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志愿者事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就目前来讲,主要是从长沙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广泛的需要入手,从长沙城市发展最迫切、最突出、最现实的需要入手,总结继承长沙志愿者行动的宝贵经验,凝聚青年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牵动社会各方,拓展服务领域,以积极、务实、开放、精细的态度,实施“组织管理规范计划”、“社会资源联动计划”和“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抓宣传动员,抓骨干培训,抓示范项目,抓考评激励,抓理论研究,力求长沙志愿者事业的新突破。工作重点主要在几个方面。
一是抓好机制建设(志愿者立法、理论研究)。把志愿者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项目建设、阵地建设抓好,形成志愿者事业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要通过强化激励、培训、交流的手段,增强志愿服务对个人的精神回报,加强志愿者组织的凝聚力建设,形成市民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参与之后还希望参与的氛围。
二是抓好硬件建设(一网站一期刊一学校一基金一品牌加社区“五位一体模式”)。建设好志愿者综合服务平台,综合运用网络、短信、电话、博客等青年易于接受的组织动员手段,建立起方便了解、方便参与、方便求助的服务设施,形成报名、培训、求助、交流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是抓好志愿文化建设(打造志愿者品牌)。通过志愿者吉祥物、系列宣传品、专用歌曲、宣传口号、标识系统征集推广,全面传播志愿文化,用志愿文化凝聚青年,影响市民,激发全社会的爱心,尤其要强化“新生活方式从志愿服务开始”的价值传播。掀起志愿精神传播的热潮,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各方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要在巩固现有队伍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公务员、律师、企业家、白领等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
五是要整合社会资源。我们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社会各界的爱心,通过参与支持志愿服务为社会作贡献。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经费、阵地、设备、物质等方面的支持,集社会各方之力,推动志愿者事业的深入发展。
总之,2008年,我们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形成“群团主导、区县组织、校企联合、传媒协作、公民参与”的五位一体志愿动员方式,构建“大型活动服务、核心品牌服务、社团专业服务、社区日常服务”等集体性服务以及志愿者个性化自主服务体系,打造“社团化组织、信息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人性化服务、政策化保障”的志愿工作特色,培育以“人文、公益、励志、乐群”为特征的志愿文化,不断发展成为社会化、全民性、开放型的现代志愿事业。
长沙市志愿者事业发展瓶胫及解决措施
第一,为解决志愿者事业发展过程的瓶颈问题,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以前,长沙志愿服务的运作依靠共青团资源的支撑就足够了。但随着志愿者事业的发展,队伍、项目不断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仅靠共青团原有力量支撑是不够的。为保证其正常运行须有大量的协调、后勤的保障,团市委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从相当程度上将会影响了团市委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核心业务的开展,也使协会将无法迈步前进。所以,市委市政府解决协会的“三专”(专职人员、专项资金、专门的政策)问题,从根本上可以为协会的持续发展构建坚实的平台,促使团市委着眼于全市全局来规划和推动志愿事业。如果直属总队社会化、事业化运作模式的成型,团市委如果大力向镇(区)推进该模式,可能会进展缓慢。将需要市委市政府介入,召开各镇(区)党政领导参加的志愿者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从政策上明确了镇区社会化、事业化的方向;推进社区和农村志愿服务,需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迅速给予支持,为这项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了整合民间及高校志愿者组织资源,需要把握方向,加强协调,这需要长沙市委办、市府办转发《关于加快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这必将对全市志愿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坚持社会化和事业化的发展,与团内志愿者行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共青团组织志愿者行动有着规模大、影响大的特点,但没有持续、细致、日常化的服务,给人一种“雷锋只出现在三月”的感觉,难以切实有效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难以建立务实的形象。应该明确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两类志愿者的思路,一类由团干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团市委坚持调动青年、整合资源、提升合作能力,着力打造品牌项目。另一类就是以在团组织的指导下,社会化、事业化运作的志愿者队伍。应该坚持社会化和事业化的探索,才会有将来志愿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三,循序渐进,利益向下
持续的志愿服务是一个系统。党政的支持、群众理解和参与、资源的获得、组织的完善、骨干的培养、项目的发展是这个系统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促进、相互约制。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时间和坚持,需要循序渐进。志愿事业社会化和事业化的运作,开始的时候将会出现党政相对不了解、群众不知道、青年的参与也有限的问题,应该经过坚持服务群众,使群众实实在在受惠,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组成要素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发展壮大。
