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可是空间错觉?


  三农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上至中央下至民间都有无数的研究关注者,三农问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二是土地是否能够私有化。无论那个问题都是围绕农民穷,农业落后,农村治理松散空巢展开的,时过景迁,那么农村农业以及农民是否真如一些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夸大的那样不堪入目呢?我们人云亦云的三农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今天的文章就是要撩开覆盖在三农身上的那层面纱,还人们一个真面目。

  首先针对的问题是农民的收入状况。由于全国农村的自然条件差异太大,同时限于笔者没条件做全国考察,现仅就所在地鲁中地区的农民收入做个报告。山东的农民沿海的靠渔业,内陆地区基本上种植蔬菜,粮食,外出打点零工挣钱,平均一对身体健康的夫妇一年的总收入在2万元左右,种蔬菜的没精力再养猪鸭,养猪的一年收入依据养猪数量的多少难以下结论,但一头猪的纯收入已经接近千元了,养鸭的收入虽有波动,但也很可观一般在年收入3--10万元之间,他们粮食不用买,蔬菜自己种,还略有财政补贴每人50元左右。按照这些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工人相比较,农民的收入无疑是高于城市工人的。工人阶级在改革打碎铁饭碗后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保障一直没有跟上,工资一直徘徊在最低水平,生活在城市里还要忍受高房价的压力,因此工人阶级成了一个灰头土脸的阶级;随着身后有土地保障大举进城农民工的冲击下,原有工人的日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下岗职工就业越来越困难了。因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最缺乏的是能忍受非人工作环境的农民,工人岂能于他们竞争?很多原来早进城的工人已经无脸回家乡了。

  农民的收入既然不是想象的哪么差,为何农村看起来有点落后呢?这个问题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空间错觉造成的。城市里充斥着高楼大厦,街道宽阔,环境清洁,人们悠闲的在大街上逛游,购物环境美好,但别忘了这些高楼只是商业性的,人们虽然也住在楼房里却不是带院子的别墅,而是密密麻麻的鸽子房,空间狭仄;街道宽是因为车辆多,环境好是因为污染都藏在工厂里了,超市大没有钱也是白搭,总之城市的外衣只是符合了城市的特征而已,农村有必要盖高楼住吗?农村有必要修宽阔的马路吗?城市里的东西压根就不符合农村实际。农村自有农村的生存之道。

  农村处于城市周围,显得萧疏空旷,那是因为种地必须要求村子自然的分散开,如果集中了,种地要跑出几十里路那是需要机动交通工具的,老弱病残的怎么种地?农村看着穷是因为村庄太眨眼太突兀太孤立的原因,城市看起来很繁华,其实穷人都隐藏在贫民窟里,分散了缘故,而且南来北往人口流动性大显得很热闹,其实真正的生活只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才能品味;农村和城市一样也有穷人有富人但却一目了然,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大呼农村要实行集中化城市化,试问,集中起来他们手里就有收入了,城市化了谁给他们发工资?你还是我?城市工业的无常变化并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i适应的;土地是农民的根,是他们唯一的稳定的养命之源,这一点是市民无法比拟的。谁剥夺了农民的土地让他们集中化就是欺骗农民。

  三农现状是真实的符合这个经济发展的客观表现,农村城市化只是采用鸵鸟策略把头埋进沙里自以为看不到穷人了就顺利完成建设大业了,这无异是掩耳盗铃。看看我们的城市虽然外表光艳但更多的是形象工程,那不是真实的,与老百姓并无多大利益关系。

  随着中央对农业的扶持,比如家电下乡,农民购买有13%的财政补贴;农村书屋工程等,三农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很多地方的农民幸福指数要大大高于城市居民。

  三农不是没有问题而且有很多,但要走城市化一定是个误区,它不符合发展规律。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社会功能不同,模样怎会相同?虽然有的地区城市化了效果不错,但支撑他们的基础是全国农民,如果全部城市化势必导致农业的衰退不稳定。所以我们的判断不要被空间错觉所欺骗。三农问题即不是想象的那样严重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