,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定位的精髓就在于舍弃普通平常的东西而凸现更富个性特色的东西,你的个性优势越多,你在消费者选择的清单中排名就越靠前,所以找到竞争特质直接影响品牌的后续发展能力。
同时,这样的个性特质在信息的传播中也常常被媒体和消费者所聚焦,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推广由头呢?
 
星巴克——销售“咖啡体验”而非咖啡
   星巴克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世界级品牌,而且是一个靠独特推广方式成功的品牌。在很多专业人士的笔下,星巴克靠公关而非广告成就了伟业,阿尔·里斯更是将其作为《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主要案例依据。
   那么,什么使星巴克的公关变得容易而且高效呢?
   在我看来就是它的独特定位。曾任星巴克首席推广官的斯科特·贝德伯里(Scott Bedbury)在《品牌新世界》一书中写道:“星巴克的核心识别与其说是生产一杯伟大的咖啡,不如说是提供一次伟大的咖啡体验。”
   而事实上,在这个定位之前,星巴克也曾因为定位上的平庸而停滞不前,直到有一天,公司品牌专员杰罗姆·康伦将消费者和竞争品牌的调查报告,呈送给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时,岂可发生了巨大改变。
康伦的调查显示,经常喝咖啡的人重视口味的同时,更加在乎消费的体验,在乎咖啡的形态、周围的环境、服务和自己在这里即将得到的美好记忆。在星巴克和其他竞争者的比较测试中,那些自称为是“严肃”的喝咖啡者的人或是咖啡鉴赏家的人中间,星巴克被认为是一个新兴的、受人尊重的、高质量品牌。而同时,有人认为连锁咖啡馆将影响品牌的形象。
看来,星巴克不能单纯的将高质量作为自己的优势,而应该确定一种不受连锁、不受经营者变化影响的新的优势出来。500年咖啡馆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显然是一个好的备选,星巴克可以从营造“让顾客玩味这种充满感情的饮料”时的周围环境开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咖啡体验。“从选择高质量咖啡豆开始,按正确的方法研墨,要用最纯净的水、以适当的温度、准确的时间来煮”、从“关注卷边的纸杯和中间带小孔的亮白色塑料杯开始”到“开发高档的咖啡甜酒品牌”,所有一切表明星巴克的品牌定位正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舒尔茨显然对此很满意,“星巴克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是服务顾客的咖啡生意,而是提供咖啡的以人为本的生意。”
人群定位:
因为品牌的最极目标是为消费者服务,所以在定位时,明确自己的目标人群时各种定位方法都必须考虑的一点。一般的,企业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文化背景、个人喜好等将消费者细分,再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战略规划,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目标人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有针对的推广、可以快速抢占消费者心智和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看看成功的“大品牌”无一不是在消费者定位上,专注而持恒。专注就一定要熟悉这个人群的特征,并能和它们无障碍交流,让消费者随时可参与到品牌的互动活动中来;而持恒则在于能洞察时代变迁时自己所界定人群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上世纪的年轻人和本世纪的年轻人就明显不同,本世纪人的心理年龄进一步变小,也决定了它们的消费习惯必将不同于上世纪,所以,持恒就要把握不变中的变化。
 
蒙牛酸酸乳——酸甜少女的专饮
最终,在湖南卫视和蒙牛的共同努力下,05年《超级女声》取得空前成功,不仅参与人数达到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数,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长期关注的多种话题,尤其是品牌和节目让目前的社会中流砥柱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身边这些“小女生”,重视他们张扬的个性、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蒙牛酸酸乳当年实现20亿包的销售,蒙牛品牌成功登上中国乳业的第一品牌宝座。
 
百事可乐——赢在“新生代”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狭路相逢,演出了一系列商业史上蔚为大观的争夺战。不过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可口可乐还不把百事可乐看成什么了不起的对手,只是到百事可乐天风浩荡般亮出了“新生代的选择”这一旗帜时,可口可乐才慌了手脚。新生代于其父辈之间的“代沟”,不仅仅意味着因价值观的摩擦而形成的心理隔阂,而且还孕育着十分诱人的商业机会。
1973年个人主义盛行,百事乘势而上,摒弃可口可乐不分老少男女“全面覆盖”的定位思想,极具洞察力的抓住“代沟”,从年轻人入手,将“新生代”作为自己品牌的目标人群,对可口可乐实施了“侧翼”定位攻击。这中间,百事可乐在系列公关攻势中祭出两记“杀手锏”。其一,抓住新生代崇拜影视偶像的心理特征,以巨资聘请流行音乐巨星做广告代言人。其二,以充满火药味的比较广告,紧紧咬住对手不放,比较的主题,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可口可乐是“老迈,落伍,过时”。而百事可乐则是“年轻,活泼,时代的象征”。激浪(Mountain Dew)发起的第一次广告攻势中打出了“雅虎激浪……,让人心里发痒的酒”的广告语。1967年“百事一代”广告,“精神起来!你是百事的一代”的广告运动成了整整一代人的追求(1963-67),推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请尝尝让其它品牌魂飞魄散的百事,百事正在全速前进!”
当调查显示,美国有7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属于“百事可乐新一代”时,两乐的对弈力量开始“质”的变化,在百事可乐的坚持下,到1975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由60年代的1:25提升到1:1.15。
当然,百事可乐这一核心定位并未因此而调整,而是乘胜追击、“变本加厉”。
1988年,百事可乐请来迈克尔·杰克逊做形象代言人,并拍摄了由他和明星共舞的广告片。据媒体称,当广告首播的那个晚上,美国全国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下降,甚至于家庭用水量都一并下降了,电话也没什么人拨打。这部广告片是如此的受欢迎,以至于许多电视台都会在新闻节目中播放它。百事公司没再花一分钱,便在电台、杂志、报纸上做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报道。广告播出后,不到30天,百事可乐的销售量便开始飞速上升,成为当年普通可乐市场增长最快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