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巩俐离开,希望政协、人大别成名利场


全国政协委员巩俐此次并未出现在新一届政协委员的名单中。早在2005年、2006年度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和四次会议,巩俐都以拍戏为名向大会请假,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有人认为如果巩俐认为拍戏比政协开会更重要,那就干脆不要担任政协委员。(21日《成都商报》)

从这则报道中,笔者虽然不知道这次巩俐退出全国政协舞台是她自己“主动请辞”还是在“政治协商”的结果,但巩俐终于没有了其本不能胜任的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这无论是对巩俐本人,还是对于维护全国政协的政治形象,都是一件大好事。作为大牌影星,巩俐的日程工作肯定是十分繁忙,即使她有着强烈的参政议政意愿,恐怕也不会有多少参政议政的精力。连续两年在会议期间向大会请假,就反映出她本职工作的繁忙;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参会所带来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提案,也是严重偏离了提案的基本要求,无法体现出巩俐具备应有的参政议政能力。

中国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说到底还是参政议政。这三项主要职能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基于这三项主要职责,各级政协在“协商”政协委员人选的时候,就应该多从被推荐人的协商能力、监督意愿、参政议政水平方面考虑了。

可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一些政协、人大已经快成名利场了。

从前几天公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来看,文化艺术界有147人,一些仅会唱几首流行歌曲的也在名单当中,而相邻的科学技术界却仅有112人。作为一个崇尚科学的大国,这样的名额分配,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界的推销有术、科技界的默默无闻。虽然我不否认文化艺术界也不乏参政议政高手,可这个界别的花瓶更多则是不争的事实。本来,如巩俐这样的国际大牌明星,在文艺界出人头地、功成名就也就可以了,干嘛非要挤进自己不熟悉的政治圈子?这其实是“赢者通吃”法则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延续。

其实,把政协、人大当作名利场的不仅仅是艺术界、体育界,还有一些暴发户甚至黑社会分子也跟着混进去了,他们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进去仅为自己今后更方便。

还有就是在参政议政方面“摆设型”的代表、委员,他们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只会举手鼓掌,很多连续几个任期,都提交不了一份提案、议案,还有很多提案其实是垃圾提案,没有丝毫的可操作性;有的本身就是准文盲,哪有参政议政的能力?

笔者虽然不是政协委员,但却在近两年执笔起草过一个全国政协提案、两个省政协提案和两个市政协提案,一些媒体也曾报道笔者在参政议政方面所作出的成就,有一位已连任几届政协委员的外地好友曾建议我“活动、活动”成为市政协委员,令人吃惊。

政协委员是通过政治协商而成,人大代表是通过选举产生。可如何让“协商”、“选举”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民意,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