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动机1:人类仅有行为动机远远不够!


――胡志平研究成果网页链接系列之“认知动机理论”(1

                                                     胡志平

注:原著不像教科书直接,而是在探索中渐进推动思维。所谓横看是岭――整部原著表现的是作者苦苦求索的心路历程,也反映出整个中国在转轨期间驾驭多元化复杂思想的艰难;而竖看成峰,若把同一课题分散的求证集中起来,多是令人意外的学术创见。2004年首次在《哲学人生》刊登时,众口一词的评价是:“要修改,不修改不是绝好论著。”我尚在犹豫――我是给人们写教科书呢?还是写我自己的探索过程呢?这里刊登的均是经过修改的“竖看成峰”。

本系列包含以下主题:

认知动机1:人类仅有行为动机远远不够!

   认知动机2:与行为动机不同的需求层次

   认知动机3:马斯洛行为科学理论的缺陷

认知动机4:重新界定辩证唯物论底线!

   认知动机5:人类创新意识的领先作用力

   认知动机6:脑动力机制外在的结构性表现

 

    我国思想界理论界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已经取得了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的重大突破。但是,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裹足不前。(注:本书撰写时间起始于2001年)

    高等院校现行哲学基本教材是积累了两个世纪中许多伟人思想的教科书,如今,它的框架体系能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怎样创新才能面向今天和未来?哲学思想体系如果不发展,是不是也会造就出一代行为动机专注于生存诀窍的“社会人”?

    本书基于上述考虑,首先选用“认知动机”这一新概念来寻找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定位。“认知动机”能否认定为一个科学概念,笔者暂不予匆匆结论,“时间”将是最可靠的导师,本书最后章节也可以让人们自己下结论。

认知动机,是笔者为了研究新闻传播受传条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最初只发现它是人的“动机”中的一个单独门类,可能涉及到了很广泛的理论问题。认知一词,包括了感觉、知觉、思维等从低级到高级――人脑对所有信息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西方很多心理学家都阐述过“动机”。但不管他们怎样分类,其实都指的是行为目的的动机。“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行为动机”理论推到了一个高峰,对人的行为动机进行了著名的层次需求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需求层次理论。其实,行为动机只是人的动机中不同于“认知动机”的另一门类。人的动机在总体层面上应该分为两大类:一是行为动机,二是认知动机。

行为动机是“言行”的先导,认知动机是“注意力”的先导。

人的大脑就是一个“动机中心”。这个动机中心经常控制和指挥着两大对内对外“职能系统和部门”。一是控制指挥认知职能系统和部门,操纵着感官器、记忆器和神经细胞的定向定位工作,即:你想知道什么,你该思考什么?再就是控制指挥行为职能系统和部门,驱动着人体各部位活动起来并与客体有效接触,即:你想干(表达)什么?,你该干(表达)什么?没有产生某种行为动机就不会有相应的言行,就不会有行为兴趣方向和范围,也不会有某种知足或失落感。同样,没有产生某种认知动机,就不会形成某种注意力,就不会有认知兴趣方向和范围,也不会有为获得某种知觉和思维而产生知足或失落。

    认知动机的概念,完全不应该直到今天才被提出来。它之所以迟迟未被科学家们单独提出,有四种原因。

首先,是人的认知职能系统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许多情况下,你本来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那个外界的声音发出了,你的耳朵照样听;那个外界的物像出现了,你的眼睛照样看。也就是说,外界刺激条件的“绝对感觉阈限”对人的感官有着强迫性,而人的感官和知觉系统遇到体内和外界刺激条件达到“绝对感觉阈限”时,又有着接收各种信息的自动功能。似乎这一切,是不用动机中心来指挥和控制的。大脑只管存储、处理、接收感官和神经传来的信息就是了。于是乎,大脑控制人体的“对外作用”只需要控制和指挥言行就足够了,所以只要有马斯洛的“行为动机”也就足够了。

但是,这里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的感官器、记忆器和脑神经细胞――这些认知职能部门,它们在“中枢神经”的作用下,常常使人的感官器有既定的灵敏方向和范围,常常使人的记忆器也有既定的存储方向和范围,还常常使人的脑神经细胞有既定的分析传感方向和范围,最后终于演变成了――常常使人们有既定的信息接收方向和拒受范围,有既定的敏感方向和迟钝范围。即:他想听的,别人如何干扰他,他也能听见(成语:耳不旁听);他不想听的,即使讲过的事情也很快忘了(成语:充耳不闻)。他想看到的,别人没注意他也注意到了(成语:明察秋毫);他不想看到的,即使能看见他也没兴趣收入眼底(成语:熟视无睹)。

