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舟:崇祯是个好皇帝——与阎崇年先生商榷


赵若舟:崇祯是个好皇帝——与阎崇年先生商榷

至于崇祯帝对袁崇焕用了磔刑,我想除崇祯帝用刑太重的作风外,主要是他对袁崇焕寄以厚望,而当他看到袁

 

崇焕背叛他时,他又恨之最切,又有满城百姓,满朝文武喊杀声,故有袁崇焕的惨烈之死。

崇祯虽有中兴之梦,也有中兴之行,却无中兴之才,大明经万历、天启几代昏君之后,朝内党争不断,贪污腐

 

化,社会上土地兼并,矛盾激化,再加上天灾外患,既使唐太宗再世,也未必能力挽狂澜,何况崇祯呢?

崇祯杀魏忠贤,起用袁崇焕,孙承宗,已尽最大努力革除天启朝带来的弊政,足见其英明,但他不会和皇太极

 

一样带兵打仗,只能用严刑逼着大臣们给他好好打仗,最终用刑不当,逼的死的死,降的降,最后梅山自缢,

 

以身殉国。

岳飞和袁崇焕相比,都是千古奇冤,袁崇焕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杀的,而岳飞的死却是宋高宗为了自

 

已的皇位,牺牲了民族利益,而故意制造的冤案。与宋高宗不同,宋高宗是故意杀人罪,而崇祯只能算一个过

 

失杀的罪或是渎职罪。这一点崇祯不能和宋高宗相提并论。

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不是暴君,这一点与隋炀帝不同。明朝的灭亡,崇祯不应付主要责任。面对侵略,他以

 

坚强的意志抵御外患,这一点比南宋的高宗,比清的道光,咸丰都要强。

崇祯和袁崇焕一样,都是悲剧英雄,他们的事业虽然由于复杂的原因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纵观千古帝王,被称为明君的都是开国之君和盛世之君,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而一个王朝的衰

 

败之时,却没有一个好皇帝。

笔者以为,这样评价帝王是有失客观的,每一个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必然走向衰败。正如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并不是一

 

个好帝王就可以扭转的。

而事实正好相反,一个王朝灭亡之根往往是开国和中兴的一些制度,法律,积重难返埋下的祸根。汉的七国之

 

乱源于刘邦的分封,唐的安史之乱源于对节度使的权力的不节制,宋的软弱源于宋太祖的更戍制;明的严刑却

 

始于朱元璋,清的史腐化源于顺治朝的捐纳制度。

 

在所有王朝中,我们没有发现有一位王朝衰世中兴的,宋的王安石变法,明的张居正变法,清的百日维新,都

 

没有能最终改变一个王朝衰亡的命运。

 

土地兼并就是一个王朝衰老的脚步,而且土地兼并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佃农除了暴力,几乎没有可能重新获

 

得土地。所以土地分配只会越来越两极分化。

 

地主官僚阶层既是皇帝的统治工具,也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和受益者。依靠官僚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就好比是

 

命令你的部下自已剜自已的肉。这正是历代王朝都想限制土地兼并却没有一个成功的原因。

 

这就是一个王朝难以中兴的原因,没有一个王朝可以,崇祯自然也不可能。

赵若舟:崇祯是个好皇帝之一与阎崇年先生商榷

 

袁崇焕的确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用他满腔的热血和聪明才智,铸就了钢铁般的关宁防线,成功的阻挡了后金军队的入侵,纵观明亡清兴60年,明朝对清朝的主要胜利大都是袁崇焕取得的。

 

而让我们灵魂震动的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越的名将,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刑场上。并且是受了千刀万剐的磔刑,死的冤,死的惨,旷绝古今。

 

正是由于我们对英雄的崇敬,使我们产生了对崇祯皇帝的恨,说他是暴君,是自毁长城,是变态。

 

笔者以为,因此给崇祯定一个暴君的性质,同崇祯杀袁崇焕一样都是冤。崇祯基本上应算是一个好皇帝。

 

