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可是现代金融却是现代经济的最薄弱环节。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有毛病,虽说数量巨大,也区区几千亿美元,对美国这样大国而言,本没有什么了不起,想不到却掀起了如此惊涛骇浪。美国五大投资机构全军覆没,三个银行垮台,两个改为银行股份投资公司;“两房”已被美国政府接收;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倒闭,有158年历史雷蔓兄弟轰然倒下;三家美国汽车巨头现在已经停产;美国最大的、最有活力的、具有标志性的花旗银行也遭遇灭顶之灾,其损失已超过650亿美元,其中包括问题资产以及将来可能遭遇的损失在内的资产减值。花旗银行的股价遭遇十几年来最大幅度的下挫,11月21日以每股3.77美元收盘。以这个股价计算,花旗的市值只有205亿美元,而花旗两年前的市值为2440亿美元。美国政府给花旗3060美元资金的担保,又注入200亿美元,又用270亿美元购买了花旗的优先股,分红为8%。为救市,美国已经先注入了7000亿美元,后又追加了8000亿美元,还是没有“止住血”。世界各国都在争相救市,国际救市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救市规模日益扩大,可是危机仍在发展。中国一直以两位数高增长的大好形势也被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破坏了!
为什么几千亿美元的“次贷”,竟激起了如此大的惊涛骇浪?这是金融业的特点。因为金融业最怕挤兑。金融机构为了应付挤兑,在危机发生后,一般金融机构会暂停对外拆借、放款业务。一些对外负债比较多的金融机构这时候就会因借不到拆借资金,导致业务停顿,甚至倒闭,贷款当然也停止发放,企业资金周转骤然发生困难,甚至倒闭。这时候,股市也会大跌,一些原来还很好的企业的资产也大幅缩水。世界会乱作一团。值得一提的是:过度消费、高负债的发展模式不仅美国实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了这条路。英国若将消费者、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债务统计在一起,借贷总额超过4万亿英镑(约合5﹒9亿美元),与经济产值的比率略高于3﹕1;银行对外流动负债总额,1997年为1﹒1万英镑,今年已增加到4﹒4万亿英镑,增加了三倍。冰岛负债比率更高。这些国家储蓄率都低,他们所说的内需要靠消费信贷拉动,危机一来,消费信贷停下来,股市暴跌,即期收入重挫,内需萎缩,经济危机就接踵而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几千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危机竟闹出了那么大世界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经济危机!在危机扩散中,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现代经济的特点。可怕的情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了!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业影响有限,为什么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冲击竟如此巨大?
世界经济是一盘棋,世界金融危机不会不殃及中国。中国又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出口依存度达到60%。危机发生前,出口增幅一般都保持在25~26%以上,这个月出现了负增长,我们从高增长掉到保增长。五年来增长幅度都保持在11.5%左右,现在提出保“8”,中小企业大批倒闭。是因为我们的出口经济也是建立在“华盛顿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过度消费、高负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前阶段,美国经济扩张时,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现在美国经济泡沫破裂了,经济收缩,我们的外需骤降,经济发展速度也滑了下来,而且速度下来还很快,幅度也很大。不过前者只是一个外因,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有趣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竟是如此错综复杂。用我们的生产过剩满足了美国的过度消费;我们又从得来的外汇购买美国的国债支持了美国的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现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了,消费收缩了,我们因外需减少,出不了口的就转化为产能过剩,生产也下来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出口下降也只是几个百分点,但是现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实体经济冲击面竟如此之大,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幅度为什么如此之多、如此之快?这几年我们年年提倡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但对外依存度变化不大,转变的效果也不显著,这又是为什么?是什么影响了内需的增长?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在生产方式转变中,金融业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一是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