这些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验结果”,恰恰证明的就是人的具体的“认知动机”有无的表现。以往心理学并非没有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有效性,而是用“兴趣”“信念”“意图”“注意力”等诸多非根源性的心理活动来解释认知过程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其实这些心理现象都有一个总的根源,就是认知动机。如果能把这个总的根源揭示出来,并且从生理上、心理上、信息刺激条件上以及输入输出的外在功能表现上,予以解释清楚,那么,“兴趣”“信念”“意图”“注意力”等种种现象均显得微不足道。

认知动机迟迟未被单独提出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它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过程都是无形的。行为动机因为伴随着言行,人们很容易感觉到“怎么思想就怎么说怎么做”,采用“倒推法”,从言行表现和行为方式上就可以判断之前的想法和目的。而认知动机(不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强迫受传的被知觉)则是“中枢神经”因外界刺激条件或自身机能的作用,把信息传递到记忆器和大脑神经后产生的,它产生之后的最初效果恰恰也是表现为那种无形的注意力方向和注意力范围。它的运行周期,其主要过程都是在人体范围内和大脑中完成的,人们不能轻易或直接看到人体“机能”如何产生了哪怕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认知动机,不能直接看到“中枢神经”作用于认知职能部门的过程和表现,也不能轻易确认人体感官器、记忆器和脑神经细胞的敏锐方向和敏锐范围的初步形成和改变。而“倒推法”用在这里又显然缺少客观的、显著的、比较直接性的“倒推”根据。所以,认知动机作为人类对自身范围信息传播的一个盲点,也作为人类敏感范围、记忆才能和思维才能的一个盲点,不仅造成了受众受传条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也使我们对那些有天才素质的人,其特殊的记忆力、创新力和发现力,只能在“灵感”、“顿悟”和“想象力”范围内研究,而不能得到更全面更接近根源的解释。

为了确证认知动机相对于行为动机的客观存在,笔者设计并尝试了这样一种实验:在纸上随意写上“b r e a d o v e p”九个字母,然后找来两个小学生。先明白无误地单独告诉其中的小女孩:“听班主任说,你的英语读音最准确,而他(暗指小男孩)的读音在全班最差,始终读不准。现在我要你把几个字母慢读一遍,让他听一听。”再清清楚楚地单独告诉男孩:“她(指小女孩)刚老师那里知道,明天早上第一堂课要听写考试,她也知道老师要考的几个英语字母,现在她只给你读一遍,你脑子一定要记下。”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把写有九个字母的纸交给女孩,读一遍,让男孩看和听。过程完毕后,立即向两位小学生提出一个相同的要求:让他们把刚刚看到、听到或读到的九个字母各自凭记忆写在纸上。结果是:男孩全部默写下来,女孩只记得读到的其中四个字母。

这项实验反映出来的两种结果,正说明认知动机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职能部门,完全不同于行为动机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职能部门所产生的不同功效。事先告诉女孩的话,实际上是对她行为动机形成的一种暗示,要她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己的口语才能,当一回合格的“老师”(实现“行”的目的)。事先告诉男孩的话,则是对他认知动机形成的一种暗示,要他在此过程中主动做到注意力集中,以迎接考试(实现“知”的目的)。由于女孩的“中枢神经”没有向其认知职能部门发出特别“警告”,所以只是通过行为动机的警觉和表现,在行为方面实现了当好一个“合格老师”,却并没有表现出男孩那种较突出的感知和记忆才能。由于男孩通过认知动机调动起来的是高度警悟的感知功能,耳听眼看脑记三管齐下,虽然没有女孩外形(口才)表现那样杰出,却取得了超过女孩的认知方面的成果。这种实验,任何学者均可再试。

上述实验只是按照控制论提出的“黑箱理论”,把人体内“动机”的形成和传感当作一个看不见运作过程的“黑箱”,从外部输入信息以考察其输出的信息及功效,所得到的认识。其客观性也不可否认。但是,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必须分开形成科学理论其表现为生理现象的更客观标准,还需要脑科学进一步发现。

