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祭祖圣地:北陵南祠风水考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与友小秋考察黄帝陵
在我国,祭奠黄帝的陵祠有两处,一处是陕西西安南部黄陵县的黄帝陵,一处是浙江缙云的黄帝祠,黄帝祠宇坐东南面向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我于2004年冬月曾游览过陕西黄帝陵,时隔四年,2008年冬月又登上浙江缙云仙都的黄帝祠宇。作为炎黄子孙.我有幸分赴南北追寻黄帝的仙迹,以虔诚之心礼拜、遥祭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
为何有北陵南祠呢?它们各自的风水特点有哪些呢?一个个谜团随着我的脚步深入解开。当然只是一家之言,提供同道参考。
中华民族能够渊远流长,得益于“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的风水。早期学风水时就听过:“ ‘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黄陵县是中华民族的龙乡圣地;黄帝黄城“九宫连城”,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所作“五城十二楼。”今日我从遥远的江西赣州风尘仆仆来啦!圆一个炎黄子孙祭祖的梦,并通过考察黄帝陵神秘的风水,得以印证古人风水理论。
当我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走近黄陵县城北那座桥山,心中有阵莫名的兴奋和激动,要知道这不是一座普通山,桥山之巅盘龙岗上的黄帝陵冢,成为中华民族的祭祖圣地,步入陵园内,一抹古钟遗音中肃然展布出轩豁气象, 古柏的掩映中的古道藏有多少显现出不尽的神力、诡秘与天机?始祖驭龙以求永生的故事,浓缩了先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环顾四周,身心及视觉顿时被一种强烈的壮严气氛统摄,想到此,心弦因感受一神秘气氛顿时绷紧,眼前三四米高的黄帝陵,它安坐于盘龙岭龙头的口中舌端,恰似“龙珠在颌”。我屏住呼吸,焚上三炷心香,恭敬地祭拜了先祖黄帝。
伟哉!黄帝陵,你营造了“九土寻根根总在”的博大生命气场;你这块神圣的土地,是“四海归黄”理念一脉相传的发源地,你那十余株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昂首穹宇的伟岸古柏,枝干峻拔挺劲,似乎在宣示着炎黄民族枝繁叶茂,永恒挺拔,傲立世界之林的雄姿!
黄帝陵外景
为何黄帝陵选址于此,其风水之秘有待我们探寻。经考,黄陵县古名“中部”,黄帝陵和黄帝黄城“居天下之中”,上合天象,下应九州黄帝陵桥山。在众山环抱、沮水盘绕之中,桥山宛如盆中覆碗,花心之芯。真是绝妙的风水构思!当你往下再细品以下先人的风水大手笔,就会与我达成共识。
桥山,这条子午岭东麓向东延伸的余脉,与同样源于子午岭东麓沮源关的沮水形影相伴,来到桥山后龙脉蜿蜒,一峰秀出向南延伸,沮水为桥山所阻,只好从桥山西麓向南绕,再绕向东、北,回环到桥山东麓与西麓相对处后,继续东行。桥山与沮水,在这里形成一个绿水环绕的“聚气”的小环境。
桥山四周,山环水抱。桥山之北,是子午岭继续向东延伸的山塬,而与桥山龙脉相连的孟家塬塬头,却浑圆如龟盖,龙脉向下延伸,犹如“玄武垂首”;桥山南面,山塬环抱,正南的南城塔,被张三丰称为“凤阙”,山形从南山制高点向东、西两翼展开,酷似“朱雀翔舞”;桥山之西10华里,南塬向北延伸的山梁,形如“白虎俯卧”,虎头、虎腰、虎尾隐约可见,山脚下、沮河旁,有一个村庄的名称就叫“老虎尾巴村”,与北塬向南延伸的山梁张寨村,共同形成南北包抄之势;桥山之东25华里,有一个名叫“龙首”的地方,与桥山之西的“虎尾村”遥相呼应,那自西向东南延伸的山形与沮水弯曲的水道——“龙湾”,形成“青龙蜿蜒”之象。龙首山以东,南塬向北延伸的山梁上,上翟庄村又与“龙首”形成合抱之势。
