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私有制与国家资本主义
前苏联的经济制度,或者说前苏联模式,是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和带有一定理想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这种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这种社会制度被称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它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被推广到东欧和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而它于生既有的重大弊病,又是导致中国发生经济改革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的基本原因。
第一节: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自身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以国家为一个主体单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的一种理想或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就是指由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单位,对其国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实施占有的一种社会制度。当然,生产资料(资本)国家占有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以国家占有的方式,为本国全体公民服务的一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中,当由国家占有的生产资料(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建立起以维护、巩固、发展它为主的社会制度以后,这个国家也就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之中。
国家资本主义与其它形式的资本主义的差别。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例如,有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很高程度的民主形式,有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较高的容不得福利制度;甚至于有的国家对资本和市场进行干预的力量越来越高,甚至于对私有资本进行管理性的干预。但是,他们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私人所有的基本性质,或者说并没有将私人资本改变为国家所有。这国家资本主义与其之间的根本差别。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实质上是政府具体的讲就是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作为国家的代表对国有资产(资本)享有所有权,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中的主要官员就是社会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因此,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国家官僚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双重性。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从理论和原则上讲,在社会制度上消灭了资本个人私有制,并因为由国家代表全民占有,从而使得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具有全体国民共同所有的一面。但是,由于国家所有在事实上是社会中的少数人――国家官员享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生产资料在事实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也是少数人享有所有权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力。这就又使得它又具有私有制的一面。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事实上是国家官员所有制,也就决定了生产资料为谁服务,完全取决于国家官员队伍或者说执政党的性质。具体的说就是如果国家官员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集团组成的,那么生产资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同样,如何国家官员不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集团组成的,生产资料就会成为为少数人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条件。因此,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具有双重性。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产权性质也具有双重性。国家只要存在一天,国家(政府)官员也就必然存在一天。从这个角度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是一个永远和无论什么时间都具有确定的和具体的法人和自然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制度。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在原则上属于国家所有,也就决定了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法人和自然人,只是名誉上的所有者,而不是实质上的或者说与本人经济利益无关的所有者;而且,由于国家或政府的官员在不断的变化着,也就决定了占有生产资料的法人和自然人,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又是一种永远或无论什么时间都没有确定的和具体的法人和自然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制度。因此,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产权性质上也具有双重性。
第二节、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经济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建立以后的社会经济结构或者说经济形态,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社会基本特征。
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以后,消费资料私有制仍然长期存在。在一个国家中,在国家政权的强制之下,能够将大部分甚至于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并在能够为民众谋取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而生存。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中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以后还必然存在,也就决定了消费资料私有制,在其社会(国家)中仍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
当然,国家也能够运用政权的力量,强制一部分消费资料实行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或者说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并把此称之为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国家无论怎么使用政权的力量,都难以把社会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强制性的全部实行共同所有制。或者说无力用政府的力量,全面强制实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即使是强制实行,也必然因为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必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反对而失败,或者说再倒退为消费资料基本私有制。中国1958年在农村实行的类似于母系氏族晚期的“大锅饭”、大食堂的消费制度,很快就被迫解体,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消费资料个人私有制,是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特征。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建立以后,由于消费资料私有制还仍然存在,也就形成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消费资料以个人或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并存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物质资料国家所有和个人私有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或者说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前苏联模式建立的原因
前苏联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是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它在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前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和带有严重理想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但是,并不是斯大林一人力排众议,并按照他的思想建立的。而是当时前苏联建立初期,社会中尤其是新生政权中的大量理想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共同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前苏联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是错误的。而且,前苏联模式的建立,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也有其当时的多种社会原因。同样,前苏联模式被移植到其他许多国家,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有建立国家当时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的基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后,生产资料实行国家占有式的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用暴力夺取国家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第272页)同时提出:“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72页)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实现生产资料为提高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服务。
而且,马克思在其它著作中论述消灭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时,也提出了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以后,消灭商品经济和货币,以此彻底消灭资本主义。
当然,马克思也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的一个社会时期内,还必须实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在此基础上,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相当高度以后,才能实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即建立共产主义。
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确实是排除了社会中的资本私人占有尤其是非劳动者占有的制度,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剥削,也为所有全体国民权益一律平等创造了经济基础。它也因此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而且,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也能够排除资本私有基础上的按资分配,并能够为消费资料按劳分配的实现奠定必须的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进步。尤其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实行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等于无产阶级或者说劳动者阶级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理论,建立新的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因。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主旨是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这在《共产党宣言》以后的著作中大量使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而不再提国家所有制,就可以证明。但是,由于时代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从理论上说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与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之间的根本差别。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经济纲领的重大改革。列宁在领导俄罗斯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初,忠实的全面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初期建立的社会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取消商品和货币,工业产品实行交换制,对农民实行余粮无偿征集制。但是,当他在建设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当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受到农民、工人和士兵阶层的激烈反对之时,认识到还不能立即取消商品经济和货币制度之后,果断的立即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重新实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货币制度,并借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税收制。尤其是对农业产品由无偿征集制改为市场买卖制度。而且,他也曾经设想对国有企业实行租借制或租赁制等等资本主义的管理制度或方式。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虽然坚持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但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利于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私人经济权益,由此到得了广大劳动群体的积极拥护和支持,从而保障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俄罗斯的巩固,也为前苏联建立了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并对后来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的前苏联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奠定了前苏联模式经济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讲,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他初期建立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相比,比较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
