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开办了柏拉图哲学学园,免费教授希腊的年轻子弟哲学知识.依照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表述,柏拉图式贵族的后裔,其外祖父可能就是伯里克利,而且家资颇丰.据说他是很鄙视那些传授知识而收受费用的先生的,认为知识沾染上铜臭似乎就是对知识,对于哲学的侮辱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怎么说呢?柏拉图写了大量的著作,苏格拉底只字未留;可是我更喜欢苏格拉底
有智识的高下之别吗?即便有,也是很难比较的;这种比较在我看来也是不重要的;在法学领域里,历史法学派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像我们表明了历史的重要性,侵略性还有局限性;特定情境下的东西, 怎么可能会有客观绝对的比较呢/
可是还有有些东西,我想是可以超越历史的;不是妄语,不是狂言,恰恰我觉得是出于诚实才会这样感觉;而更简白的表述是,超越历史仍只是用形式罢了;问题是,我们值得追寻什么?提升人性的光辉我们又该追寻什么?
我想最好的答案是艺术,或者是情感;越来越发现,情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情感在知识当中大多是以选择,态度的形态出现的.很多问题与其说是是与非的问题,不如说就是价值选择问题.小到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大到民主与法治;这样的泛化也许会有不少危险存在,可是我相信这样的危险在个人是远远不重要的;问题出现于人与人的交流还有彼此的猜忌与恐惧之中
人类的文化绝对不可能偏离人的情感与理性,还有感觉与知觉;可是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太过强势,强行发展,过渡发展,是不利于人的本性的发展的;不过这样的判断有一个价值预设,也就是以人本主义,或者就是人的幸福为依归;可是幸福是什么?我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吗?你想要我就想要吗?这样的追问没有多大益处,循环论证或者无限论证罢了;这种情况下,就是选择问题;当然应该是建立在有效性,合法性,同意的基础上
知识,其实可以说是因为其无用才成其为知识的;知识不是为作者谋福利的;单纯带着功利心,自我功利心来搞学术,很难成为大家;有人说牛顿,卢梭,还有和绅还有尼采,还有很多在道德谱系上排名靠后的人不也是大家吗?这个怎么说呢?我想说,就伦理而讲,确实不用给与他们很高的评价,可是就其提供的强有力的思想工具而言,也必是影响了亿万人的;说客观影响,我们可以不带感情色彩(如果可以的话),可是论说社会生活,论述个人自我感觉,抛开了情感与热情,我们还会有兴趣,还会有道德吗?
历史的发展不能证明谁好谁坏,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辩证的看待这句话,我不得不说,黑格尔揭示了人类文化的很本质的东西;可是就其成为知识而言,每个人的心里还是有敬畏的好,还是有善良的好;一个好人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好的秩序可以节约多少资源,可以造福多少百姓;可以创造多少艺术,是永远无法衡量之多的;人类的本性中,就是有无聊和厌倦,也就是由善与恶,很多事情,便显出来给人多么崇高,多么下贱的感觉,这是文化的功能,是教化的功能;以自然的方式看待这一切无非如落花,流水一样的东西
可是这种东西还是没有说明知识的利他性
这种利他性,成为一种必要,绝对不是对破坏分子而言,也绝对不是对竞争分子而言,而是就其客观效果而言,就普通民众而言.也许人与人之间同情是真相,例如八年抗战,也许是谎言,如文革,历史的流变其实是将种种这种分析到结论的努力撕得粉碎;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可是知识不可以,因为如果有意义,那么是知识赋予的,如果有价值,是知识赋予的;如果抛掉全部文化与知识,我们的社会不会运作,每个人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希望,是种希望,知识保持自己的德性与知性,这样就使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代保存了一份希望;这个希望是共产主义?是纯粹人性的善的胜利?还是别的什么?
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种希望;是种灵活的可能性;我们期待被超越,可是没有谁说,我们期待被打倒并且再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我们希望幸福,没有人希望身上全是绷带插管躺在迪拜七星级酒店里;文化是什么,知识是什么?重要的是人,是我们这些无毛的两脚动物,在短暂的一生中,安放我们生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