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话酒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有些直接进入诗中。酒成为文人生活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这里已成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过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酒自然少不了,如周作人在文中曾写到而过年若无酒,在我就不是过年了,过年走亲访友要带酒;一道聚餐要喝酒;祭祀祖先要用酒;期间的各种婚丧喜庆等活动都需要用酒,酒的种类也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等应有尽有,酒与过年自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过年,饮酒,喝酒的都有。朋友远道而来,为得是喝着情谊酒,大都是酒逢知已千杯少,不醉无回,视醉如归;家人团聚,则以“饮”酒为佳。品酒,自然上等的好酒。能聚首团圆过年,这席间,祝福之语,全在敬酒之间。而酒之态势中多了更多亲切与平和。觥酬交错之间,不是以费尽心机地浸沉于狂欢之中,尽已之量,或浅尝或尽饮,猜猜拳儿,行行酒令,也只是凑趣。这趣儿,在欢笑声中,边饮酒边品菜,时间过得也就飞快,不知觉间,因为有酒,而使菜肴更显得家的温情味儿浓厚了许多,冬酒较凉,给长辈们的酒,必是要温过之后,不曾入口,已让酒香扑鼻。过年时节,走街串户的,相互约定的,凡能得团聚的,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若无了酒,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席间的酣畅淋漓。

一、过年喝酒

“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谊,友人相逢,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都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中国人把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开业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何况是过年,过年喝酒,有人认为要尽情、尽兴、尽力、尽心,有人认为过年吃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吃酒吃的是感情更亲情。是的,正是因为有了酒,才有了更多过年的气氛,过年中人们放松心情,尽情饮酒,达到一定的意境,似醉非醉,使人处于最快乐、最兴奋的境界中。但从科学喝酒的角度来看,健康喝酒,数量、时间、心情都很重要,如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饮酒指南》就指出:健康饮酒不仅包括控制每天饮酒量不超过15酒精,还应该注意科学、安全的饮酒方式,首先是时间,按生物钟来说,人体内的各种酶一般在下午活性较高,因此在晚餐时适量饮酒对身体损伤较小;其次是饮酒方式,少量慢饮比较适宜;切忌逞强好胜、饮得过猛过快,忌边饮酒边吸烟,这样会加重对身体的损害。在饮酒之前吃些食物,或在喝酒同时摄入瘦肉、豆类、蛋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能起到延缓酒精的吸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饮酒者而言,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在身体条件、精神状况良好时,人对酒精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心情舒畅、愉悦,有值得庆祝的事时,可饮用少量或适量的酒;心情烦躁、郁闷、孤独时最好不要喝;另外,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故应少喝;患病时应当禁酒或遵医嘱,以免加重病情或增加新的疾病;服药时应禁酒或遵医嘱。《饮酒指南》还特别指出,肥胖人群身体疾病隐患较大,加上酒精产生热量较高,会进一步促进体重增加,所以不宜饮酒。患有酒精过敏的人也应避免。

二、过年送酒

从成瓶到成箱,酒无疑成了过年期间走亲访友的主要礼品之一,不同价位、不同包装的礼品酒在过年期间都淋漓尽致,随着送礼潮流的变化,而今过年不仅送酒,而且开始送健康酒,如露酒、补酒等等,无论是尽孝心还是为了事业;无论是送朋友还是送领导,酒始终是永恒的礼品,是的,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饮料来看待的,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

当然,过年祭祀也是一种传统,祭祀中也少不了酒,但过年期间酒主要用在喝和送上,用在祭祀上的毕竟比较少。总之,酒,是喜的气氛,是愁的毒药,酒是雅物,也是俗物,心烦的时候,喝点儿,这叫“一醉解千愁”;高兴时,也“咂吧”几口,美其名“人逢喜事精神爽”。过年,不正是人逢喜事的时侯吗,自然饮酒精神更爽,情绪更得以欢畅吧。只有当酒与节日相融合时,才更显出酒的意义,节日饮酒,酒助节兴,节借酒浓,正因为有了酒,年味儿也在酒里,可浓可淡,因酒喝得是浓是淡。

作者简介:王唤明,营销专家,现为上海洞井天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安徽山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咨询电话139563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