但是,由于国际国内资产阶级反动力量的极力破坏,尤其是武装干涉,致使列宁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而且,非常可惜的是,列宁在遭受暗杀后身体健康状况非常恶化和过早逝世,以致前苏联没有能够依据他的理想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战争的影响,是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前苏联工人阶级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也就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一切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和破坏,尤其是国际资产阶级支持的国内外的武力破坏和武装干涉。致使在新的国家政权建立初期,国际形势极为残酷,国内经济极度混乱,人民生活在极为贫困之中。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战争时期有利于国家稳定国民经济,也有利于集中全部经济和社会力量支持战争。在事实上,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前苏联在反对国内外的武力破坏和干涉的残酷斗争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完全可以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前苏联卫国战争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条件。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消费资料的分配政策,又是共产党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含有战时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成分。
在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是生产资料国家占有方式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任何一个国家,当其刚刚摆脱战争以后,或者说在国家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必然是处于百业待兴,商品短缺的困境之中。而在私有制反动作用的推动下,资本家必然借机进行商品投机,造成社会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极度混乱。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国家战后经济恢复或经济困难时期以及在短缺经济时期,能够有效的排除社会中的商品投机行为,避免社会物价飞涨,解决社会经济极度混乱的局面,并能够有效的保障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前苏联在建立初期的30年内,就处于战争频繁发生和经济恢复时期。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前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恢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前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就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成为工业国。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前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前苏联不仅确立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在前苏联得到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是由于在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也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
封建传统意识的存在,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家占有资本的社会制度之下,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能够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对属于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资本)享有占有、分配、管理、处分以及对资本收益的分配等等权力。国家官员由此有权力决定着对其管辖下所有人员的经济利益,因而对所有人员具有极大的支配权力。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政府官员能够享有的这些巨大的权力,对于经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才夺取了国家政权的领导阶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符合他们打天下的坐天下和他们完全掌握国家政权的愿望。
而且,也正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意识的存在,大部分开国元勋,都是借助其推翻旧制度形成的个人威望和国民认同感,实行长期执政到死方休的重要原因。尽管在他们执政的后期,很多人是依靠长期执政建立起来的权力。
当然,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在民众中形成的严重的封建传统和思想意识,也使得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以及否定商品经济,由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作指导,从而在理论上具有正统性。尤其是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排除了社会中的单个自然人对生产资料(资本)的占有权,由此消灭了非劳动者利用资本占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剩余物或剩余价值的经济条件,消灭了阶级剥削合法存在的社会制度。这就导致了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的各个国家的政党,接受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理论。而且,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前苏联实行后的一定时期内,在经济发展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同时,在所有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又都处于严重的国家经济混乱和经济困难的状态之中。尤其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时期,也建立了一批国家所有的企业。这是前苏联模式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欢迎,并被基本移植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东欧某些国家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有斯大林在二战后借助军事占领强制推行的原因。但是,与其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彻底消灭私有制的基本观点,对前苏联模式的建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65页)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随后就指出:“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66页)这也就是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内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中,并不存在消灭消费资料私有制的内容。
但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也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71-272页)对于“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实际上是指同生产资料或资本私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而不是同消费资料私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对于要与私有制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指在发展进程中自然的实现彻底的决裂,而不是使用“消灭”的手段“实行彻底的决裂”。对于这两个“彻底的决裂”,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往往理解为消灭一切私有制和私有制观念。这就增加了在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预想的新的社会中,彻底消灭包括消费资料私有制在内的全部物质资料私有制的理论内容。当然,在理论上讲,也只有消灭一切私有制,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实现彻底的决裂”的观点,使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中具有了空想主义的成份,也就是具有超越或者说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分。这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73页。)
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的观点,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共产党,无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致使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加快了消灭一切私有制的步伐。而且,这两个“实行彻底的决裂”的理论,也成为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以消灭私有制和私有制观念为主导,发动“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
从事实或实践上看,自从俄罗斯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以来到今天的全部事实,在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都含有消灭私有制的成分,也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主义的成份。尤其是在前苏联模式中的消费资料分配政策中,含有超过本国生产力水平的共产主义成份,或者说存在着按需分配和平均主义的严重倾向。这不能不说与马克思主义中的“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实行彻底的决裂”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然,消费资料平均分配政策,也有战时经济的成分。但是,在战争之中,或者说非常时期,绝大多数人能够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对于个人付出劳动以后能够得到的消费资料多少,都有一种无所谓的意识。可在和平时期,在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任何人又都必然对自己的劳动后能够获得的消费资料多少斤斤计较。因此,在和平时期,实行战争时期中的消费资料分配政策,是完全错误的,也必然引起绝大多数人的不满和反对。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存在否定消费资料个人占有方式属于私有制范畴的观点,也对于前苏联模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82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马克思对私有制的这个重要的论述,就是说只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方式,才是私有制。或者说在私有制中,并不包括以个人或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对消费资料的私自占有方式。也可以说是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方式不属于私有制的范畴。这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只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观点相一致。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的产生,可能与当时工人阶级处于无产阶级地位的社会状态有着重要的关系。
马克思否定消费资料个人占有方式属于私有制范畴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理论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的严重影响,在所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辞典中,都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辞条,而没有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私有制的辞条。