——汇率制度不适应。我们把固定汇率制改成浮动汇率制以后,因为汇率变化比较规范,容易被人利用。美国天天压人民币升值,投机资金赌人民币升值,企业忧人民币升值。生产是长周期,可是人民币的币值一天一个变。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汇率浮动过于频繁,把价值尺度冲“模糊”了,货币沦为一种赌具,生产经营者心乱了!商品经济主角是实体经济,无论是生产或经营者都要求币值稳定。这几年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币值波动太大,企业无从适从。本月14日,在南京举行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提出:“金球应恢复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他说“货币是一个最重要的价值衡量尺度,当前应该加强汇率体系稳定性建设。”他又说,很长时间以来,世界几大经济体之间都实行变动的汇率制度,如欧元和美元之间从1999年开始波动频繁,这很容易让人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最终没有哪个国家从中受益。与会者建议首先恢复美元与黄金,或者与什么其他可接受的物品挂钩,从而使美国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的约束。然后各国也实行相对固定汇率制度,推行“结算价”,使生产经营者安下心来,使市场稳定下来。
保护币值稳定成为一个新命题。
——外汇结售汇制度和外汇占款制度不适应。外汇管理是防风险、保稳定的第一关卡。我们长期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外汇占款占用基础货币。我们的基础货币是法定货币,没有同金、银等物品挂钩。我们外汇占款用基础货币,即是靠货币发行,外汇储备增加是“零成本”,对外汇储备增加没有约束作用。现在把结、售汇制改为自愿选择制,但外汇占款还是占用基础货币,最后还是百姓埋单。其结果是:政府手中外汇多,政府也不愁外汇储备多。初看,我们外汇储备绝对数很大,但就外汇储备的相对水平来说,我们并不高。英国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虽然只有430亿美元,但由于其99﹒5%的外汇资产为民间持有,如加上这一块后,其外汇资产高达8﹒28万亿美元。我们是集中政府手中的外汇储备多,我国政府持有外汇储备占全国外汇资产的68%,而加拿大为3﹒8%,意大利为3﹒5%,德国为2﹒1%,美国为1﹒7%,法国为1﹒5%,英国为0﹒5%。与我们13﹒6亿人口的大国对比起来,我们这点外汇储备又显得小巫见大巫。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企业以至商业银行增持外汇的积极性都不高,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国家控制一定量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但集中过多也是一种负担。外汇集中管理的体制制约了外汇使用,加剧外汇收支失衡,也挡不住贸易顺差猛增和热钱流入;对外贸易磨擦也增加,对内增加了人民负担,阻挠内需增长,影响了生产方式转变;也增加了风险。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2001年我们的外汇储备也只有2121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接近2万亿美元,七年增加了近1.8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12.69万亿元,全国平均每人9173元。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也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8年6.2万亿元,有资料分析,我们现在的职工月工资60%在3000元以下,相对近几年经济增长幅度来说,这个比例是不大的。我们外汇储备是零成本增加,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货币税”。我们用60%的外汇购买美国财务债券和房屋贷款投资的相关资产,由此外汇占款增加,货币发行也增加,于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等于把储蓄转给美国,支撑了他们过度消费,因其所用外汇占款而发行的基础货币仍留在国内,引发了通货膨胀。所以对全国老百姓来说不仅要承担货币税的负担,还要承受信贷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损失。与此同时,这些年我们的储蓄一直实行负利率,我们又遭受到一笔损失。此外,还有股市对内需的影响,六成股民今年亏了70%,留下一点股本也被套牢了,购买力因此而大大萎缩。仅仅以上几个方面,对内需影响是很大的!这几年我们的收入是增加了不少,但是仅金融业这一项损失就这么巨大!内需增长相对减少,产能过剩又能往何处转移?
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不能仅指望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内需增长,也就没有内需结构的调整,转变生产增长方式岂不是缘木求鱼?
