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本质决定A股反弹可持续—四要素决定后市


       12月4日,A股盘中再次走出冲高回落的态势,致收盘时留下一根长长的上影线。这也再次引起市场的担忧:反弹会否结束?就此,笔者的看法是:尽管波动难免,但年底反弹行情仍将持续,这是由本轮行情的本质所决定的!

        可以预见,在中央政府的“救经济、稳股市”的措施未完全明朗,中国证监会按步骤“引而待发”的融资融券等刺激性因素变现之前,反弹不会出现根本性逆转。另一方面,从近期盘面来看,主流板块和热点随消息面而变化,这意味着有预见性的短线思维也具有一定操作性。

                                                              市场在持续反弹中

         简单回顾:从10月28日(当日盘中出现本轮行情回调以来最低位1664点)至12月4日收盘,A股累计反弹了16%。期间,分别在11月18日(G20峰会闭幕之后)、11月27日(央行宣布大幅调低基准利率之后)、12月4日(中美第五轮战略经济对话开幕之后)出现显著的高开低走。在前两次,这带来随后几日的短暂回调,随后再次走稳。

        如果将时间段拉长看,从9月18日至12月4日,市场总体波动仍然如此,并且每次回调的时间和幅度在减弱(原因在后文分析)。

       并且,与前期相比,12月4日的市场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不仅盘中创出阶段性的新高,并收于2000点整数关口之上,这也是自2008年1月22日以来,首日收于60均线之上——这无论从市场心理、还是技术指标(归根结底也是心理因素)上看,都具有非同寻常层的意义。

                                                    决策层意志的体现

         再回到本轮反弹行情的本质。笔者认为,这就是政府“救经济、稳股市”的政策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者信心逐渐恢复——并可能在经济面切实改善之后,推动股市反转。(请参见笔者11月20所发《股市再次受益国家战略》)。

       9月19日的大盘涨停,直接源于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汇金公司将增持三大行的股票、国资委也表态支持央企回购等政策利好;当股市回调至新低点之后,很快发生了中央4万亿巨额投入“保增长”、央行多次调低基准利率、证监会放宽券商业务范围审批(融资融券加速)等政策,近期并有胡锦涛对于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忧虑——由此会产生更坚决的救治措施。

                                                     大国争夺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在这段时间,A股明显摆脱了过去屡屡受制于隔夜美国股市、日本和香港等周边股市的影响,走独立行情的趋势更加明朗(请参加笔者12月2日发的《A股走独立行情的概率增加》,此前隔夜美股大跌8%)。

        并且,A股走出独立行情的国际背景,还有G20峰会、本轮中美第5轮战略经济对话即将召开。这种时间上、逻辑上和事实上(如G20峰会上,胡锦涛所发表主张的重点,与布什所谈重点大不相同——请参见笔者11月16日所发《“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对决G20峰会》)巧合的背后,是A股表现,事实上很微妙地牵涉到了当前全球纷纷“救市”背景下的大国博弈——在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外交舞台上,如果连本国经济、资本市场都管不好,怎能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后市观察四要素

        在做出反弹仍将持续的判断之余,另一个问题是:在构成真正反转之前,反弹的顶部在哪里?就此的具体点位很难判断,从把握行情的本质出发:一些逻辑是应当做重点关注的:并在其明确产生正效应时,作为判断是否将反转的要素;而在其明显失效时,作为重新审慎的预警信号——

        第一,中国积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综合使用“利率、准备金率、汇率”等手段保经济增长,特别是最近为提高出口果断采用的人民币贬值手段,是否会因受阻于国际压力而出现变化?笔者的判断是“不会”,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美国须中国配合(典型如中国所持美元债券),并且国际社会非常担心中国会“乱”;

      第二,国内政策的传导机制如何?譬如,中央提出的4万亿元新增投资,其中大部分需要商业银行支持,央行接连降低基准利率、准备金率、延长3月期央票的发行节奏乃至停发,都是为将钱从银行里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各政府部门是否做到了决策科学?商业银行是否将资金投向了有价值(经济价值至少社会价值)的好项目?

       第三,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和后续情况。目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有些乱,中国社科院的比较乐观——2008年GDP增速10.1%,2009年是9%;一些境外投行和国际经济组织的要悲观一些。

      第四,证监会直接主导的金融创新进展。譬如,融资融券何时推出?以怎样的具体机制来推出(如先融资对市场显然更利好)?是否推出T+0等活跃市场的交易机制?同时,证监会的一些措施(如推出创业板)也可作为观察股市在中央决策层定位的参照(请参见笔者11月20所发《股市再次受益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