在客观事实上,社会的人们对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作为社会中的人们私自占有物质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私有制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就是私有制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认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属于私有制的一种的存在方式。在理论上否定了消费资料个人占有方式,也是私有制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就因此认为在生产资料全部实现国家所有制以后,私有制也就被彻底消灭了。从而否定了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以后,私有制在消费资料领域中还会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
在理论上否定了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属于私有制,进而也就否定了其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差别,否定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消灭,到共产主义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发展时期。并因此认为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就在理论认识上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致使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理论带有严重的空想主义。这种空想成份,也与《共产党宣言》中的的空想成份相一致。
在理论上否定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的观点,对所有依据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各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消费资料分配制度和政策,都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致使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创建的新的社会制度中,否定了各个社会成员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个体,也否定了各个生产经营组织――企业,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团体,以及出于各自私有经济利益而存在竞争的必然性和进行竞争的必要性、积极作用。
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前苏联模式的经济基础。前苏联模式在坚持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这个关键问题上,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对企业的国家管理制度或体制上,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权临时的向私有制妥协和退让的权益之计,更不是社会倒退,而是符合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建立以后的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经济制度。但是,在列宁去世以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改变。具体的讲,就是在前苏联模式中,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的税收制度、放弃了市场经济。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一人力排众议,并按照他的思想建立的。而是当时前苏联建立初期,社会中尤其是新生政权中的大量理想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共同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当然,这也与斯大林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理论上否定新社会中还必须实行商品经济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是实行产品经济,还是实行商品经济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虽然在理论认识上,比斯大林更符合社会实际,但是在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超脱产品经济的基本模式。
以政府为中心,是前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国有、国营,实行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全国所有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完成国家(政府)的生产任务。这种经济制度,也是战时经济制度。与它在建立过程中,处于战争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能够长期的得到坚持,也不能不说与封建传统的社会思想意识严重存在,有着重要的关系。
前苏联模式,存在着理想化的主义。前苏联模式,在指导理论上,过于强调避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病,过于强调实行计划经济的积极作用,以图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民经济。依此理论而建立的社会经济体制,是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实现一个崇高的理想。从一定程度上讲,前苏联模式是在反对自由资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空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实践,也因此含有理想化的社会成份。这不能不说与马克思主义有关。
前苏联模式,否定其社会中还必然存在多种矛盾。斯大林在理论上,认为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式的社会所有制以后,虽然还存在反对和企图破坏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资产阶级,但在人民内部已不存在任何矛盾。他认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社会成员之间是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或者说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以后,由于消费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在社会中也就必然存在人们为了个人的私有经济利益出现的极多矛盾和斗争。而且,消费资料私有制在实质上否定社会的人们共同生存和发展。斯大林的这个观点,与马克思否定消费资料私有制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有着重要的关系。
前苏联模式的最终确立,具有其社会原因。在前苏联模式中,劳动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工资收入旱涝保收,并实现了生老病死有依靠的愿望。因此,从旧社会制度中解放出来的工人阶级,不仅积极拥护和支持新的社会制度,也产生了很高的建设国家的政治热情,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又为其社会制度的确立,创造了经济基础。
苏联模式最终确立下来,也有当时的世界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自由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频繁发生,及致酿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经济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前苏联的经济也得到迅速恢复。相比之下,前苏联模式在当时尤显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既是前苏联模式不仅确立下来的重要原因,也是在前苏联模式得到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前苏联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以及在初期取得的伟大成绩,也是前苏联模式受到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建国领袖们的赞同,并得到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建立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西欧某些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当是最有希望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没有实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英国的社会基础,不允许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主的社会制度。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先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还是全世界工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而且,英国的工人阶级也是最早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进入社会政治舞台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的。尤其是英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地方。但是,英国民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形成了独立性极强,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传统观念。由此也就决定了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为主的社会制度,无法成为社会民众的共识,也因此无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尽管英国最早就建立过国营企业,在二战以后也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尤其是英国的资本主义是在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英国民众中也就存在着强烈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意识。这也是英国的国有企业,在建立以后经过不长的时期,在国有企业工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极力反对下,也最终被改制为私有的社会原因。而且,英国也有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他们知道在维护资本私有制的基础上,在其它问题上可以让步。
法国与英国的社会基本情况相同。因此,尽管建立过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主的社会民众基础,也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
德国没有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主的社会制度,也有其自己的原因。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德国已经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但是,德国民众不仅受英、法等国家的个人至上社会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的严重教训,在其社会中也就难以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尽管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当代的人们也仍然十分尊重马克思。
美国的社会基础,更是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第一批坐“五月花”号轮船到达美洲大陆的移民,在登陆前经过共同商议后,在一张牛皮纸上写的建国纲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建立的是一个民众自治体,并认为国家的公权力是来自于民众所度让的部分权利的组合。尤其是它是一个由受政府压迫的移民,首先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这也就造就了其国民本能的反对任何来自于政府的干涉。这种反对政府干涉的本能,成为其基本的社会主导传统意识。而且,也正是由于它是一个由移民首先建立起来的国家,也就造成了美国社会是一个个人价值观念十分强烈,极为崇尚个性自由的社会。这也就导致了其国民的国家、集体甚至于家庭观念都十分的薄弱。在这样的国家中,政府以国家的名誉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的经济制度,必然受到社会性反对。这也是其国民支持政府,反对一切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本原因。尽管它也曾经出现过经济大萧条,并在二战以后也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
消灭私有制的观点,是英、法、德、美等国民众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消灭私有制。尽管已经明确指出,并不包括消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挣得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的范畴。这就在理论上存在也消灭消费资料私有制的影子。
