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销售


论民主技术的发展

前言

民主,同平等、人权等理念一样,如今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但民主如何才能从一句口号、一种理想转变成政治现实?这就需要民主的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复杂,在当代西方学术界,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主技术研究既是这种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这种关注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本文旨对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日益突显和民主技术发展逐渐重要的背景下,对民主技术发展现状和民主技术的社会发展控制做浅要论述。

一、 民主技术发展的兴起

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适、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的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1民主技术的发展首先在西方的工业社会中出现,其研究的兴起也在西方社会发起,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理论背景来看。20世纪下半叶的民主理论研究从未停止对于技术的关注。在两个世纪以前,人们曾经认为民主的平等原则似乎在工业主义的扩大化物质生产中找到了完美的匹配,因为过去只对少数人开放的商品,现在可以为绝大多数人所拥有。于是,许多人相信,工业主义的成就使民主更加稳固。然而今天,工业技术权力已经与政治权力联手,技术创新与民主之间的刚性张力日益显露出来。这种张力的根源在于:随着技术精英权力的日益发展,普通市民对于技术决策的参与遭到了破坏。人们开始追问:对于今天的技术决策而言,什么样的模式能够更好地与平等、自我实现这些民主承诺相协调。2哈贝马斯认为:如何采取措施来控制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世界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他认为,只有用政治意识来判断和解决这种辨证关系,才能达到目的。3

(二),从社会背景来看。人类从远古的蛮荒时代走到今天的网络时代,这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着理性教育的广泛推进,人们摆脱了过去一味的盲从,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洁问的语气、批判的神志去对待一切。科技对人类发展的积极作用是重大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也给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技术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如生态的破坏、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家庭生活的异化等等,对技术实施某种控制已经势在必行。然而,一方面,由于我们对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理解是相对贫乏的,一项成熟技术的社会后果在该技术发展的早期并不能被预见出来;另一方面,当一项技术日益发展并得以传播的时候,虽然其负面社会影响已经明显起来,但是控制却不再容易了,即便是控制仍旧可能,这种控制也是代价昂贵并目进展缓慢的,因为该项技术的重大调整要求其他相关技术的相应调整,甚至要求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因而,对其控制经常会引起混乱。4

(三),从民主技术发展的未来情形看。

  民主技术仅在西方引起广泛重视,在整个学术界都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影响范围的扩大,民主技术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展,就象马尔库塞说的“当代工业文明证明自己已达到了这样的阶段,即不能再用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自由来恰当地定义“自由社会”,这并不是因为这些自由已经没有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太有意义,以至于不能限定在传统的模式中。相应于社会的新的能力,需要有新的实现方式”。民主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与技术相互依存是时代发展理论的需要。虽然民主技术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它并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日益走向对技术与民主理论的深层次追问:在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时代,民主和参与要求不能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更应拓展到技术决策领域;由此,民主理论出现了内容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者从民主理论的历史考察入手,力图针对技术问题来建构新的民主理论,从而使得民主技术的理论研究呈现出纵向、深入发展的趋势。

          2、学科领域交叉化是丰富着民主技术的发展。民主技术研究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是自然科学领域。因而,其研究必然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的趋势。随着民主技术研究在日益蓬勃发展,这种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也日益明显起来,对民主技术研究的内容也日益呈现出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

3、民主技术研究主体走向多元化。由于民主技术研究涉及到政策层面,所以在政府机构内部也出现了研究动向;而政策的实施必然要与企业相关,这使得企业中的智囊团也着手分析民主技术的实践工具。这样,民主技术研究就从以学术界为主走向了包括学术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在内的多元研究主体的共同研究。

二、民主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现代技术和社会、政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互动的相互催化过程。关键是这种互动不是对等的,或者说,人们担心的是和谐的丧失。一旦技术反过来成为人们命运的主宰——并非强权式的统治,而是一种水之于鱼一般的,存在前提般的“须臾不可离”,这种民主社会以市场规律研究和扩散的技术,就成为一种“集权”技术。因为此时,对于社会的大多数人而言,技术在“为人使用”的虚假外表下,实际上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感情甚至思维的基本土壤—这就是说,为此,人们将什么都不是。民主技术的发展需要和谐,技术的发展需要民主的参与,人民当家作主,政治的权利化参与技术的发展,为此,技术的发展不在是是中性的发展,但技术的发展就会有功利化、带有阶级性的倾向,社会控制的形式没有民主参与的技术,技术的控制现象就会增进一切社会集团和利益群体的福利的理性之体现——以至所有矛盾似乎都是不合理的,所有的反作用都是不可能的。