首先是他的勤政,比嘉靖、万历、天启都是强。他有一个中兴之梦,想当好这个皇帝,对国家,对太祖的基业都想有所做为。

 

其次,是他的抗金保国的意志坚定。咸丰见英法联军进北京,就是逃到避暑山庄,而崇祯皇帝在皇太极打北京,李自成打北京时都能逃而没有逃。最后,梅山自缢,也算以身殉国。自缢前以发盖面,自觉愧对祖先,还是在自责。

 

对于后金的侵略,他极积抵抗。可惜错杀了袁崇焕,而后来,如袁崇焕一样有才有德的,有胆有识的将领,他再也没有过。用刑过重的,这是崇祯的过错。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过错犯的不是时候。朱元璋刑罚比崇祯有过之无不及,可他没有事。斯大林在肃反运动中,也是用刑过滥,把红军的优秀指挥员几乎枪毙完了,可是天不亡红军。二战时,苏军却出了一个朱可夫,如救火队员一样,硬是把德国打败。崇祯杀了袁崇焕却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袁崇焕。这也是天亡大明。

 

崇祯不会打仗,只能在辽事上做好后勤工作。袁崇焕在关宁的军费,少有拖欠,他基本上满足供应。在洪承畴打松锦之战时,索要四万匹战马、一年的军粮,在全国大闹饥荒的艰苦进刻,崇祯供应到位。而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慈禧还用海军军费修熙和园。和崇祯相对慈禧不知要昏庸多少倍。

 

杀袁崇焕是崇祯帝的最大的过错,这是他识不破皇太极的反间计,智熵不够,用人多疑,情熵不够。可是智熵、情熵更多是一个人先天的素质。在姩嫡长制的皇帝,大明要出一个好皇帝也真要看天了。事后论事,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崇祯错了,可是要在事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又有几人。

 

我们同共回忆一下反间计的历史:战国时期,信陵君联合五国攻秦,秦用反间计于魏王。说,魏国人现在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魏国都城传的沸沸扬扬,魏王中计,辙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最终郁闷而死。六国再无力抵抗秦国。秦赵长平之战,秦攻廉颇不下,用反间计,暗让人告诉赵王,说廉颇老了,胆怯不敢出战,秦国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赵王中反间计,用赵括换了廉颇。赵国最终长平之战失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魏王、赵王都是战争环境下长大的人,年龄都比崇祯大,政治经验丰富,最后都中了反间计。以崇祯二十出头的一个小青年,要识破皇太极的反间计,谈何容易。

 

袁崇焕在北京城下以九千的军队打败八旗数万军队,体现了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但如从崇祯的角度思考,这事更为可疑。明朝在多次优势兵力的情况下,都无法在野战中打败八旗军队,袁崇焕却可以以少胜多,这会不会是袁崇焕和皇太极为了赚开北京城门而施的苦肉计呢?

 

皇太极施反间计,明朝满朝文武,北京满城百姓,有几个人识破的呢?话说的更简单些,既使是现在,对袁崇焕的死进行民主表决,恐怕也是多数通过,执行死刑。这一点,我们从袁崇焕受刑时,北京人生吃袁崇焕的肉可以看出来。能力排众议,不顾满朝文武反对,不顾江满城百姓的喊杀声,而不杀袁崇焕,崇祯没有做到,换上康熙也未必能做到。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勇,而且要有智呀。

 

 

孙承宗是比较了解袁崇焕的,从孙承宗对明朝的忠心来看,如果他可断定袁崇焕没有投敌,他应该会上书崇祯,释放袁崇焕的。孙承宗没有给袁崇焕求情,说明他对袁崇焕的事也无法做出判断。

 

孙承宗以进士、帝师的才学,近七旬的阅历,尚无法辩袁崇焕的忠奸,崇祯何以能识破皇太极的反间计。(待续)

作者:赵若舟,系《21世纪人类生存危机报告》作者,人类危机在线http://rlwj.com站长,国学复兴网http://guoxuefx.cn站长

人类危机在线                      回目录                        国学复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