在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上,总是认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就是私有制。在理论上否定消费资料私有制,是属于私有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也就必然难以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而且,由于消费资料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否明确保护消费资料私有制,也就必然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最为关切的事情。其关切程度,甚至于超过对生产资料是否实行什么所有制的程度。这是因为,消费资料所有制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中是第一位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第二位的。在没有明确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且明确宣布只消灭生产资料或资本私有制,而不消灭消费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提出以消灭私有制为基本宗旨,也就难以得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出于私人的经济利益给以拥护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心理上给以反对。
理论上存在的这个问题,为资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理论留下了把柄。在资产阶级针对“消灭私有制”这个观点的极力宣传下,进一步造成了英、法、德、美等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广大民众,更加难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其国家中失去了阶级基础。
近代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理论意义。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观点,或者说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类社会制度就必然发生变革的观点,并非是正确的。由此也可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唯一标准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第五节: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一种具有自身基本特征的社会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其社会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国有资本由国家直接经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占有资产或资本并不是用于收藏,而是为了一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组织或开展生产活动。用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也就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建立的生产和经营组织。因此,建立国营企业,国有资本由国家直接经营,不仅是资本国有的基本权力决定的,也是资本国有制度下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行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国家占有资本的基础上,国家对由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的全部活动,有权力而且也有能力进行全面的严格控制,包括对企业的产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和统购统销,甚至于对企业产品实行无偿调拨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因此,在一个国家中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行产品经济和实行计划经济,既是国家占有资本的权力决定的,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家对国有企业具有绝对和全面管理权。国家在使用国有资本建立国营企业后,为了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有效控制,为了保证企业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也就必然对企业实施全面和严格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企业全部管理人员,实行直接任命和罢免。甚至于对企业内的每一个劳动者,也享有用工或解除权,以及工资、福利决定权。因此,国家或者说政府,具体的说就是政府中的主要领导者,对国有企业具有绝对和全面的管理权,既是国家占有资本决定的权力,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企业的劳动产品具有绝对的分配权力。在国家占有资本的基础上,国家对用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享有绝对的分配权力。同样使用资本私有企业的产值-物耗-工资=利润的分配方式。企业利润百分之百归国家所有。劳动者的工资占企业产值的比率多少,取决于国家或者说政府对劳动者生活的关注程度。在这方面,它与独立的私人资本建立的自主经营的企业,在资本经营和对企业的管理体制上基本相同。差别只在于资本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对企业的管理者不同罢了。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产品具有绝对的分配权力,并采用资本私有企业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国有决定的国家(政府)应当享有的权力,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本国有和企业自主经营,只是国家资本的一种资本经营方式。在国家建立一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也能够实行资本国有和企业自主经营的经济管理体制。例如,国家制定一定的制度,将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委托于企业管理层进行经营和管理。这只是国有资本的一种经营方式。这是因为,国家或者说政府主要官员仍然有权力随时随地的剥夺被委托者的国有资本经营权,以此控制企业的一切活动。因此,它与国家直接经营,只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差别,在本质和原则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国有企业,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建立的生产和经营组织。企业必须也只能接受国家的全面管理。就是其全体人员的工资多少,也必须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这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层和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听命于政府主要官员的命令,也决定了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必须且只能听命于政府的生产计划或指令。因此,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对国有资产享有绝对的处分权,是国家资本主义中的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当国家(政府)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之时,政府也就有权力将其处分。处分的方式或是平均分配给全国的每一个公民,或是以改制或变卖的方式改变为私人所有,或是直接送给某一个自然人,就是白白送给外国的某一个自然人,那都是国家的代表――政府中的主要官员的权力。这在法律上与一个自然人,有权力自主决定用什么方式或原则,处分自己的资产没有什么区别。在20世纪的中后期,工业先进的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就没有什么阻力。尤其是在德国统一以后,原西德的资本家用一马克,就能够收购原东德人民的几十年的血汗积累起来的一个国营企业。这些都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英国国有企业的工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虽然进行二战以后历时最长的工人大罢工,也没有阻挡住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步伐。在中国,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在法律上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公民或组织,谁也无权力干涉。对此提出抗议者,不是愤青,就是愤老。国家不追究其干涉国家权力的法律责任,就是对其的宽恕。至于国有资产私有化以后所得银两如何处理,那当然也是国家的代表―政府主要官员的权力。因此,国家对国有资产具有至高无上的处分权,既是国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应当具有的绝对权力,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六节: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严重的弊病
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其弊病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为社会大动乱的发生埋下祸根。
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具有严重的社会弊病。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所有劳动者的一切劳动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生产计划。这就必然严重束缚劳动者出于个人私有经济利益的要求,积极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的可能性。而且,一切活动都处于国家计划之中,也必然严重束缚广大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由此既会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必然因束缚个性自由造成广大社会成员不满情绪的日益发展。这就违背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严重的挫伤了广大劳动者出于个人私有利益所具有的劳动积极性和责任心,从而严重的影响和压抑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必然为经济制制度的改革或社会动荡奠定下社会基础。这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发生经济改革和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之一。
经济政策也难以保护劳动者的私有权益。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国家有能力控制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大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小到企业用工和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甚至于全国公民生活的油盐酱醋。在这种基础上,当国家的中央高层领导过于强调国家发展之时,必然长期压低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致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提高。而且,当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过于强调社会公平之时,在其国家内必然形成平均主义的分配局面或大锅饭发生。并把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颂扬和巩固。
这种经济体制必然严重伤害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的私有劳动权益,严重违背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的要求,严重降低绝大多数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的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必然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就必然形成对这种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社会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毛泽东为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发动和领导的长达十一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没有能够阻挡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生。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邓小平在中国领导的经济改革,不仅受到了中国广大民众的热烈支持而迅速开展进来,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也被迅速的完全冲破。而且,在经济改革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具有造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在资本私有化的基础上,资本增殖的欲望,必然造成资本家盲目的发展生产,造成社会总体生产无计划的进行。因此,他认为资本私有化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基本原因。并认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能够避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私有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和按比例的发展,从而避免经济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正是由于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国家的代表们有能力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展某些行业,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当国家主要领导层出于一定目的发展某些行业时,也必然造成国民生产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或者说重大的经济危机发生。例如,前苏联在重工业优先的原则下,尤其是在与美国争霸世界的斗争中穷其经济力量发展军工企业,造成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调。最终结果,造成了大锅饭里食物简单且多年难以得到提高。致使其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失去广大劳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造成社会中很多人的不满和反对。这在新的社会制度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尤为明显的表现出来。由此也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存在。这不能不说这是前苏联发生社会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空想化的成份,也证明了前苏联模式中具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弊病。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在一个国家中发生大规模的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运动的经济基础。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就有控制全国的能力。在这种基础上,当国家最高领导层出于某种理想,决定进行重大的经济政治活动以后,也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实行。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出现的“刮五风”、“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等等运动,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作经济基础,根本就不可能开展起来。尤其是没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作经济基础,“文化大革命”不仅发动不起来,更难以在中国进行长达十一年之久。