长沙志愿者事业今后发展的设想
第一,推动成立全市志愿工作领导委员会
在各类型、各层面志愿服务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并且市委办、市府办也转发《关于加快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我市志愿事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我市志愿者协会负责统筹志愿事业的发展。但在运作过程中,我志愿者协会作为社会团体,要协调其它部门的工作,实际上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根据学者、专家的建议,团市委应该与民政局商量,参考北京、杭州的经验,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志愿工作委员会,从而更好地协调、推动全市志愿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提倡“文明志愿”,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化,各种问题往往都会随之而来,特别是当志愿者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或者志愿服务与个人生活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会让一些志愿者感到困惑与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具有强大动员力、感染力和对现实问题具解释能力的核心文化。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提倡“快乐志愿,快乐奉献”的理念,即提倡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分享助人的快乐、感受友谊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喜悦、珍惜眼前的幸福。这个理念迅速在广大志愿者中得到响应的认可,成为凝聚和整合团队力量的强大动力。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认为有需要进一步提倡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参与志愿服务,对于少年来说是认识社会、培养良好品格的良好载体,对于青年来说是锻炼才干、结交朋友的良好载体,对于夫妻来说,是增进感情和教育下一代的良好载体,对于中年来说是调整心态、回馈社会的良好载体,对于长者来说是保持与社会联系、保持青春的心的良好载体。但也不可能要求志愿者总是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进来。例如一些青年刚参与工作时,相对较空闲,工余时间可以全身心投入志愿工作,而在事业有所发展或者结婚生小孩了,就不可能如同原来般多时间参与服务,尽管其本人很想参与。如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他可以放下需要时间的组织职责而作为普通的志愿者,接受别人的安排。或者干脆暂时停止服务,而待有空闲的时候带着小孩一起参与,作为增进家庭成员感情,教育下一代的一种载体。这种观念还可以解决志愿者骨干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问题,随时随地随心和就近低成本地提供志愿服务,保持志愿者不断结合自身实际、适量参与的热情。
实际上,提倡“快乐志愿”,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全面有效地推动群众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做一辈子的志愿者,也从根本上解决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问题。
第三, 坚持利益向下,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亦不断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亦呼唤着我们进一步发展志愿组织,让群众更方便能参与。因而,必须坚持利益向下的原则,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志愿服务全面活跃。要大力推进镇(区)服务点的社会化和事业化,大力推进社区、农村服务站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借鉴中山市的亲子义工。事实上,2006年开始,中山在雍景园小学进行亲子义工试点,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家长、学生都迅速产生了巨大的热情,开展系列敬老、助学、环保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长与小孩的感情加深,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推进,而且整合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解决了开展户外教育小孩的安全问题。由于家长、学生反响强烈,效果很好,其事迹迅速引起了省市教育部门关注和肯定,也在全市掀起建立亲子义工队伍的热潮。
除此之外,企业、学校及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不断提高。我们也拟不断发展这些不同特点的义工,从而更好地切合不同群众的需要,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
第四,以项目化为抓手,深入推进志愿服务社区化、专业化、品牌化、社会化、事业化
作为志愿服务项目,须完善以至具备以下四要素:1、明确的活动主体——运作者;2、明确的活动客体——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内容等;3、完善的连接活动主客体的制度安排——运行机制、操作办法等,活动的政策、经费保障等。4、党政、社会、群众、青年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参与度。项目化运作的目标是,巩固发展动力体系,完善运作机制,推动志愿事业螺旋上升式发展。
通过项目化实现品牌化、社会化、社区化、专业化、事业化等“五化”,通过“五化”推动项目化。项目内容:1、助学、环保、文艺、卫生、平安、和谐、大型社会服务的七大概念板块的近30多个具体项目。 2、基础建设、队伍发展、培训和研究同样引进项目化概念进行运作。要注重品牌化发展。品牌具有亲和力、公信力,容易获取资源,动员群众参与,使服务对象更愿意被服务。