——外汇管理工作不适应。在外汇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对待、把握投资银行和对冲击基金。这次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劣迹着实让人吃惊。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疯狂地举债经营,疯狂地给自己发高工资。他们发明融资手段彻底割裂了终极债权人和初始债务人的关系,弄得最后没有人来承担责任。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可是叫让他们冲得面目全非,把好好的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变成赌场,把生产经营者弄得六神无主!所以如何解决维护货币的基本职能、保护群众分享产业利润的权益,如何建立市场、道德和管理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了改革第二个新命题。
二是金融体制不适应。现在我们现在金融体系最大问题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80%的劳动就业问题要它解决,我们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大企业和政府扶植的企业,我们的资本市场的主要对象也是为大企业。在现在的金融体制中,中小金融机构比重相对较薄弱,许多中小企业靠民间借贷解决,民间借贷也处在“地下状态”。在这样体制下,紧缩效应就沿着这条线路:流动性过剩——信贷紧缩——中小企业,直冲中小企业,而大企业在受到信贷紧缩以后,还有股市补,中小企业信贷紧缩以后,民间借贷利率上升,加重了负担。因而这次信贷紧缩长期实施下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工人失业,既引起社会问题,又一次严重削弱了内需的增长。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执政为民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解决人民群众的劳动就业问题现在摆在最先位置,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问题。增加中小金融机构、设立产业振兴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应该摆上特别议事日程。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近几年银行改革的成绩是很大的。但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无论是管理专业化,还是营销集约化、机构扁平化、单证处理大集中、数据大集中、财务核销制,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至于银行股份化,则不能估计过高。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都把银行国有化作为救市的首选目标,不是他们喜欢国有化,而是银行国有化确有长处,而且是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替代的,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把国有银行都改为股份化银行。这些年,银行变化很大,利润增加幅度也很大,除银行人员素质提高的作用外,银行不良资产大剥离,银行业务大扩张,手续费增收,还有银行在上市后吸收了很多低成本资金等,对利润的影响都是非同小可的。此外,随着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度增加,跟着低利率的银行存款也大幅度增加,银行利润自然增加,不要把这些成绩都记到股份化上。华夏时报登载一则消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去年税后利润超过3000亿元。其中农行税后利润960亿元;工行税后利润823亿元;中行税后利润620亿元,建行税后利润大概是685亿元。农行是没有实行股份化改革的行,是没有动过不良资产剥离手术的行。尽管背着7000多亿元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却成为盈利冠军,属于背着包袱跑赢的冠军。所以把近几年银行利润增加的账记到银行股份化的账户上,就有点勉强。
银行股份化还有第二条理由,也不是很有说服力的。说“通过吸收非国有股权资本参与股份制改造,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有助于改变以前出资人虚置的局面,强化出资人职责,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非市场经营方式,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提高竞争力提供了前提。”我认为这种说法更是牵强附会。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国家委托国家有关管理的国有企业,有的实行了信托责任经理制,怎能说,出资人虚置?银行股份改革后,有一家银行在股份化后,财政占50%,宝钢占50%,两个都是国有单位,用作者的话说,两个单位都是“股权虚置”单位,加起来不是仍然“股权虚置”?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还有一个理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什么叫战略投资者?谁是战略投资者?实践证明战略投资者不仅要有金融业务功底,还要有政治思想基础。格林斯潘号称“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可这次金融危机却是他在任美联储主席时闯的祸。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大牌银行、投资公司都倒了,许多西方的战略投资家都垮下来了,不是金融知识贫乏,而是政治思想出了毛病。再说,拿主权去换人才也不合适啊!中国的金融安全还要靠自己把舵。美国自己关把得很严,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资金非常困难,也不让插手它的银行,也不让我们并购它的重要产业,那有“战略投资家”的风度!
刚才算的是银行股份化的政治账,如果要算经济账,更得不偿失。截止2007年7月,已有18家外资银行参股了16家中资银行。其中投资中行的51﹒71亿美元,投资建行的54﹒66亿美元,工行36﹒7美元;股份制银行获得外国投资26亿美元;城市商业银行获得外国投资12亿美元,合计为187.0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整理的银行资产流失统计,仅2006年由于“银行产权改革”而损失给外国的资产至少一万亿元人民币。我们买美国的国债一直保持在4000~6000亿美元,两者相比,让人有堕入云雾之感!
我们的金融体制应该保留国有商业银行,因为我们有大批的国有企业需要有专业银行为他们服务,国家的金融稳定也需要它维护。实际上像现行的体制,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插进外资股份或者如宝钢那样的国有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都不可能起多大的作用。为形成竞争机制,我们的金融体制可以发展外资银行,也可以发展股份制银行,可以发展私人银行,至于国有商业银行则应该保留;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外聘“战略投资家”。一句话,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不见得是最佳的选择。
倒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银行工作要回到为经济服务的定住上来。国有商业银行除为经济服务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护金融稳定。不要在我们原来金融战线上的“马其诺防线”开一个大口子,这样不利我国金融稳定。我们的金融体制应该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互助合作金融机构、私人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和各种投资公司。现在的任务就是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让中小企业有一个健全的融资机构为之服务,切实改善占中国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地位。
三是思想不适应。外汇管理制度出了漏洞,金融体制出了漏洞,都源于思想有漏洞,是我们对西方、对彻底市场化有过高的期待。北京奥运会前夕的反华大合唱,以及随后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万恶之源。个人利益要尊重,但不能处处个人利益当先,打个人的小算盘,甚至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惜“损人利己”,搞“个人主义”。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可叫汇率市场化给冲垮了,货币发行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大权却旁落了!。(《货币战争》(宋鸿兵编著)中有一段话很能发人深思的。“美国南北战争,从根本上看,是国际金融势力及其代理人与美国政府激烈争夺美国国家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的利益之争。在南北战争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双方在美国中央银行系统的建立这个金融制高点进行反复的殊死搏斗,前后共有七位美国总统因此被刺杀,多位国会议员丧命。直至于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成立,最终标志着国际银行家的胜利。”我们可不能麻痹大意啊!