在柬埔寨,当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就能够立即在其国家内部全面推行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当然,也因为由此严重的伤害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私有权利,背离了全体国民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致使其受到社会性的强烈反对。这不仅使其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因失去群众基础而不堪一击,并在不长时间里被迫宣布解散共产党。推行这种社会制度的人,也最终受到严历的惩罚。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是腐败官僚和特权阶层产生的温床。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作为国家的代表享有巨大的权力。在消费资料私有制反动作用的推动下,其国家或政府官员也就难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经济利益。并由此在其国家中逐步形成一个腐败的官僚和特权阶层。完全可以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中的腐败官僚和特权阶层产生的经济基础或者说最好的温床。从表面上看只是官僚阶层脱离人民群众。
当然,这在为了劳动者阶级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强盛,创建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第一代领袖们之中,由于思想意识的自我束缚还不易出现。不过,这也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在其国家政府各层次的某些官员中,也就难免出现。尤其是在新社会制度中出生的第三代人、第四代人,成为国家官员以后,也就必然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取决于政府官员阶层的本性。由于官僚阶层手中具有巨大的权利,在一定时期内也足以打击和压制社会中的任何对政府主要官员的反对者,从而保持着社会表面上的平静。但是,由此造成的社会性反对力量的积聚和发展,必然危及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社会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存在着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危险性。生产资料国有所有的种种弊病,随着时间的延长必然日益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日益形成的国家高层领导者的高度中央集权,以及在其国家中逐步形成的腐败的官僚和特权阶层,在遭到社会性的反对以后,也就必然引起社会性的取消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要求。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一旦国家官僚尤其是最高领导人,在社会中“不良学者”或者说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者的影响下,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也具有生产资料私有化倾向以后,国有资产也就必然在一片反对声中实行私有化。
由于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代表国家对国有生产资料享有处分权,从而为国有资产私有化或者说借“改制”为名,把国有资产改变为私人所有奠定了政治和经济条件。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一旦有机可乘,在私有制独占性反动作用的推动下,各类官员必然相互勾结和利用,或是官员与各种社会人物相互勾结和利用,从而在“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金的严重流失。仅从这一点讲,把资本国家占有说成是全民共同占有,在理论上就是混淆了是非,在实践上必定是非常有害的。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中的严重弊病,是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原因。毛泽东认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以后,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他又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是中国今后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条件。而且,他从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认识到了国家官僚腐败和特权阶层产生的可能性,并认为这是在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为此,毛泽东不惜一切牺牲,以防止中国资本主义复辟和打倒执政党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纲领,发动了“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企图用每隔七八年就来一次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解决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中存在的基本弊病,或者说根本性的问题。
非常可惜的是,毛泽东由于没有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具体的说就是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与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之间的根本差别,也就没有找到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也正是由于毛泽东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问题,不仅造成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也没有彻底解决他想解决的根本问题。以致于在他谢世以后时间不长,在中国也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运动。
邓小平理论坚持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说坚持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原则。在他领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他始终念念不忘的根本。就是在1985年3月7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也不忘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141页。)尤其是以他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果断的两次狠狠的打击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风潮。确保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当然,也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也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与全民共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别。以致造成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仍然是坚持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也就是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他所预想的结果。
中国国有资产私有化违背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去世以后,由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造成的弊病日益加重,尤其是在后来的改革中逐步的否定了工人阶级的在企业中的权力,背离了当初实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改革原则,由此造成了极少数人对国有企业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就为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侵害国有企业,肆意侵害工人阶级的利益,提供了绝对化的条件,最终造成大量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国内不良经济学者的鼓吹下,以及其它多种原因,国有资产私有化,在中国也就出现了。其结果,不仅在中国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的出现,也制造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于是,在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与社会产品分配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发展起来。或者说造成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国内日益激化起来。在中国人民头上出现了新的“三座大山”的形象性比喻,正是社会产品分配严重不公的具体反映。由此在中国反对国有资产私有化,甚至于反对经济改革的呼声,在社会民众之中也就产生和发展起来。这在最廉价的民主平台互联网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从根本上讲,中国现阶段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尤其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都是私有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具体的讲,就是私有制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私有制对社会产品分配严重不公的反动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可以说,是在利用私有制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限制私有制对社会产品分配不公的反动作用的结果。
第七节: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
前苏联的经济制度,在建立以后生存了七十多年。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光辉业绩,也曾经让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心惊胆战。但是,它还是失败了。时到今日,认真分析和研究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前苏联模式自身弊病的发展,是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之一。自斯大林逝世以后,从赫鲁晓夫开始,就对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后来的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前苏联模式中的弊病根源,也就决定了所有后者的一切改革,都以失败告终。随着前苏联经济模式中的弊病的充分暴露,对其进行改革的社会性的要求,在其国家中也就必然产生和发展起来。前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是严重伤害劳动者私有个人利益的一种经济体制的基础。因此,在社会性的改革要求中,也就必然出现为维护个人私有权益,产生强烈的推翻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倾向,或者说出现要求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社会性的严重倾向。这是因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当个人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和消费水平长期不能提高之时,至使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人们必然产生宁要私有制,不要国有制的过激心理。而执政党和政府内人员的贪污和腐败行为,又必然会加重这种社会心理。尤其是高度集权的制度严重的束缚着人们的个性自由,更是必然迫使人们进行反抗。这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出生的人们之中,必然尤为激烈的表现出来。(这种社会心理会被国际上的资产阶级利用。)这无疑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在东欧和俄罗斯以及其他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立即出现社会整体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社会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上帝”(官僚阶层)一夜之间赌牌被点全部输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的弊病长期积累的必然结局。