桥山龙脉,“祖山”牢靠,后照前案。左“砂山”为龙首山,右“砂山”为虎尾山。“案山”自印台至南城村平阔如台;南城塔顶,“朝山”高远,也就是张三丰所说的“巍巍凤阙”;又有马山与桥山隔河相望,分别引领南塬与北山回环合抱,负阴抱阳,形似太极。
黄帝黄城分布其间,这一座源自龟书图(洛书图)与黄帝轩辕氏图腾——天鼋大黾的远古时代的都城遗址,以黄帝陵桥山为中宫,周围八方各布一宫对应八卦,分布奇门遁甲八门,总体形成一座方圆40平方公里的“九宫八卦连城”。按照黄帝族图腾“神龟居中28宿环绕一周”的布局,四灵各领一方(七宿),28宿及12属相就环绕黄帝陵桥山——黄帝黄城中宫一周。城貌对应天象,体现了先祖“天人合一”的观念,金、木、水、火、土五行与白、青、黑、红、黄四季和五方色齐备。桥山龙脉龙山,举黄龙旗,充分体现了黄陵“龙乡”的特征。
《葬书》描写格局完美的风水环境为:“(北)玄武垂头,(南)朱雀翔舞,(东)青龙蜿蜒,(西)白虎驯俯”。当我们细细品味着黄帝陵风水地貌无不一一得到印证,不禁感叹古人慧眼选址,真是高明。关于黄帝陵的风水地貌,明朝学者刘基曾有两句诗进行了形象的概括:
“(桥山)中龙尊贵熟堪论?
水绕山环(仙岛)四海均(四灵均等对称,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
张三丰的诗句更精辟,不但确定了黄帝陵独特的风水地貌,还肯定了黄帝黄城的历史存在:
“巍巍凤阙(南城塔)迎仙岛(桥山),渺渺龙车驻帝城(黄帝黄城中宫)。”
总之,黄帝陵桥山的风水分布,四灵齐备,28宿及12属相环绕一周;黄帝陵桥山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形同仙岛; 山川合抱之势,酷似太极,又有龙凤传说与“桥山龙驭”自古流传,充分体现了华夏远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是“黄帝问天老(黄帝大臣)事”后,“仰观天象,俯察地利”,亲自选定的最佳风水宝地。用太白山一位老道士的话讲:“桥山真乃阴阳之大穴也!”
无怪乎,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一生中莫不以朝圣、礼拜黄帝陵为生命中重大体验。陈嘉庚先生对黄帝陵之“风水”颇为赞赏,他写道:“由桥陵观之,岂三代以上黄帝时代,便有笃信风水者,不然如桥陵后方有高山起伏形势,其左右前后复有水流环抱,近代迷信风水者所言之吉地,诚无出其右也。”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亢亮,通过对黄帝陵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中国风水理论产生的年代要比史学界所公认的向前推进了3000年。而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风水理论始自汉晋时代,仅有2000年的历史。
不少人只知在黄陵县城北桥山有座黄帝陵,为何在祖国的南方同样也有礼祭黄帝之祠呢?这也许是鲜为人知的历史奥秘,还有待历史学家解读。
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山有个传说中黄帝炼丹升天处——鼎湖峰,这个作为江南人民朝圣问祖之所的“黄帝祠宇”与北方的黄帝陵遥相呼应。鼎湖峰又称步虚山,西端俗称石笋漏与石侧漏。元《仙都志》云“步虚山,在仙都山前,正与玉虚宫相对,叠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之所。<舆地志>云‘缙云堂,即三天子都’。山巅平敞,有若坛,是其地也。”北宋铁面御史衢州赵忭有诗云“妙峰高处即仙居,多为朝真作步虚。却是清风明月夜,一声倾听属樵夫。”
仙都鼎湖峰外景
