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当然是利益相关者了,狭义或不言格地说就是业主(股东)了。股东所关心的目标就是“股东权益”,而公司会计对资产存量、价格、负债的关注,最终还是因为关注“股东权益”这个极终目标。实际上,很多股东并不懂财务,只是直接关注股东权益有没有增加,至于这个“增加”是如何得来的都行,表现出实实在在的“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资本人格。
股东权益是一个被计算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事前确定的东西,因此,不可能按照会计方程式“资本=负债+股东权益这个式子来计算。这个式子是倒因为果的,即把股东权益这个“果”误当作“因”看待了。实际上,只要把会计方程式改变一下形式,看作是对业主关注目标“股东权益”的一个定义式,这个式子也就正确了(或者说恰当了)。这就是:
股东权益≡资产-负债=∑资本品量×资本品价格-负债
(请注意:式子当中用的是恒等号“≡”)
也就是说,股东权益是一个存量,是要随时被确认的一个“果”。如果有股东来查询现在他的收益是多少,会计就要给出一个答复,也就是要计算一下,如何计算?就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如果“资产”>“负债”,公司就有赢利,股东也就有权益,具体某个股东的权益等于“股东权益×股份比例”;如果“资产”小于“负债”,也就是资不抵债,股东权益就是负值。
负债是存量,但是通常不会瞬息万变,一般在财务表上表现为一个常数(虚假的常数,依然是存量。就像恒温并不代表温度不是存量一样)。但是,资本品数量(包括现金存量,价格为1)和价格是瞬息万变的。也就是说,股东权益是瞬息万变的,这个变化只需要按照定义式去计算出来,而不是现在的会计处理——调整“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不是利润,而只是在指定时点上股东所拥有的权益数量,或者叫做财富量,某时的财富量要和当初的财富量加以对比才知道有没有利润。《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给出了利润定义是:利润是财富的价值增量。计算公式是:M≡V1-V0(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P155)。
这其中的V就是上述会计公式当中的“股东权益”。只有“股东权益”在指定时段的起止时点上(从基点0到财务时段末点1)的变化量才叫做“利润”,如果股东权益在开始时(0时点)的财富量为100元,到了财务年度末V1还是100元,则他这一个财政年度的利润就是零。
存量又称为时点数,随时都应该可以给出,因此,负债表是一个动态的表,作用就是让股东随时知道他的资产的状况;流量又称为时段数,一个时段才会有一个数值出来,现实的损益表通常是一个财务年度(月、季、年)才会出一个,也有商业企业如超市每天给一个数据的。假如某股东心急,随时去查询公司的负债表希望知道任一时点上自己的财富变化,这时他得到的损益就不是时段流量了,而是一个“水表数”。
虽然说公式当中给出了“资产”的计算办法(资产=数量×价格),但是,这里的价格是市场上的历史价格或者是他人之间的交易价格,并不代表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而且当自己真的在这个时点上把资产变现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价格了(现有的价格是你这份资产没有变现下的供求格局造成的,如果你把这份也拿去变现,就会改变供求格局)。
要说现在的会计原则有什么问题,其实
“公司”,是一个“货币投机”和“价值投资”并存的场所或工具。
现实当中,公司的业主和股东并不完全是目标一致的,通常只具有股权而没有经营权的股东只会追求货币增殖,公司的赢利与否只用有无现金流增长来衡量,投入货币,有更多的回流,这就行了。而业主很可能追求货币流增殖的同时还有其它企图,例如虽然没有现金流增殖,他可能会满足于资本品的价值增殖,“落下一份产业”,也会很满足。当然,他们也会应付那些只求货币增殖的股东,说这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