当然,推翻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必然严重伤及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并会造成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下降。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执导思想,是前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出现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中日益发展起来的改革要求面前,执政党不顺应社会要求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以极力压制和打击,其结果只能是为更强烈的社会动荡埋下祸根。但是,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如果国家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在指导理论和思想认识上出现严重错误以后,以及国家最高领导人也认为资本私有制优越于国家所有制之时,也就必然推动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当这种社会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国内社会性的私有制作用的推动和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催化下,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社会剧变。
前苏联模式的失败,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具有重要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前苏联模式的失败,是共产党在掌握国家政权以后,由于在指导理论上存在错误,导致政治上出现重大错误,进而造成经济制度上存在错误的结果。从这个方面上说,前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在共产主义理论上存在错误造成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由于种种原因或束缚,在建设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实践提高理论认识,这才是前苏联模式失败的基本原因。
历史的局限性对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在任何一个时代,当代的伟人受时代的束缚或局限,能够对自身所处社会时代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就是非常困难的。对其身后社会发展的认识或预想,必然存在不尽相符的问题。正所谓当世者迷,后世者清。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认识,往往五百年后的人们最清楚。但是,五百年后的人们也并非在认识上就能够完全统一起来。苛求前世伟人,是后代小人的作为;苛求前世伟人,也难以在理论认识上有所进步。只有在能够科学的总结、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接受前世伟人的科学方面部分以后,人们的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缺失,是前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具有全民共有性质的一面。但是,它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劳动者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或者说必须保证组成政府机构的人员尤其是主要人员,是劳动者阶级的服务员。而不能是“代表”名誉下的国家官员。而要想确保国家政治性质不改变颜色,或者说保证政府官员是劳动者阶级的服务员,就必须建立健全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封建传统意识的影响,在所有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国家中,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都没有在政治上建立健全劳动者阶级在国家、企业中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保证体制。而且,却统一性的形成了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这与执政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各级国家或政府中的主要领导人,受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自身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有着重要的关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有国际原因。二战以后,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极力围攻和破坏,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主政治形式,也对受高度集权制度束缚下的或者说前苏联模式中的劳动者阶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东欧国家发生社会剧变,其自身因素是主要的。但是,与前苏联对东欧国家推行霸权政治,也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造成东欧国家在脱离前苏联的控制以后,出于自身的私有利益又与美国建立亲密联系,与俄罗斯的国家关系疏远,甚至于对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自由主义,对世界国有资产私有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战以后,在资本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国家,受经济制度的束缚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又比较慢。这就为资本私有制主义找到了发挥的余地。于是乎,资本主义世界中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学家,也就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产生。在这个时期,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为名的“华盛顿共识”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在全世界的发展。“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是资本私有制主义对已经在全世界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的反扑,是资本私有制对世界性的否定资本私有制运动的反弹。
“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推行,进一步加剧了其国家中本已严重的贫富分化。尤其是凡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全部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倒退。事实不仅证明了新自由主义破产,也逼迫世界上的中小国家在治国方面寻找新的道路。因此,在北美等国家也就又出现了反对资本私有化的运动。
但是,一时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对东欧国家和前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以及中国的国有资产私有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无可怀疑的。
私有制,是推动前苏联模式破产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前苏联模式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企图消灭私有制不成反而被私有制击败。具体的说,就是前苏联模式或执政党制定的经济制度,对全体国民私有权益的侵害或者说对私有制的否定,造成蕴藏于社会民众中的私有制力量强烈反弹的结果。这不仅证明了私有制具有推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的巨大力量,也充分证明了私有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都曾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更有助于推动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也更有助于推动人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和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前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劳动者阶级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以后,消灭资本私有制,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新社会制度的一次伟大探索。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推动全世界劳动者阶级,建立新的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具有伟大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第八节: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随生俱有的严重弊病,决定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难以长期生存。由于它具有双重性,因而其发展方向也就必然具有两种可能性。
国有资产私有化,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事实上就是少数人所有。但是,这一部分少数人在法律和事实上又不是资产永久占有的自然人,只是临时的资产法人。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为防止私有制的反动作用,经济管理制度过严或政策束缚的过紧,国有企业就必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也因为伤害广大劳动者的私有经济权益,严重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自由,必然受到社会性的反对。但是,一旦放松管理,或者说一旦有机可乘,在私有制的独占性作用的推动下,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基础上,就必然出现企业利益被少数人严重侵占,从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甚至严重亏损。这也必然严重伤害广大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受到社会性的激烈反对。而医治生产资料国家所有自身存在的这种弊病的一个最好的药方,就是把国有资产确定一个具有永久性占有权的自然人,也就是以各种方式改制为私人所有。受“路径依赖”症的控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这是一条必然之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主的国家中,也必然成为最为看好的药方。但是,国有资产私有化,又必然会受到社会性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在这种社会性的反对中,非常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私有化步伐的停止。由此导致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像一辆汽车处于红绿灯每秒变换一次的十字路口,四面观望不知如何是好。
当然,在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人民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运动,是俄罗斯人民为在俄罗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探索或实验。是否能够把俄罗斯建成一个伟大的国家,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已是有目共睹。
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也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一个国家中,当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者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弊病充分暴露,并在社会中产生了对其进行改革的强烈要求以后,将国有资本改制为全民共同所有,具有非常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因此也就具有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桥梁。
当然,这也并非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毕竟是涉及或改变社会中各阶层利益的一场极为深刻的社会革命。
前苏联的经济制度,或者说前苏联模式,是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和带有一定理想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这种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这种社会制度被称为社会主义制度和它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被推广到东欧和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而它于生既有的重大弊病,又是导致中国发生经济改革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的基本原因。
第一节: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自身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以国家为一个主体单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的一种理想或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就是指由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单位,对其国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实施占有的一种社会制度。当然,生产资料(资本)国家占有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生产资料以国家占有的方式,为本国全体公民服务的一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中,当由国家占有的生产资料(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建立起以维护、巩固、发展它为主的社会制度以后,这个国家也就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这个国家也就进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之中。