“认知动机”迟迟不能被单独提出的第三种原因,是西方“动机”心理学家们没有研究和确认过“动机”原始态是“知行合并”的。每个人诞生之后都有一段知行目的不分的“动机史”,人的意识萌芽、产生和形成,最初都是原始动机。所有人――凡是他的原始的初级的“动机”,均没有明显的是为了“知”还是为了“行”的专属性。即是说:人的原始动机不论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外界信息刺激产生的,不仅没有需求的层次性,而且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是为了“知”还是为了“行”的专属性,表现为原始状态的知行目的合并。

认知动机迟迟不被提出的第四个原因,是人的原始态动机在其高发期不被理性的人们所理解、所容忍、所接受、所引导造成的。动机原始态,是所有走过襁褓和幼年的人认知功能逐渐成熟和发达之前的最初心理推动力。它初始的认知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为人体机能的需要而“闪念”,于是像动物一样出现了身体运动的延伸,以达到知行双重目的。二是为外界的信息刺激产生了未知的新鲜的好奇需求,为好奇而“动”,也出现了身体运动的延伸,也含有知行双重目的。

人的高级性在于:他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成熟,可以使自己的“动机”越来越多地跳出了幼年期唯一的原始态――当然,每个人的动机不可能做到净脱原始态,偶然的低能现象到了大脑成熟期后也有发生。如今,西方各派“动机”理论家的大量撰述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很大疑问,难道“动机”只有纵向层次分类么?人的动机,之所以能在较大程度上摆脱那种低级的“知行合并”的原始态,恰恰是因为后来的人类对大脑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全人类几乎是一样地自己对自己说:“我们想好了再做也不晚!”一句谁也不陌生的话,过去竟没有体味出它的无限哲理。这句人人都说的话,正是把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分开的典型例证!

是的,他“想好了”的“想法”,就是他必定“要做”的行为动机。那么,他为什么要“想好”?“想好”的动机又是什么呢?看起来他是为了有个好的行为动机才决定想好,可是,如果他一时想不好会怎么办?是先行动起来,还是产生再“知”点什么的认知动机?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圈定一个“想好”的过程?这个“想好”的过程中间究竟有没有如行为动机控制指挥言行功能的不同方式和方法?在“想好”的过程中,又究竟怎样实现了让不成熟的行为动机变成了被想好的行为动机呢?还有,人们总是批评一些人“你怎么做事不动脑子”?难道真的不仅“做事”需要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动脑子”还需要另外一种内在驱动力?何以有的人勤于思考,而另外一些人则敏于行动呢?是否是两种功能不同的动机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别?接着又会导致不同的人会在其一生中取得截然不同的成果呢?人们除了为行为动机的酝酿成熟产生认知动机以外,难道不会为了知觉刺激和精神享受产生动机?抑或不为了使知识积累和知识升华产生思维运动?人的思维运动也算是“行为”?能不能离开认知方面的需求?认知动机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它究竟在控制些什么?指挥些什么?决定些什么?劳顿些什么?

这等等的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绝非能够相提并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所谓新潮思想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不是一种有远见、有利于民族长远大计的哲学思想?如果不是,其错误根源又在哪里?

    为什么到了新世纪初,中国高层要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与一度风行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根本不同点又在哪里?人类应该强调知行并重,但人类不能回到“动机原始态”。

哲学,如果失去了它启迪创新思维的功能,失去了它激发人们产生新的认知动机并勇于导入新的实践的功能,它即使被阐述得再怎么精密周至,也丧失了哲学的意义和使命。人们将日益疏远它、离开它、淡忘它。

是的,改革开放之初,当社会还没有正常的民主生活时,当思想的禁锢和教条很难打破、人们无法实现理论创新的时候,我们才十分需要把“实践”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辩证唯物论只留下这一把尚方宝剑以激励和保护人们不想只干,不说只做,少说多做,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让实践来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行就回头重来,股票崩市了就把大门关掉!这是正在告别极左年代,在那种一时还无法摆脱思想禁锢的特殊年代,才会出现的伟大政治智慧和突围技巧,是胆识过人的人才拥有的机智。

时代在变,社会发展的条件也在变,人的认知条件和认知动机只有在认识论大循环中被找到了它的哲学定位,摆正了它与“实践”之间的位置和关系,我们才能真正迎接创新时代的到来。

 

 ――摘自胡志平撰写《给中国一个大智慧》――2002年成书

 

(引用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翻印,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认知动机系列相关链结:

之二: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100030.html

之三: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101472.html

之四: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101477.html

之五: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102453.html

之六: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10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