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对节假日的调整,国家终于有了新的规定。此前,国务院公布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6/121714533226.shtml):“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该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这倒让我为自己曾经的期望最终有了结果,感到开心。在去年初的一篇文章《情人节,传统知多少》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14ffbc010007tj.html的文章中,我对传统节假日的如何调整安排就有所思考。文章对处理好传统和吸收借鉴外来文明有明确观点。同时,也指出,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思路,“比如,可采取类似“五一”、“春节”长假的办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这些节日。”
看来,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这更让我们对十七大后的未来,充满信心。
《情人节,传统知多少》原文如下:
今天是情人节。
本来,按照农历,岁末时分,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不料想,今年,却硬生生在春节前三天,插了一个洋人的节日。这的确让我感到意外。
这两天,总能听到或看到一些有关情人节的消息。朋友和同事间相互调侃:情人节快乐。坐公交或逛大街时,也听到一些年轻人关于情人节的议论,“情人节怎么过”“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玫瑰花不便宜”......移动公司12580情人节手机短信祝福语也纷沓而至。打开网络,与情人节相关的文字更是好多。所有这些,只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人,对情人节很在意。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这个“舶来品”,比起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显得更特殊更有意义。尤其是春节将至,很少听到年怎么过,年货办齐了没有,等等的议论。好像谁都懒得谈,引不起什么兴趣,甚至好累的样子。
象我这等生于七十年代初,换言之,已经是“奔四”的人,对于情人节的印象,头脑中还真不是很清晰。小时候就根本没这个概念,成长时当然不晓得这世上竟然还有个叫情人节的物什。儿时的记忆中,只觉得过年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因为可以吃到父亲从城里回家时带来的水果糖,还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提灯笼什么的。所以总是眼巴巴等待一年一度的春节,却经常又觉得好漫长好漫长。
知道情人节,是后来上大学,和雪儿恋爱时的事。她告诉我,二月十四日是情人节。我也没在意,只是很模糊地觉得,当时的她,知道的新鲜事很多,什么流行她全知道。我却笨得不轻,受传统教育影响有点深,很简单地理解想做个好男儿,就要有理想、多读书、长见识、做大事。对于过情人节这等浪漫的事,因为农村出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竟全然无知,也不去多想。当然,时代变了,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我。对情人节,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今天,查阅了关于西洋情人节的典故。所谓情人节,洋文即:St.Valentine'Day。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罗马的牧神宗教节。后来逐渐演变成在牧神节的前夕,即二月十四日夜,罗马女孩子将名字写在一张纸条上,由男孩子抽出,之后她就是他的爱人。又几经辗转,二月十四日还以纪念殉道者圣范伦坦斯代替。总之,成了一个节日。
在西方,二月十四日这天,人们可以寄卡片或送礼物给所爱的人,并且不限于情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师都可以。
很显然,西方的情人节,刚开始是一个赋于了一定纪念意义的节日,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一样,后来才演变成为普通的节日。西方情人节流传到我们国家,具体年代我无从考证,也不必考证。单从人们对情人节的热衷程度来看,就知道西方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之深之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好多年轻人那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有的青少年疯狂地过情人节和圣诞节,而对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头脑中没有概念,就好像我小时候对情人节没有什么印象一样。
诚然,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得到共享。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不能厚此薄彼,对西方文化青睐有加,对传统文明束之高阁。
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好呢?这具有很重要的认识意义。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思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的弊端。五十年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同时又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些都给我们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明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
在有些人眼里,我如前所说的,还真不成什么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他们的思想,成为很自然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性导向。就好比说,生活在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我,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影响,接受的新信息不是很多,观念还没有转变,对一些问题心存疑虑。而同一问题,到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我所言及的问题,他们却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据我所知,关于情人节、圣诞节,发达地区的人们习以为常,而落后地区的人们,直到今天,依然觉得新鲜。
虽然是没事做了写着玩,但也自有我的道理了。时至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传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要加强引导,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文明的认知水平,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宣传,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从娃娃抓起,进行优秀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重视人文关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中。三是应当创新工作办法,比如,可采取类似“五一”、“春节”长假的办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这些节日。而不应该淡化传统节日氛围,这两年一些大城市逐步解禁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令人值得欣喜的变化。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有所作为。当然,文化建设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才能积少成多,汇聚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