世界上许多人对华尔街都是五体投地,现在看一看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原来西方制度也不是那么优秀、完美。2007年夏天,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快速演变成一场金球金融海啸,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这完全是自由放任的金融制度闯的祸。许多做法让人口瞪目呆。美国房贷机构竟敢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并且把这些次级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并且不断分级形成形形色色的债券打包重组成金融衍生品向外国出售,牟取暴利,转嫁风险。[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17日]大破解(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美国应对金融危机需要道德救援》一文中,说了一个例子,让人茅塞顿开:“向年收入只有1.4万美元的工人提供不需支付首付款、两年后才开始还款的抵押,让其购买价值75万美元的住房,然后把他和别人的抵押打包成债券(穆迪和标准普尔等机构将之评为AAA级别),再出售给世界各地的银行和养老金——我们叫什么行为?”这就是20年前到中国宣传银行私有化改革方案的老师头们的所作所为!有统计,从2001年开始,6年间,美国次级贷款占房地贷款的比例从8.%增加到20%,全美国有近300万个家庭拥有次级贷款,每月偿还金额占家庭收入40%,贷款占房产价值的85%。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据有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数字,到2007年底,金球金融资产是世界GDP总量的4.2倍;而衍生产品价值则是世界GDP总量的10倍之多。他们都在搞什么啊?像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国国际集团这样赫赫有名的大企业怎么如此不堪一击?
我们参加了经济全球化行列,我们当然要努力做好与国际接轨工作,但要谨防资本主义通病的蔓延;我们还要防风险、保稳定。而保稳定得首先保币值稳定。这次世界金融危机风波闹得那么大,问题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是从美国爆发的。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元出了问题,世界就乱了。美元所以出问题,是因为美元自与黄金脱钩以后,变成了一种信用货币,说好听一些,叫法定货币。或升值,或贬值,任美国自己摆布了,美国能够推行过度消费生活方式,滥发金融衍生品,就是因为有一个“滥用的美元发行权”;美国还自夸这就是最优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但终于把世界推动向深渊。美联储现在一下子下调利率,几乎接近零利率,想从刺激消费中找出路,这可能是一条件“不归路”。美国现在能救自己的唯一出路就是放弃遏制政策,把高科技产品放开,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也就说,美国要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把生活水平中泡沫挤掉,变内需主导型为外需主导型,这是由美国自己的产业结构造成的。
还有一个如何处理好外汇储备问题。我们现在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叫人羡慕死了!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无论说话、做事都很响亮。但是也有麻烦。初看我们外汇储备量很大,但60%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美国财务债券和房屋贷款投资的相关资产,实际上做了美国的底垫资金!今年我们新增外汇储备2000多亿美元,也有一半买了美国国债。可能开始时为了搞好与美国的关系,把从中美贸易顺差的一部分买了美国的国债,想不到后来贸易顺差越来越大,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也越来越多。我们把那么多的外汇储用在美国身上,可能也有战略考虑。但是必须想到,长此以往对我们来说不见得都是利大于弊。美国现在欠债那么多,最后会不会用印刷机来解决?我们也要防一手,再说,我们的外汇储备都是用基础货币换来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多了,引起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百姓要吃亏。实际上也帮助美国实行“过度消费”方式;过度消费,助长了美国的信贷投放过度、金融衍生品发放过度,引爆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害了我们自己。所以现在解决我国外汇储备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让外汇藏汇于民,二是恰当处理美国国债问题。不要站在美国的“陪斩席”上。(2008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