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商业步行街秘书长董利先生和网名“天府星”朋友的文章。
前者主要对王府井大街第四次改造做了一次分析,其结束语部分是这样的“未来的王府井大街的商业功能应逐渐向文化交流、展览展示功能过渡,使王府井的商业街向商业文化街转化,使王府井成为国内外商业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国际商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王府井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中外游客,才能再次成为北京商业发展的代表,才能再次吸引北京人多回王府井转转。”
后者是对深圳宝利文化广场做了中国第五代商业的阐述。“文化主题的集约消费场所,要求我们在文化上做文章。不仅提供一个统一的大经营平台,同时又保证各个商家在文化理念上的独创之道。我们选择的都是最具文化代表性的品牌店,不同的文化风格,汇聚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平台上,相得益彰。”被采访邹总如是说。
两者都把文化作为主旨内容加以推介。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和前段时间国内某商业地产大腕所倡导的定单模式相比内涵上大有突破。是内容经济的核心部分.是顺着看还是倒着看的两种不同方法论的实践.
定单模式,商业地产发展的象征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说过:定单模式应该说是中国商业地产的一大进步,也是万达对中国商业地产的贡献。很多开发企业也把此奉为金科玉律,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总是要先找主力店来提升门面,以便提高商业附加值,最终实现销售价格的提升。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而已.所以,实践起来也就南辕北辙.
一些开发企业老板希望傍上国际五百强,但在面对责任清单时,却是不断挖空心思找理由变更,以降低建造成本,招进来便完事大吉,一幅叶公好龙的伪面孔。
定单地产是商业地产的进步,发展的表现,减少了开发企业盲目投资,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有些确实也是民生项目。但歪嘴和尚念正经,也使很多定单地产在开业以后,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1. 主力店自主经营,开发企业实现的只是物业管理,管理品质不高是目前商业地产后期经营的普遍现象,一些专业管理公司只能是当初借势\借牌子的工具,仅演变成顾问公司而已,我个人也认为:靠收取物业费来维持大型商业运营不可取;
2.
小店经营同质化严重,经营能力有限,产品意识不高,品牌店沦落为杂品店或外贸产品转内销的店面;
3. 餐饮上基本上以所谓荟萃南北风味小吃为主,吃还是不吃,都无关紧要;
4. 游乐设施或者影院系统的存在,只是为了能体现出我是商业项目,有机关联性不够;
实际上,定单本身没错,但是否更要深化其内容产业的关联,非常重要,我最近有篇文章叫《定单改定制如何》,更多的是关注招商的细节和后期的跟踪服务,尤其是满足承租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加强柔性管理系统,建立卓越的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地实现后期服务的到位、到家,真正实现以需定产,以事为本,以人为本。
文化立商先行,商业地产的质变
最近有幸与中国创意产业之父金元浦先生以及陈少峰先生交流创意产业的有关问题,深刻感觉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对商业地产附加值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内容为王、创意为王,给商业地产注入新的灵魂。
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商业地产项目整体价值的提升非常有利,没有差的产业,只有差的企业,所以针对商业模式的改进,势必成为企业的诉求点。文化所能带来的不仅是集聚程度的提升,更是项目竞争力的提升。有了足够竞争力,项目才是安全的。
作为文化产业的几个标志,那就是:
1、 娱乐性;
2、 参与性和互动性;
3、 体验性;
4、 时尚性。
以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东西。而创造本身是需要文化积淀和文化创意的。金先生谈到:“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时间而收费时,你才算进入体验式经济,而你为自己开展的过程收费,你所从事的是服务业。”我们不能说三
陪 小
姐的服务就不是体验经济,但那毕竟是社会的阴暗面,从广义的体验文化来讲:注重时尚,关注格调以及调动参与为体验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势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以文化产业为索引。有位网友曾这样说:琳琅满目的商品已不再是主角。
是啊,商品不再是主角,那么,人的文化、企业的文化、项目的文化和由此产生的产业链条,就是主角。
赢在文化,赢在老板们对文化的理解,赢在老板们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也赢在职业经理人执行和整合文化商业的能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