就说这么多。
2007.02.14
这倒让我为自己曾经的期望最终有了结果,感到开心。在去年初的一篇文章《情人节,传统知多少》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14ffbc010007tj.html的文章中,我对传统节假日的如何调整安排就有所思考。文章对处理好传统和吸收借鉴外来文明有明确观点。同时,也指出,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思路,“比如,可采取类似“五一”、“春节”长假的办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这些节日。”
看来,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这更让我们对十七大后的未来,充满信心。
《情人节,传统知多少》原文如下:
今天是情人节。
本来,按照农历,岁末时分,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不料想,今年,却硬生生在春节前三天,插了一个洋人的节日。这的确让我感到意外。
这两天,总能听到或看到一些有关情人节的消息。朋友和同事间相互调侃:情人节快乐。坐公交或逛大街时,也听到一些年轻人关于情人节的议论,“情人节怎么过”“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玫瑰花不便宜”......移动公司12580情人节手机短信祝福语也纷沓而至。打开网络,与情人节相关的文字更是好多。所有这些,只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人,对情人节很在意。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这个“舶来品”,比起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显得更特殊更有意义。尤其是春节将至,很少听到年怎么过,年货办齐了没有,等等的议论。好像谁都懒得谈,引不起什么兴趣,甚至好累的样子。
象我这等生于七十年代初,换言之,已经是“奔四”的人,对于情人节的印象,头脑中还真不是很清晰。小时候就根本没这个概念,成长时当然不晓得这世上竟然还有个叫情人节的物什。儿时的记忆中,只觉得过年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因为可以吃到父亲从城里回家时带来的水果糖,还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提灯笼什么的。所以总是眼巴巴等待一年一度的春节,却经常又觉得好漫长好漫长。
知道情人节,是后来上大学,和雪儿恋爱时的事。她告诉我,二月十四日是情人节。我也没在意,只是很模糊地觉得,当时的她,知道的新鲜事很多,什么流行她全知道。我却笨得不轻,受传统教育影响有点深,很简单地理解想做个好男儿,就要有理想、多读书、长见识、做大事。对于过情人节这等浪漫的事,因为农村出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竟全然无知,也不去多想。当然,时代变了,我早已不是当年的我。对情人节,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今天,查阅了关于西洋情人节的典故。所谓情人节,洋文即:St.Valentine'Day。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罗马的牧神宗教节。后来逐渐演变成在牧神节的前夕,即二月十四日夜,罗马女孩子将名字写在一张纸条上,由男孩子抽出,之后她就是他的爱人。又几经辗转,二月十四日还以纪念殉道者圣范伦坦斯代替。总之,成了一个节日。
在西方,二月十四日这天,人们可以寄卡片或送礼物给所爱的人,并且不限于情人,父母、兄弟姊妹、朋友、老师都可以。
很显然,西方的情人节,刚开始是一个赋于了一定纪念意义的节日,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端午节一样,后来才演变成为普通的节日。西方情人节流传到我们国家,具体年代我无从考证,也不必考证。单从人们对情人节的热衷程度来看,就知道西方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之深之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从好多年轻人那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有的青少年疯狂地过情人节和圣诞节,而对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头脑中没有概念,就好像我小时候对情人节没有什么印象一样。
诚然,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得到共享。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不能厚此薄彼,对西方文化青睐有加,对传统文明束之高阁。
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好呢?这具有很重要的认识意义。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思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的弊端。五十年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同时又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些都给我们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明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
在有些人眼里,我如前所说的,还真不成什么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他们的思想,成为很自然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性导向。就好比说,生活在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我,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影响,接受的新信息不是很多,观念还没有转变,对一些问题心存疑虑。而同一问题,到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我所言及的问题,他们却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据我所知,关于情人节、圣诞节,发达地区的人们习以为常,而落后地区的人们,直到今天,依然觉得新鲜。
虽然是没事做了写着玩,但也自有我的道理了。时至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传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是要加强引导,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文明的认知水平,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宣传,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从娃娃抓起,进行优秀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重视人文关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中。三是应当创新工作办法,比如,可采取类似“五一”、“春节”长假的办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这些节日。而不应该淡化传统节日氛围,这两年一些大城市逐步解禁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令人值得欣喜的变化。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有所作为。当然,文化建设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才能积少成多,汇聚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
就说这么多。
200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