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听国学》下周面世


     昨天接江西人民出版社魏先生的电话,报告说张志伟老师和我合作编辑的在《在人大听国学》一书在下周面世。

   这本书编辑于今年春天,本来应该在9月份出版,但因出版社计划与《在北大听历史》和《在哈佛讲中国》两书一起出版,而被延宕至年底。

    不过,如果将之看作我们两人对哲学系老师的致敬之产物,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新年礼物。

    有一些老师因为没有如约提供稿件而未出现在书中。

    祝本院老师和学生,并所有光顾本博客的新朋老友新年快乐

 

   

 

编者前言 

   21世纪初所出现的“国学热”中,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是颇具标志性的事件。这不但是现在教育体制内对于“国学”这样的学科的探索性尝试,而且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之间的关系。

   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倡导的将传统节日列入公共假日的提议终于落实,也许,这并不只是意味着我们的休假方式的变化,而是要通过传统节日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找寻我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系统。

   或许,有些人一听“国学”就以为是一种“复古”,在众声喧哗的各种观点中,我们能听到许多类似的描述,但这显然是对于“国学”的误解,“国学”在近代中国的出现,本身就是应对西方文化及其现代化的挑战的产物,只有面对“西学”,才有所谓的“国粹”和“国学”、“国故”的词汇出现。所以,“国学”最紧要的地方是站在中国本位、站在现代化的立场上来综合考察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与其说“国学”是“复古”,毋宁说国学是面向世界的一种眼光、一种比较“守成”式的眼光。

   基于此,我们在这本讲演录中,不但可以看到硕学老儒对于传统学术的精审的阐述,也可以看到深通西学之士对于中西学术关系的独到认识,必将给我们以认识传统的新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长的大学,聚集着一批学有造诣的学者,在今年来的国学热和文化讨论中,领风气之先。他们的许多观点均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或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比如,纪宝成先生的文章,特别阐明了他对于国学的理解,引发了长达数个月的激烈讨论;程天权的文章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说明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的意义。方立天教授是佛学名家,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张立文教授创立的“和合学”深受世人关注,他从中国古典中的“三句真言”入手,提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境界。 葛荣晋教授一直关注中国思想与现代管理的意义,阐明了中国式管理的精蕴。孙中原先生以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著称,他从逻辑入手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式智慧的关节点。宋志明教授讨论的主题是国学的哲理基础,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国学与哲学的关系。李秋零教授以独立翻译《康德全集》而为人瞩目,而他对“汉语神学”的讨论可以让我们了解基督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如何在信仰的纯洁性和本土化方面保持其平衡的。美学家张法讨论的则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政治意义。张志伟教授对于儒学如何在现代中国发挥作用的思考,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强调传统文化唯有应对当代社会问题才有生命力。肖群中教授以“孝”的研究名世,他提醒我们如何在现代的社会方式中贯彻孝的精神。向世陵通过对于儒学的核心精神的体察,论述了儒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干春松的问题意识是儒学的多元化倾向,认为这样的多元化可以导致儒学找到与现代社会结合的最佳途径。

   总之,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小小的思想之旅,如若“沿途”的景致,能为读者所欣赏,那么作为编者的我们也就“乐莫大焉”。 
 

                                              张志伟    干春松   2008、4、30

 

编者前言: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

程天权:提高国家软实力: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张立文:三句真言与和合学的使命

葛荣晋:中国哲学智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孙中原:逻辑元研究与中国人思维方式

宋志明:国学的哲理精神

何光沪:中国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

张法:京城符号性建筑在改革时期的演化

张志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于儒学现代化之可能的反思

李秋零:“汉语神学”,一个崭新的神学运动

肖群忠:“孝道”养老的文化效率分析  

向世陵: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影响

干春松:多元化的儒学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