国家资本主义与其它形式的资本主义的差别。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例如,有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很高程度的民主形式,有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较高的容不得福利制度;甚至于有的国家对资本和市场进行干预的力量越来越高,甚至于对私有资本进行管理性的干预。但是,他们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私人所有的基本性质,或者说并没有将私人资本改变为国家所有。这国家资本主义与其之间的根本差别。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实质上是政府具体的讲就是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作为国家的代表对国有资产(资本)享有所有权,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中的主要官员就是社会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因此,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国家官僚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双重性。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从理论和原则上讲,在社会制度上消灭了资本个人私有制,并因为由国家代表全民占有,从而使得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具有全体国民共同所有的一面。但是,由于国家所有在事实上是社会中的少数人――国家官员享有所有权,这就使得生产资料在事实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也是少数人享有所有权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力。这就又使得它又具有私有制的一面。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事实上是国家官员所有制,也就决定了生产资料为谁服务,完全取决于国家官员队伍或者说执政党的性质。具体的说就是如果国家官员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集团组成的,那么生产资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同样,如何国家官员不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集团组成的,生产资料就会成为为少数人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条件。因此,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具有双重性。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产权性质也具有双重性。国家只要存在一天,国家(政府)官员也就必然存在一天。从这个角度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是一个永远和无论什么时间都具有确定的和具体的法人和自然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制度。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在原则上属于国家所有,也就决定了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法人和自然人,只是名誉上的所有者,而不是实质上的或者说与本人经济利益无关的所有者;而且,由于国家或政府的官员在不断的变化着,也就决定了占有生产资料的法人和自然人,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又是一种永远或无论什么时间都没有确定的和具体的法人和自然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经济制度。因此,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产权性质上也具有双重性。
第二节、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经济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建立以后的社会经济结构或者说经济形态,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社会基本特征。
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以后,消费资料私有制仍然长期存在。在一个国家中,在国家政权的强制之下,能够将大部分甚至于全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并在能够为民众谋取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而生存。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中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以后还必然存在,也就决定了消费资料私有制,在其社会(国家)中仍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
当然,国家也能够运用政权的力量,强制一部分消费资料实行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或者说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并把此称之为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国家无论怎么使用政权的力量,都难以把社会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强制性的全部实行共同所有制。或者说无力用政府的力量,全面强制实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即使是强制实行,也必然因为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必然受到广大民众的反对而失败,或者说再倒退为消费资料基本私有制。中国1958年在农村实行的类似于母系氏族晚期的“大锅饭”、大食堂的消费制度,很快就被迫解体,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消费资料个人私有制,是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特征。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建立以后,由于消费资料私有制还仍然存在,也就形成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消费资料以个人或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并存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物质资料国家所有和个人私有并存的社会经济结构,或者说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前苏联模式建立的原因
前苏联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是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它在实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前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和带有严重理想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但是,并不是斯大林一人力排众议,并按照他的思想建立的。而是当时前苏联建立初期,社会中尤其是新生政权中的大量理想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共同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前苏联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是错误的。而且,前苏联模式的建立,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也有其当时的多种社会原因。同样,前苏联模式被移植到其他许多国家,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有建立国家当时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的基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后,生产资料实行国家占有式的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用暴力夺取国家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第272页)同时提出:“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72页)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实现生产资料为提高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服务。
而且,马克思在其它著作中论述消灭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时,也提出了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以后,消灭商品经济和货币,以此彻底消灭资本主义。
当然,马克思也指出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后的一个社会时期内,还必须实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在此基础上,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相当高度以后,才能实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即建立共产主义。
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确实是排除了社会中的资本私人占有尤其是非劳动者占有的制度,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剥削,也为所有全体国民权益一律平等创造了经济基础。它也因此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而且,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也能够排除资本私有基础上的按资分配,并能够为消费资料按劳分配的实现奠定必须的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进步。尤其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实行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等于无产阶级或者说劳动者阶级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理论,建立新的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因。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主旨是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这在《共产党宣言》以后的著作中大量使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而不再提国家所有制,就可以证明。但是,由于时代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从理论上说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与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之间的根本差别。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经济纲领的重大改革。列宁在领导俄罗斯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初,忠实的全面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初期建立的社会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取消商品和货币,工业产品实行交换制,对农民实行余粮无偿征集制。但是,当他在建设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当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受到农民、工人和士兵阶层的激烈反对之时,认识到还不能立即取消商品经济和货币制度之后,果断的立即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重新实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货币制度,并借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税收制。尤其是对农业产品由无偿征集制改为市场买卖制度。而且,他也曾经设想对国有企业实行租借制或租赁制等等资本主义的管理制度或方式。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虽然坚持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但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利于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私人经济权益,由此到得了广大劳动群体的积极拥护和支持,从而保障了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俄罗斯的巩固,也为前苏联建立了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并对后来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的前苏联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奠定了前苏联模式经济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讲,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他初期建立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相比,比较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
