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单要素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单要素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

周正祥  凌征武      夏畅冰  胡跃红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76

内容摘要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国内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对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单要素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我国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单要素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关键词:高速公路 环境影响后评价 指标体系 量化模型

 

The Research on Single-element Index System and Quantifying Model

of highway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ment

Zhou Zheng-xiang  Ling Zheng-wu  Wen Ke  Xia Chang-bing  Hu Yue-hong

(Institute of traffic Economic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 Hunan)

Abstrac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single-element index system and model of quantifying of highway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ment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mperfect index system situation existing in highway environment affect post-assessment work in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single element index system and quantifying model of highway environment impact post-assessment, and points out single-element index system and quantifying model of highway environment impact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highway; environment impact post-assessment; index system; quantifying model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45000公里。按照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5000公里2020年将达到85000公里,届时将形成“首都直达省会、省会彼此畅通、省会通达地市、连接重要县市”的骨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的便利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公路交通噪声、汽车废气、水质污染等环境质量问题以及社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和建设项目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来说,环境影响后评价已成为高速公路环境建设与项目后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

根据国外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特提出以下指标[1]

(一)生态环境: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的损失。

(二)水环境:营运期公路服务区污水对附近农作物和所经河流水质的影响;营运期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风险对所经河流水质的影响。

(三)环境噪声:公路交通噪声。

(四)环境空气:营运期汽车尾气污染物。

(五)社会环境:拆迁再安置,对通行交往的阻隔,水利设施影响、旅游资源破坏或促进开发,项目社会经济效益等[2]

高速公路项目环境后评价重点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防治环境污染及生态恢复补偿措施(环境景观评价及措施)。

二、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单要素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一)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1.研究内容:评价范围内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评述;项目对沿线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影响评价;减小及防治影响措施及建议。

2.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评述

主要调查项目:地区生态类型及特征;植被现状;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分布;土壤侵蚀现状(类型、强度);农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述:地区生态环境类型及特征分析;植被现状;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分布分析;土壤侵蚀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3.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项目施工期间对地表植被的影响评价:分析受影响地表植被的主要类型及产生影响的主要工程环节,估算主要植被影响量,对工程占地、取、弃土场及临时用地对地表植被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3]

采用绿当量计算说明公路建设对该地区地表植被的总体影响,绿当量即补偿某种单位污染物所需要的绿量。公路建设引起的绿当量变化估算方法为:

1)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植被分布,统计植被的主要类型及数量,分析施工期植被损失量。

2)根据公路主管部门的竣工资料,统计边坡绿化、立交绿化、中央分割带绿化及附属设施园林绿化的面积或数量,根据毛文永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建议的绿当量折算系数,计算公路建成后植被恢复和补偿量。

3)用营运期植被恢复和补偿量与施工期植被损失量的相对变化率作为判断指标分析公路建设引起的绿当量变化,进而分析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公路建设引起的绿当量变化计算式为:

                            11

式中: ----公路建设引起的绿当量相对变化率;

--- 类型植被的绿当量;

----公路建成后恢复和补偿的 类型植被数量;

-----公路施工期间损失的 类型植被数量。

大于0时,表明公路建成后恢复和补偿的植被绿当量大于公路施工期间损害的量,当 小于0时,表明植被补偿的数量不足。

项目施工期间对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分析。分析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分布,说明主要栖息地与已建公路的相关位置关系,分析公路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可能影响。

施工期水土流失评价:施工期水土流失评价分动态水土流失和静态水土流失两部分进行。静态水土流失量采用公路环评规范中给出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进行预测评价,模式如下:

A=R·K·LS·C·P                             12

式中:A----土壤流失量,吨/平方公里·年;

R----降雨量侵蚀因子;

K----土壤可侵蚀因子;

LS----坡长、坡度因子;

C----覆盖和管理因子;

P----水土保持因子。

施工期动态水土流失量按工程取弃土数量及运距进行类别分析,按取弃土总量的比例估算。

项目建设期间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分析项目建设对公路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地表植被等的影响,列表说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情况,按林地、耕地、养殖用地、菜地等分类统计分析。对大填方及大挖方路段、料场及渣场的环境影响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评价。

(二)高速公路水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1.研究内容:调查项目地区地表水系及水文资料、使用功能及水环境保护要求;评价范围内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项目对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影响防治措施及建议[4]

2.高速公路地表水系及功能调查:调查地表水系、水文资料、使用功能及水环境保护要求。

3.高速公路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

1)水环境质量调查:采用水质资料收集与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水环境质量。

① 地面水质监测因子:pH, 高锰酸盐指数, 石油类

② 采样布点及时间:采样点位设在公路将跨越的较大河流处,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功能为饮用、农灌、泄洪等综合功能。监测点位布置(表2)。

2  评价范围内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表

序号

监 测 地 点

   

监测内容

     

1

 

 

 

 

2

 

 

 

 

 

 

 

 

③ 样品分析方法:样品分析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相关环境监测分析标准进行。

2)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质评价采用超标评价法进行,分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

3)水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分析服务区水污染源强度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公路隧道施工排水污染源强度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事故风险对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评价

高速公路线路多次跨越河流,营运期危险品运输对水体的潜在危害采用风险度进行评价,化学危险品运输的风险度计算模型如下:

                               13

式中: ──预测年水域路段发生化学品风险事故的频率,即风险度(次/年);

