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得的岳麓书院——来自《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博客主题笔会》的报道之一



来自《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博客主题笔会》报道之一:了不得的岳麓书院。

12月21日晚上十点半,我第四次来到湖南长沙,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主办、中共湖南省委网宣办承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博客主题笔会》。

12月22日上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启动仪式正式召开。这是启动仪式上,相关在领导讲话:

这是启动仪式上,相关媒体在拍照的镜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启动仪式之后,在简短的休息之后,我们参观了闻名天下的岳麓书院。


说实话,诸位可能有所不知,这所书院在中国的历史上,可真的是大大的有名气——都说湖南人敢为天下先,可这所书院,可是培养了众多敢为天下先的湖南菁英。
不信?看看介绍吧。

今天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年),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到南宋的干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期,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年)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澍、魏源、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

当然,这里最为有名气的学生,还当属当时的旁听生——毛泽东。

从某种角度说,如果没有了岳麓书院,恐怕中国近代历史就真的将要改写了。
好啦。暂时写到这里,马上要出发参观下一个景点——橘子洲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