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还是闹剧:何必再拿“文化头颅”折腾人?


  昨日,剧作家隆学义、张良策在渝宣布,“华南虎”被改编成新闻话剧《拍虎》,“新闻主角周正龙就是话剧主角原型,剧中有他上舞台自拍纸老虎的片断,不过所有情节都有来源,我们不怕他来找茬打官司。”(31日新华网转自重庆晨报)

  轰动全国的“华南虎事件”将近四个月过去了,至今尚没有定论,就在人们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之际,忽闻“华南虎”将在重庆率先闯进娱乐圈,心中不禁猛地一惊:不知这部所谓的新闻话剧会不会又是一场闹剧?

  据报道,总撰稿人隆学义表示,“搞《拍虎》无意针对某人或某集团,希望这部新闻话剧追踪事件,产生中国式的幽默。这种幽默不是想打倒什么,而是想恢复中国人应有的诚信。”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围绕虎照真伪以及背后的是是非非,拍虎派、挺虎派、打虎派以及有关方面各执己词,或针锋相对,或含糊其辞,尽管其间呼唤“诚信”的声浪尤为高涨,尽管国家林业局明令“发回重审”,但具体真相至今还是雾里看花。这样的幽默本来就是够沉重的了,可现在又要来幽他一默,岂不是要再度撕裂那带血的诚信伤口?难道恢复国人的诚信能够寄希望于一部新闻话剧?

  而投资方负责人邓斯准称,其“‘揭竿而起’,是因为周正龙拍虎事件,已经有3个人愿意用头颅来证明真伪,但我们更需要一颗文化头颅,这就是创作《拍虎》的使命。”则让人觉得《拍虎》话剧的出笼更具闹剧色彩。无论是“拍虎英雄”周正龙,“打虎英雄”傅专家,还是“护虎英雄”朱副厅长,他们拿头担保也好,拿乌纱帽担保也好,都无不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遭至的拍砖可谓数不胜数,现在又冒出个“文化头颅”来,如果不是为了耍噱头,借助“华南虎”爆炒一下自己,还能有什么更高尚的目的?因为大家都十分清楚,此前的那些“拿头担保”尽是戏言,“文化头颅”的担保能当真么?!

  再看看目前披露的一些片断,除了一些调侃的文字外,似乎找不到更深层面的文化解读,倒是其中有“镇坪人”的一句“你们都看见了,周老虎他一家四口挤一间房啊……”反让人觉得其对周正龙“拍虎”动机的似乎剖析得不仅停留在肤浅层面,而且带有鲜明的讥虐穷人的色彩,并没有多少理性思辨的成分,因而很难想像会有什么新鲜、独到和份量可言,指望其能够出彩则更为奢侈了。

  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闹剧不搞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