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名:是文化更是态度


案名:是文化更是态度 (此文发表在2月21日北方新报第33版)

随着购房者对住房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社区文化也越来越重视。而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案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品质。就像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响亮的标题一样。如果说,从一粒沙可以认识整个世界,那么从案名可以分析出呼和浩特房地产的发展状况。

首府广场、汇商广场、金天帝广场、盛业城市广场、维多利广场……

“广场”,本是政府开辟出的供市民休闲的空地。最早南方某些大商场借广场之名,突出其“广大”的特点。后来“广场”被开发商们大力推广,进而泛滥。且不说这些项目的规模是不是称得上“广场”,单单这两个字的普遍性就足以让项目落入俗套。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的加剧,开发商们也越来越注重细节。而项目名称这个大大的细节,却总是被忽略掉。

房地产市场未开放之前,住宅社区大多由企业组织建设。名称也惊人统一:山丹小区、民航小区、呼运小区、包钢小区……

上世纪90年代,本地房地产市场开放后,开发商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加大了对社区绿化的建设。为了标榜自己的社区美如花园,就不假思索的把“小区”改成了“花园”。

突然间,大街小巷遍布“花园”,实在没有花的,干脆就叫“园”。如果说,“工人村”、“大院”是上世纪50年代社区的专利,“小区”是上世纪70年代社区的统称,那么“花园”则毋庸置疑的成为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项目策划水平的代表。至于这一水平为什么会一直延续到现在,笔者茫然。(如:金花园、美新花园、上海开天花园、泓博花园 、天骄花园、西河花园、兴诚花园……)

仔细的玩味那些本应体现项目特点的案名,却难以发现一个真正令人叫绝的!他们不是落入俗套,就是表里不一,或者平淡无奇,有的甚至不知所云。然而在那些雷同的案名背后,是开发商们打造出的相似的产品。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供求关系背景下,促成了开发商们对案名或轻视或重视的态度。当房子不愁卖掉的时候,业主们的居住理想和案名一样,被开发商们列在了工作日程之外。从表面上看,案名似乎反映的是策划水平,但实际上反映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开发商对于购房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