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谦”的认识,见诸之于《易》,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在易家、儒家的大力推动,由谦而形成谦德,“谦德”影响中国历史五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显著的民族性格之一,而西方人的圣经文化不过两千年尔尔。
谦虚、谦逊、谦恭、谦敬、谦让,中国人没有不知谦的好处的,也没有不喜欢谦虚的有德之士的。在先祖的眼里,易是地中有山,山高而在地下,并非力所不及,而是主动谦让,“谦”之卑下中蕴藏着崇高。谦卦的《彖辞》这样来概括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向好谦。”天空因为无私地护佑地球和各个星系才显示出它的坦荡光明,大地因为自身谦敬上顺天道才使自身生生不息。天地间的规律从来是物极必反,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连鬼神也不忍心伤害心态谦恭的人,相么他们还会降福祉给你。俗话说神鬼怕恶人,那是指恶人的一时得逞,从长远看,恶人总不会有有好下场。人比之鬼神,更是喜欢谦谦君子,而厌恶跋扈的恶汉。
谦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苏东坡《送参寥师》云: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虽然具体是说诗,但同样合于《易》理。“空故纳万境”,正是对于谦虚之“虚”的生动描绘。不管是人或事物,既谦让又虚心,则无怨无忌,无往而不达。谦是老祖母的宽大的胸襟,能包揽和慈化世间的一切;谦是愈看愈远的天空,能容得下日月星辰和人的无数的幻想。海有谦的特性,从不自满,所以能纳百川,地有谦的特性,所以能载万物。竹子心虚,笛声悠扬;鼙鼓心虚,声如雷震。中国人推崇有而不居,满而不盈,实而不骄的谦谦君子。
人类毕竞是自夸的动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人的拇指就会明白,拇指翘起来的时候,指尖总是向着自已,所以“谦”有君子之谦和小人之谦。人有时为了沽名钓誉,也会在大众面前,故意装扮成一个谦谦君子的样子。但小人之“谦”,只是一时的需要,终将暴露真相。如南北朝时孔稚珪,曾作《北山移文》,讽刺某些自命清高的隐士,内心贪图官禄名利,而外表却是一派恬淡山林的虚伪情态:“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代,蔑五侯,风情张日,霸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叹王孙不游,谈空空于释部,覈玄玄于道流。”似乎极其清高,俨然是是不计名利的谦退君子。但这只不过是欲抑先扬的铺垫而已,紧接着作者笔锋陡转:“及其鸣驺(按:使者的马车)人谷,鹤书 (技:征召沼书,书体如鹤头,故称)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于是“焚芰制面制荷衣,抗尘容走俗状”。惟妙惟肖地把那些热衷于走“终南捷径”的伪君子的真面目暴露无遗。后来明代洪自诚《菜根谭》据此一针见血地指出:“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外表谦逊,内心阴贪,这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被扭曲的变态心理。所以孔颖达说:“小人行谦,则不能长久,唯君子有终也。”“君子有终”,谈何容易。谦卦上众阴向一阳,正是谦逊的表现。但君子之谦贵在有“终”,始终如一,尊卑不易地保持谦德。一般说,尊贵时保持谦虚的外表易,保持谦虚的心态难,而卑贱者则很易染上阿Q精神的毛病,这都是值得深思的。
“满招损,谦受益。”生而为人,保持谦的美德,好运才会光顾,才有好的结果,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