民主与技术的关系是哈贝马斯密切关注的问题,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与民主截然对立起来不同,哈贝马斯认为,尽管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民主意识淡漠而沉沦于技术文明之中,但技术并不完全是压抑自由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其本身亦具有一种合理化的潜能,这种潜能使得我们可以把科学技术纳入到社会生活世界的民主实践之中,就是说,技术活动可以走向以话语论证为基础的民主对话,技术与民主之间是能够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兴起对技术的民主性有更多的协助作用,技术的发展需要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民主技术发展需要人性,即和谐的民主的技术发展要进行人性的思考。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改造自然、重塑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虽然技术的发展也有内在的逻辑规律,但是.技术的发明创造、技术的应用和决策是人,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中,主体只能是人,技术只能是人的创造物,是客体。人决定着技术的本质和用途,主宰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究竟导致哪一种后果,完全取决于人自己。正如美国合佛大学技术哲家G.梅塞纳指出:“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木身所固有的,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5

  2、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观人是宇宙的最高存在物,人的全而发展、人的彻底解放是人类的最高价值日标。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都应该是为了实现人的这一终极日标。“人的目的是造就自己,达到这一目的的条件是:人是自为的人。”6但是.工业苹命以来,本应该是实现人的日的,为人服务的工具的技术,反倒成了目的本身,人却变成了技术的工具,人沦为一种物。这种颠倒了的主客关系自然轻视人的需要和偏好,出现非人性化的技术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我们要克服技术的非人性化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观:技术的发展要围绕着人的需要进行,人始终是目的,技术是手段一切技术都是为了实现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和人的目标服务的重要工具。正如爱因斯扣所说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日标”。当把人作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时,工程师及技术专家就有了人性的动机和信念,并担负起“为人”的责任,那么也就能够避免背离人性的技术设计、忽略人性的技术产品出现。

    3、重视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本性追求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既要物质的享受.更需要精神的满足。但是,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人们只注重技术效率和创造物质则富来满足自己的物质癖,而忽视了技术应该实现人的精神追求这一功能。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增长和提高商品的产量成了技术的惟一日标。这也是导致现代技术与人性背离的重要原因。其实,技术完全

可以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马克思旱在19世纪中叶就指出.科技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科学技术的最高价值就在于为人类全而发展创造和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针对现代技术引发的人的精神焦虑,神经紧张,人的潜能和创造性被压抑,失去了精神的家园,西方学者预想的“中间技术”、“多元技术”以及“有机技术”等都是为了恢复被技术压抑的人的精神世界,从不同的角度构建的人

性化技术模式。这些理想的技术模式,可以为我们在发展技术过程中提供新的视野。

三、民主技术控制社会控制

民主技术社会控制在倡导对技术进行控制的同时,为了达到有效的控制效果,给出了种种对技术进行控制的手段和途径。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在《技术的社会》一书中就曾提出“适当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概念,强调技术发展应该增加个人对自由和人权的关心;英国罗宾.克拉克倡导的”替代技术(altemative technology)”论,强调最小限度地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最小限度地干扰环境,在地区或小区域自给自足,消除人类的异化和剥削;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主张”多样性的技术”。反对单一类型的技术,不管是小型的还是巨型的技术,以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要求和人类能力多方面发展的趋势。他还提出依靠整个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转变来解决人类生态环境问题。7弗洛姆更是提出要发展一种“人性化的技术”来替代前这种非人性化的技术,还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本来面目。8米歇尔.巴勒姆指出要对科学技术实行自始至终的符合人道的社会控制。

民主技术发展是一种责任问题,德国.波塞9在分析技术及其社会责任问题时就认为:责任总是要考虑价值因素或者代价而与行动的后果联系在一起。在这里,行动包含耽搁,只要什么都不做,当然一切都不成问题。不过,只要开始进行区别,诸困难就出现了,如责任机关、要承担责任的东西、责任的主体、为什么而承担责任等等。其中,就责任主体而言,波塞认为这同样是复杂的:可能谁都负责,但结果没有谁肯负责任。这就如同做自我检查,大家都说要为一切负责任一样。波塞所设想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共同责任(mitverantwortung)模型,为了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有必要确立一个完全改变了的模型以取代上述思想,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共同责任模型,它将恰好按照每个人对于系统所能起到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来分配他相应的责任。美国学者玛乔丽.米勒10认为,公民社会对技术的某种控制既可能又正当。米勒所认为的公民社会模式强调有关技术变化的决策乃是政治谈判而非技术过程"这种模式是多元的,不能将公民社会置于单一的固定不变的实体中;而且在这样一个持续产生着的公民社会中,技术变化必须得到通过复杂的政治过程产生的决策的评估和指导。在社会工业化发展的今天面对技术力量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民主技术控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前景必须予以重视,要做到民主技术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一)民主技术的内部控制

