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扇了自由市场一个大嘴巴。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那些奉为圭臬的经典理论,是否还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1、80/20原则
我相信你可以举出无数条例子来证明它的正确,但这个商业引用最多的定理,除了被用来证明自己的商业判断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原因在于,你所面对的世界,是否真的有所谓的20%?他们是否买你的帐?是不是你的一厢情愿?未来3年、5年或10年后,他们是否还是你的那个20%?剩下的80%就真的没有机会和可能么?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不是需要多考虑下80%?而且,以个人的判断,我认为把商业基础建立在人为树立的80/20的基础上是相当狭隘和冒险的,尽管不购买,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关注和认可是不是要好很多?此外,那些极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其根基,是不是也是这想当然的80/20?
2、马斯洛原理
如果人的欲望真象其所描述的一样逐层递进,那这个世界、每个人的人生,也会简单清晰很多。关键是,人的欲望同时并存而又捉摸不定。有钱的人不一定高尚,没钱的人不一定低俗,人们购买一个产品的冲动或情感是如此即时而随机,如此机械的划分怎能揭示?
3、70后、80后、90后
这是我觉得最可笑的概念,却被媒体、商业界和学术界大肆炒作,以至于正在社会上营造某种“族群对立”。其实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的变化,只是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并不一定非要打上年代的烙印,更没必要上纲上线,认为一定会怎样?70就一定没有80、90的行为,80、90就一定不购买70用的产品么?如果硬要把这种划分当作一种商业谋略,我们只有怀疑那个背后谋划者的智力。社会新潮的兴起,其实是整个人群价值观念的嬗变,过于遗老遗少,或过于前卫标榜都是不合时宜的。少做点类似的划分,而多打造点让所有人群都喜好或接受的产品点和宣传点,是不是更有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