项目经理:项目的点火者和运作者,其基本内涵为规划而非计划,服务而非管制,协商而非指令,团队而非个人。
第五,发展社会企业
成立社区(农村)志愿者服务点,并依照企业登记管理法规申报工商登记,并依章纳税。借鉴别的省份的经验,很多发展了多年还是停留在有政策、有门面但没有真正运作起来的阶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商贸文化公司,创建“爱心网”,先建网络,整合社会企业资源,确定盈利平衡点,再发展社区服务点。
同时,致力于构建资助者与受助者的对接平台,形成经常化提供志愿服务,机制化吸纳社会资源的平台。而随着协会的发展,原来的动作模式可能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建议团市委和市民政局达成共识,加强相互协调和资源整合,在整体上成立商贸文化公司,商贸爱心信息互动平台,再建立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进行商业化运作,同时接受志愿者注册、困难群众求助热心人士捐赠,亦定期提供心理咨询、维权、环保、安全等志愿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的经常性帮助、提供志愿者服务项目及发布群众需要帮助的信息等。办好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我们有几个设想:一是协会的公益服务必须与商贸公司运作相对分开,不能使企业运作的风险带入协会;二要一定程度引入企业运营手法,通过市场实现利润;三是爱心店应运作低风险或者无风险的项目。货品最好是社会捐赠,或者是期限或质量风险很低的毛公仔、汽球、手工制作品、协会的纪念品等。四是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要事业化的运作,以专职人员为主、志愿者为辅进行运作。
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3·2计划”
社区(农村)志愿服务“3·2计划”是指,以“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为核心理念,“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为理论指导,通过两个“依托”,分两个“阶段”,实现两个“循环”的工作计划,是长沙社区(农村)志愿服务“3·2计划”当前时期的首要工作任务。其中,两个“依托”是依托社区发展、依托社会发展;两个“循环”是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与社区循环、慈善爱心店与社会的循环;两个“阶段”是实现社区循环、实现社会循环。
一、社区(农村)志愿服务“3·2计划”定位:立足社区,面向社会。
1、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为社区内单位、商家提供服务和展示平台;
2、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策略,以社区生活为主线定位市场销售;
3、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直属总队爱心店、所在社区学校亲子义工队志愿者(义工)为主要力量,以服务本社区居民为目的,开展各种志愿服务。
二、社区(农村)志愿服务运作理念:利用社区循环和社会循环积累力量服务社会。
1、社区循环: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用品购买渠道,同时用爱心产品销售所得盈利来回馈社区居民,增加社区居民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带动爱心产品的销售和志愿服务的宣传,让慈善爱心店能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去服务社区,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
2、社会循环: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在立足于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进行宣传,争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越多人接受服务,便意味着越多人有机会了解、认识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所承载的社会意义,越多人了解、认识便意味着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的社会影响力越大,有能力吸纳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服务。
三、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工作展望
1、搭建架构:搭建以社区为依托,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为平台,直属总队爱心店、花苑社区志愿者(义工)服务站、柏苑小学亲子义工队志愿者(义工)为服务主体,社区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3·2计划”工作委员会架构,定期开展工作。
2、服务进社区:与社区密切联系,了解社区实际情况,明确服务对象,发展合作伙伴,通过志愿者进入社区宣传和入户探访,把爱心产品销售服务和志愿服务深入社区。
3、自身建设:
(1)进一步完善物流和产品的进销,联系更多的供货商,增加爱心产品的品种数量。
(2)借助公益广告面向广大志愿者、社会群众进行宣传;利用社区宣传栏和志愿者入户上门派发宣传单张和小礼物等形式,面向社区进行宣传。
(3)从社区实际需要出发,丰富志愿服务内容,与直属总队各部门通力合作。
(4)逐步实现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人性化运营和管理,营造舒适、到位的服务环境。
4、拓展客户源:根据企业或单位的需要,通过定单采购和供货,建立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以保证营业额和盈利数额。计划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花苑社区等为第一批大客户,市总工会、市教育局、柏苑小学等单位为第二批大客户,根据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点的实际能力,提供相应爱心产品的供应。
长沙市志愿者事业发展蓝图
市委、市政府 志愿者工作领导委员会
品牌
共青团长沙市委 长沙志愿者指导中心 长沙志愿服务网
轩龙爱心网(轩龙商贸公司)
期刊 艺术团 学校 社区(农村)志愿服务发展基金
志愿者直属总队 社区(农村)志愿者服务点
长沙市志愿者事业发展报告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