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


我在读《三个人的天堂》这本书的过程中,心情是复杂的,更多的是一种欣赏,难得看到如此富于生活气息的家庭生活纪实作品,作者妙语连珠、生动幽默,的确使我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同时读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其的确称得上是一本内容翔实、细致入微的家庭建设教科书,我从中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并将我的许多认知在这个幸福的家庭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当然读书的过程中,也是个思考的过程,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女儿。尤其对照书中这对年轻夫妻在养育女儿问题上的做法,内心生出了许多感慨、赞许和愧疚。我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在对女儿的养育方面,应该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养育子女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没有后悔药可吃,于是想到了上面的题目,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点滴说给那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朋友们,并能够从中有所借鉴。

身心的健康远比文化技能重要。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愿望,为了让孩子实现家长未能实现的梦想,在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主导下,在绝大多数有条件的家庭中,家长们都把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而所谓的早期智力开发往往又被机械地等同于多识字、多背诵古诗词、多学习四则运算、多练习英语会话等,提前督促孩子进行未来学校的文化课学习,同时还尽可能地竭力开发孩子的艺术技能,例如钢琴、提琴、手风琴等乐器、或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技能的学习,以致于使年仅45岁的小孩,被每天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过早就告别了童年的欢乐。

而《天堂》中的贝贝,尽管在和同龄孩子进行所谓的识字、算数PK中败阵,但却以其快乐指数、身心健康程度、习惯爱别人的平凡心态,让那些抑郁的“小皇帝”们相形见绌。我们都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基本是以玩为主,每年的假期都特别长,直到进了大学,才真正转变成了以学为主。这样的安排显然是符合人的自然生长规律的。尽管我们也许都无奈于积重难返的中国教育制度,被迫受制于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制,但在孩子的童年期,如果能够让其多享受一些快乐的时光,也是一种万幸啊。难道,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能够像贝贝一样快乐,真的只能是一种奢望吗?

鼓励和欣赏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天堂》中有这样一段细节的描述:一家人在吃晚饭时,贝贝因为犯错而被爸爸严加训斥,贝贝委屈地哭了。在这个情况下,妈妈马上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平息了冲突。事后,妈妈认真地和爸爸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不应进行正面的严厉批评,尤其不能在饭桌上进行这种批评,因为这样会对其精神和生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双重伤害。当然,有毛病绝不应姑息迁就,但一定要讲究方法和场合,最好用婉转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以后应该如何把事情做好。

看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二十多年前,我就经常在饭桌上申斥自己的女儿,之所以总在饭桌上,是因为其他时间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借口忙于工作,其实是逃避责任。回想起来,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女儿经常是眼含泪花、不敢哭出声来,现在想来,的确后悔之极啊。我常常想,我对女儿的歉疚太多了,只是当初的我怎么那么愚昧啊。遗憾的是,历史无法倒退回到20年前,惟一能补救的就是,以此为鉴,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对孩子,鼓励和欣赏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教会孩子具有爱别人的意识。80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惟我独尊、从不为别人着想”,是这代孩子的时代特征。这是个可怕的弱点啊,这样的思想意识基础,在工作单位之中,如何与别人合作共事,谁又能像自己的家长无私谦让于你呢?因此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余,而在团结互助、施爱于人的品德教育方面,是严重欠缺的。《天堂》中的那一对年轻父母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堪称楷模。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身教重于言教,他们以彼此的恩爱、彼此的忘我为对方、真心关爱自己的家人、友人、同事、以及力所能及的所有人,耳熏目染地给予自己的女儿以真实的全景爱的教育,使真心爱每一个人的理念成为孩子的一种自然意识。书中大量的鲜活生活例证,说明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聪明、阳光、习惯为别人着想的贝贝,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谁不想有一个如此可爱的孩子啊?其实很简单:从教会孩子爱别人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