1、          健全技术成果应用的民主技术评价制度

为了合理应用技术成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和减少其负效应,在运用某种技术和实施某项工程之前,应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专门机构、社会组织或专家咨询,对其进行尽可能的周密评估,从而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果和生态环境结果,包括其直接效应和近期效应,以及间接效应和长期效应,包括其好的效应和坏的效应。对技术应用预测难以精确,在实践中证明其正确性的技术评估不多见,但作好技术评估仍很重要。在实践中的检验是民主技术评价的最好办法,民主的评价既公民的意见是对技术认可的重要特征,“技术和民主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把人们所掌握的技术力量,反过来使用于从事生产和进行交谈的公民的认识”。11

2、加强民主技术的自我道德约束

技术的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要加强民主技术的自我道德约束,必须加强科学家的自我到道德约束。那么,民主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因斯坦说过“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做出的贡献。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12默顿把科学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和行为规范归纳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的精神只有得到民主的认可才算是民主技术发展合理发展;才能使两种文化消除冲突走向融合之路,进一步为民主技术发展提供更好的道德约束。

3、          优化技术创新社会行动系统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行动,技术创新不仅内在包含着多种不同的社会因素,而且也在这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类型的互动作用中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技术创新完整的社会行动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相互连接又不断递进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必须把各种环境条件因素尽可能的转变为自身的手段或工具因素,从而确保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和顺利的社会整合。从系统论角度看,在技术创新社会行动系统中,创新的组织、制度和规范的建构与形成都以创新主体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而创新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些社会结构中作为角色行动的。民主是系统的一个关键因子,民主可以减少技术创新在社会系统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民主技术的外部控制

民主技术的外部控制是民主通过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及其他手段对技术进行的控制。

1、          技术的政策调整

技术的政策调空控实际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国家的科技方针、科技政策和科技法规,综合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对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等方面实施的控制行为。民主对政策的监督可保证技术政策调控的实施。在民主对技术政策调控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同时又受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民主的监督可以使技术发展更适合一个国家的国情,正确发挥技术政策的向导作用,引导技术的健康发展与使用。二是技术政策控制不能局限于政策的制定,一项政策的制定,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民主监督体制,对不执行政策或违背政策者进行惩罚,以及时纠正错误。

2、          技术的法律控制

技术的发展依靠科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律作为后盾,才能建立和完善技术合理发展,技术的滥用给人类造成自掘坟墓的前提,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民主的监督体制,才能更好的使技术发展造福人类,同时又可以技术成果的实施和应用予以限制,以减少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民主技术研究更多地呈现出实践趋向,许多政策工具被开发出来,并投人到实际运作中。这种实践趋势表明,民主技术有着比现有研究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民主技术研究正日益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技术的控制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而民主技术研究的确能够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方向,甚至为解决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可能。但是,我们还必须思考:如果将权力授予公众,那么,政府在技术决策方面的地位如何调整?技术专家的角色如何转换?是国内研究者所必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的人》重庆出版社1993年 P3

2、R. D. Richard(ed.),Democratic Theory and Technological Society[M],New York; M. E. Sharpe, 1988,pp.2一6.

3、扬庆峰:《技术现象学初探》  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第78页

4、Langdon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M ]。Gambridge, MA; MTI Press, 1977,pp. 100一106

5、Emmannel GM.Technological Change:Its Impact on Man and Society【M】.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1970 .60

6、Erich From.  Man For Himself[ M].Faw   c ett  Pulication Inc.,1947. 27.

7、[日]星野芳郎:《未来文明的原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

8、,Erich From ,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s a Humanised Technology New Yorck Harper&1968,P41

9、德]H.波塞:《技术及其社会责任》,《世界哲学》 2003年第6期

10、[美]玛乔丽.C.米勒:《技术与公民社会:控制问题》,《学术月刊》 1996年第6期

11、《技术现象学初探》 上海三联书店 2005年第78页

1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商务印书馆,1976。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