据了解,缙云祭祀黄帝活动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上古时期,江南一带的人民祭拜黄帝,都在仙都苍龙峡口的鼎湖峰脚下。东晋在此建造了缙云堂。唐天宝七年(748年)唐明皇李隆基下旨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为黄帝祠宇。时任缙云县令的著名小篆书法家李阳冰亲撰“黄帝祠宇”碑,一直保存至今。从此,祭祀黄帝“北陵南祠”的格局开始形成,每年重阳节在黄帝祠宇官民共祭。现尚留存唐建中年代节度判官李季贞《仙都山铭》、户部郎中张鹭《仙都山铭》、殿中侍御史书韦《仙都山铭》等三篇祭文。
缙云黄帝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缙云括苍山一带,历史长期积淀下的以寻根认祖为目的而流传下来有关黄帝史迹的一种文化现象。
既然是祭祀黄帝的地方,在自然景观和风水上必与陕西黄帝陵一样有独特之处。引领我们一行游中览的是师妹朱朝雪,同行有李定信老师夫妇和儿子以及马来西亚的杨钦文博士后、教授。
驱车来到鼎湖峰,从山下仰首一看一座平地挺拔而起的玉柱般的尖峰,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高斧神工,它170米,系世界上最高的石笋。该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通达天国之都。故此地名“仙都”,其山又称黄帝山。
据史书载,黄帝“又曰缙云氏”,其山亦称缙云山。今地名,盖缘于此。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在此炼丹,驾龙飞升之地。
时为冬月,阳光灿烂,扑入眼帘中尽是青山绿树翠草,伴随暖洋洋的微风,我们乘坐缆车登上峰巅,苍松翠柏间有一小湖泊, 峰顶几株小树摇青吐绿,生气勃勃。鼎湖峰旁依偎着一小石峰,俗称“小石笋”酷似慈母抚姣儿,又名“童子峰”,意境绝妙。峰下是一条小河,冰凉的河水绕峰而下,被河中一条石径截住,造成孱孱之势,河峰相映,气势非凡!李定信老人观之,连声赞叹,真是神奇!
师妹朱朝雪引领李定信老师以及马来西亚的杨钦文博士后、教授和作者考察
据史料记载,鼎湖峰自古以来成为文人骚客访问的仙境。晋宋文坛领袖,我国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游缙云山后,在《名山记》中曰:“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远而望之,低于步虚,近而视之,步虚居其下……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唐及以后的历代文宗巨匠李白、白居易、沈括、朱熹、范成大、王十朋、汤显祖、徐霞客、陈子龙、朱彝尊、袁枚等均留下了赞美仙都与歌颂黄帝的诗篇,其中有不少诗作已成为千古绝唱,如白居易的《缙云山鼎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我后来查询资料,才知这鼎湖峰之峰岩奇绝地貌,乃距今一亿六千万年火山喷发岩体风化所致,极具地质代表性。
浙江美丽山水之间安置祭祀我华夏始祖的宗祠,真是别有一番气象。黄帝祠宇背依巍峨青山,左右两条山峰绵延向前,直奔远方,帝祠居高临下,俯瞰一马平川的峡谷,曲水从右环抱,清澈见底,流水潺潺,与黄帝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相吻合。经测,现保留的缙云堂坐山立向为巽山乾向大空亡;新建的黄帝祠宇为辰山戌向,怀祖堂为辰山戌向壬辰与甲辰界缝之间。 我们慢步细品欣赏着祠内历代开国帝王的碑刻铭文,看着祠前鼎盛飘渺的香火,回味着廊柱上古朴致远的楹联,思绪的风筝放飞在在中华民族深邃幽长的历史长河上空,中华民族,地大物博,黄帝文化一脉相承,同为炎黄子孙,同根同心。我们幸逢改革开放盛世,感到着中华民族复兴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