──该地区目前每年发生车辆相撞、翻车等重大交通事故的频次(/百万辆·公里)

──预测年交通量(百万辆/)

──货车占总交通量的比例(%)

──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占货车比例(%)

──水域路段长度(公里)

(三)高速公路声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高速公路交通噪声评价主要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关于噪声评价的模型进行修正。因为受声点接受到的噪声受到道路条件、汽车运行速度及受声点的位置及受声点与道路之间是否有障碍等影响,因此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

    1.某型汽车昼间和夜间在受声点的小时交通噪声级(等效A声级)计算模型为:

             14

式中    ――第 型汽车昼间和夜间行驶时,受声点接受到的小时交通噪声值(dB)

――第 型汽车昼间和夜间的平均小时交通量

――预测时间,通常取值为1h

――第 型汽车的计算平均行驶速度(km/h

――第 型汽车的平均辐射声级(dB)

――汽车昼间和夜间行驶时在距噪声等效行车线距离为r的受声点处的噪声距离衰减量(dB)

――道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值(dB)

――道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值(dB)

2.各型车辆昼间和夜间行驶时,受声点接受到的交通噪声值(等效连续A声级值)计算模型为:

    =大、中、小)     15

式中     ――受声点接受到各型车辆昼夜交通噪声值(dB)

――受声点接受到 型车辆昼夜交通噪声值(dB)

――道路曲线或有限长路段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dB)

――道路与受声点之间的障碍物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dB)

    3.由于道路交通的相互连通和道路交通与铁路交通的交错,可能会出现道路互通立交。对于这些地区的受声点接受到的是复合交通噪声――即多线交通噪声的复合。其计算数学模型为:

                16

式中    ――受声点接受到立交区的复合交通噪声值(dB)

――受声点接受到立交区第 条道路的复合交通噪声值(dB)

――受声点接受到立交区的铁路交通噪声值(dB)

4.道路沿线环境噪声计算数学模型

道路沿线环境噪声是交通噪声值与该地区的噪声背景值的复合。其具体的计算模型为:

                  17

式中: ――受声点接受到的复合交通噪声值(dB)

――受声点的环境噪声值(dB)

――受声点的地区噪声背景值(dB)

(四)高速公路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1研究内容:高速公路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评价指标见表1

2.高速公路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预测与评价:

1)高速公路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根据高速公路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特征,拟定调查、监测因子(表1)进行研究。

2)高速公路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应适合评价区的地形和气象等特征条件,应根据污染物排放方式、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污染物性质等因素来选择模型。一般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的计量学模型,由于在不同的样本点上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带来它们对解释变量的影响的连续性,所以往往存在序列相关性,故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的检验。如果模型被检验证明存在序列相关性,则需要发展新的方法估计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广义最小二乘法。

因此,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为:  

            18

式中: ――大气污染浓度 (mg/m3)

――第 种污染物实测浓度 (mg/m3)

――项目运营前该地污染物基线浓度 (mg/m3)

――待估参数

1  各监测点大气主要污染因子调查、监测数据表(浓度  (mg/m3)

CO

CH

化合物

NOX

光化学烟雾

微粒

SO2

NO

NO2

铅化物

碳烟

1

 

 

 

 

 

 

 

 

2

 

 

 

 

 

 

 

 

3

 

 

 

 

 

 

 

 

 

 

 

 

 

 

 

 

 由于大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周期较短,与预测值之间有较大的误差,故将短期浓度监测时气象条件用于预测模型的计算,根据高速公路项目污染源特征,算出与现状监测相同条件下的浓度,再与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叠加。

(五)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

1.研究内容:项目地区社会环境调查及简要评述;项目建设对地区社会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2.高速公路社会环境现状调查及分析

1)社会环境调查范围:路线两侧200范围[2]

    目标人口调查:人口分布、民族、增长率等;

  农业生产状况:基本农田分布状况及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养殖业及产量等;

   主要基础设施:公路交通、通讯电缆及水利设施等;

    生活环境和质量:人均耕地、人均收入、住房条件、文教和医疗条件等;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分布。

2)重点调查的地区及内容

经过实地踏勘,社会环境现状调查分析的重点地区为与项目有关的村镇等,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地区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地区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公路沿线基础设施。

3.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分析、预测

1征地对农业生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拆迁安置造成的影响分析;

3对主要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

4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5项目社会经济效益预测。

(六)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分析评价

1.环保措施及费用:逐项列表给出投入的环保措施及相关费用计算。

2.环保投资的经济效益及分析评价:采用类比方法分析环保投资的经济效益,对环保投资的效益与费用比进行计算分析,评价环保投资是否合理。

三、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单要素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这些指标和模型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综合量化模型,我们正在研究,期待着大家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董小林等编著.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

[2] 周 剑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评价初探[J] 西部探矿工程, 20061

[3] 戴娟娟,杨海真高速公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述[J]四川环境,  2006 12

[4] 刘 峰,郑垂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安徽农业科技, 20074

 

 

作者详细情况:

       地址:长沙市赤岭路82号湘银嘉园3号楼604   周正祥

电话:0731 — 5219315     13973143118     邮编:410076

e-mail:[email protected]

 

 

已发表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

 



本文是湖南省交通厅项目《湖南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200619

 周正祥(1965—),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经济学与高速公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