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名称看呼和浩特房地产发展状况


从项目名称看呼和浩特房地产发展状况
 
    最近不忙,有时间把积蓄在心中的东西写一下。最想写的就是对呼市房地产项目名称的看法。因为喜欢玩弄文字,所以留意文字。突然发现这些项目名称(业内称:案名)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一、惊人的一致,如出一辙,缺乏新意;二、缺乏对项目核心价值的体现,特点不鲜明。
     随着购房者对住房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社区文化也越来越重视。而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案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品质。就像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响亮的标题一样,高品质的项目应配一个贴切的名字。如果说,从一粒沙可以认识整个世界,那么从案名可以分析出呼和浩特房地产的发展状况。
 
         “广场”满天飞
 
     首府广场、汇商广场、金天帝广场、海亮广场、盛业城市广场、宇泰商务广场、维多利广场、巨华时代广场……
    “广场”,本是政府开辟出让市民消遣游逛的空地,却被这些项目冒名顶替。最早南方的一些大商场借广场之名,突出其“广大”的含义,不料那些项目策划人员为了省事,把“广场”大力推广,进而泛滥。且不说这些项目的规模是不是称的上“广场”,但这两个字的普遍性就足以让整个项目落入俗套。作为点睛之笔的项目名称是表现项目卖点的核心,(既然是卖点就要与众不同,如果大家都一样了,也就没有卖点可言。)是项目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途径。而对于这些都叫“广场”的项目,我不由想问,是众“广场”长的一样?还是都由一个开发商打造?随着房地产行业竞争的加剧,开发商也越来越注重细节。而项目名称这个大大的细节,却总被忽略掉了。可见,我们本地的房地产行业水平还有待大大的提高。
 
              小区都改花园了
 
    房地产市场未开放之前,住宅小区大多由企业组织建设。名称也惊人的统一:山丹小区、民航小区、呼运小区、包钢小区……
    房地产市场开放后,开发商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加大了对社区绿化的建设。为了标榜自己的社区绿化美如花园,于是不加思索的就把“小区”改成了“花园”。如:金花园、美新花园、上海开天花园、泓博花园 、天骄花园、清和家园、西河花园、风华家园、和成金都园、怡馨园、兴诚花园……
     突然间,大街小巷遍布“花园”,实在没有花的,干脆就叫“园”。如果说,“工人村”、“大院”是50年代社区的专利,“小区”是70年代社区的统称,那么“花园”则毋庸置疑的成为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项目的策划水平的代表。夸张点讲,现在买二手房不用问年代,只要一提项目名称就可断定其产权年代,省了不少事情。
     然而在雷同的案名背后,是开发商打造出的相似的产品。结构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统一。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供求关系背景下,开发商并不用花太多精力来考虑社区的名称。因为只要是房子就不愁卖掉!业主们不同的购房需求、居住理想和案名一样,没有被开发商们列进工作日程。从表面上看,那些低质量的案名似乎反映了不很发达的策划水平,但实际上反映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开发商对于购房者的态度。
 
            似乎国际就高级
 
      波士名人国际、奈伦国际、首府国际公馆、蒙鑫国际名城、蒙苑国际商业广场、东岸国际、億利傲东国际……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些项目规模大都不小。当然也不乏有盗用“国际”之名进行炒作的。但孰不知,帽子太大,也不美。
      “好多出国华侨都买我们的房子”一个项目的销售人员,由于我对其名称中“国际”两个字产生质疑而解释道。似乎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项目国际化。而这家名为“XX国际”的项目聘请的施工单位竟然把项目分包给了本地若干个小施工队,让笔者大跌眼镜。
     也正是那些个别戴“国际”大帽子的小开发商,忽视业主的行径,让不少业主把叫做“国际”的项目都列进了自己的“拒买黑名单”中。真是一块烂肉坏了一大锅“国际”粥!
 
     翻遍了呼市大半的项目,却难以发现一个令人叫绝的案名。他们不是落入俗套,就是表里不一,或者平淡无奇,有的甚至干脆不知所云。这里列举几个还算过的去的:香格里、时代星座、香槟美景、汇雅风尚……他们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个别还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对项目卖点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目的是为了激励本地房地产行业,特别是项目策划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贬低、诋毁之意。如有不当,忘各位业内朋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