但是,由于国际国内资产阶级反动力量的极力破坏,尤其是武装干涉,致使列宁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而且,非常可惜的是,列宁在遭受暗杀后身体健康状况非常恶化和过早逝世,以致前苏联没有能够依据他的理想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战争的影响,是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前苏联工人阶级在列宁的领导下,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也就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一切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和破坏,尤其是国际资产阶级支持的国内外的武力破坏和武装干涉。致使在新的国家政权建立初期,国际形势极为残酷,国内经济极度混乱,人民生活在极为贫困之中。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战争时期有利于国家稳定国民经济,也有利于集中全部经济和社会力量支持战争。在事实上,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前苏联在反对国内外的武力破坏和干涉的残酷斗争中,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完全可以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前苏联卫国战争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条件。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和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消费资料的分配政策,又是共产党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含有战时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成分。
在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是生产资料国家占有方式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任何一个国家,当其刚刚摆脱战争以后,或者说在国家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必然是处于百业待兴,商品短缺的困境之中。而在私有制反动作用的推动下,资本家必然借机进行商品投机,造成社会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极度混乱。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在国家战后经济恢复或经济困难时期以及在短缺经济时期,能够有效的排除社会中的商品投机行为,避免社会物价飞涨,解决社会经济极度混乱的局面,并能够有效的保障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前苏联在建立初期的30年内,就处于战争频繁发生和经济恢复时期。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前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恢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前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就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成为工业国。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前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前苏联不仅确立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在前苏联得到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是由于在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也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
封建传统意识的存在,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家占有资本的社会制度之下,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能够以国家代表的身份,对属于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资本)享有占有、分配、管理、处分以及对资本收益的分配等等权力。国家官员由此有权力决定着对其管辖下所有人员的经济利益,因而对所有人员具有极大的支配权力。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政府官员能够享有的这些巨大的权力,对于经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才夺取了国家政权的领导阶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符合他们打天下的坐天下和他们完全掌握国家政权的愿望。
而且,也正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意识的存在,大部分开国元勋,都是借助其推翻旧制度形成的个人威望和国民认同感,实行长期执政到死方休的重要原因。尽管在他们执政的后期,很多人是依靠长期执政建立起来的权力。
当然,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在民众中形成的严重的封建传统和思想意识,也使得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以及否定商品经济,由于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作指导,从而在理论上具有正统性。尤其是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排除了社会中的单个自然人对生产资料(资本)的占有权,由此消灭了非劳动者利用资本占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剩余物或剩余价值的经济条件,消灭了阶级剥削合法存在的社会制度。这就导致了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的各个国家的政党,接受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理论。而且,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前苏联实行后的一定时期内,在经济发展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同时,在所有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又都处于严重的国家经济混乱和经济困难的状态之中。尤其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时期,也建立了一批国家所有的企业。这是前苏联模式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欢迎,并被基本移植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东欧某些国家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有斯大林在二战后借助军事占领强制推行的原因。但是,与其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彻底消灭私有制的基本观点,对前苏联模式的建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65页)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随后就指出:“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66页)这也就是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内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中,并不存在消灭消费资料私有制的内容。
但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也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71-272页)对于“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实际上是指同生产资料或资本私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而不是同消费资料私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对于要与私有制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指在发展进程中自然的实现彻底的决裂,而不是使用“消灭”的手段“实行彻底的决裂”。对于这两个“彻底的决裂”,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往往理解为消灭一切私有制和私有制观念。这就增加了在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预想的新的社会中,彻底消灭包括消费资料私有制在内的全部物质资料私有制的理论内容。当然,在理论上讲,也只有消灭一切私有制,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实现彻底的决裂”的观点,使得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中具有了空想主义的成份,也就是具有超越或者说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分。这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273页。)
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的观点,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共产党,无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致使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在夺取国家政权以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加快了消灭一切私有制的步伐。而且,这两个“实行彻底的决裂”的理论,也成为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以消灭私有制和私有制观念为主导,发动“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
从事实或实践上看,自从俄罗斯人民在列宁的领导下,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以来到今天的全部事实,在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都含有消灭私有制的成分,也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主义的成份。尤其是在前苏联模式中的消费资料分配政策中,含有超过本国生产力水平的共产主义成份,或者说存在着按需分配和平均主义的严重倾向。这不能不说与马克思主义中的“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实行彻底的决裂”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然,消费资料平均分配政策,也有战时经济的成分。但是,在战争之中,或者说非常时期,绝大多数人能够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对于个人付出劳动以后能够得到的消费资料多少,都有一种无所谓的意识。可在和平时期,在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任何人又都必然对自己的劳动后能够获得的消费资料多少斤斤计较。因此,在和平时期,实行战争时期中的消费资料分配政策,是完全错误的,也必然引起绝大多数人的不满和反对。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存在否定消费资料个人占有方式属于私有制范畴的观点,也对于前苏联模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82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马克思对私有制的这个重要的论述,就是说只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方式,才是私有制。或者说在私有制中,并不包括以个人或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对消费资料的私自占有方式。也可以说是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方式不属于私有制的范畴。这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只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观点相一致。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的产生,可能与当时工人阶级处于无产阶级地位的社会状态有着重要的关系。
马克思否定消费资料个人占有方式属于私有制范畴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理论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的严重影响,在所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辞典中,都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辞条,而没有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私有制的辞条。
在客观事实上,社会的人们对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作为社会中的人们私自占有物质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私有制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就是私有制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认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属于私有制的一种的存在方式。在理论上否定了消费资料个人占有方式,也是私有制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也就因此认为在生产资料全部实现国家所有制以后,私有制也就被彻底消灭了。从而否定了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以后,私有制在消费资料领域中还会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
在理论上否定了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属于私有制,进而也就否定了其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差别,否定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消灭,到共产主义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发展时期。并因此认为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就在理论认识上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致使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理论带有严重的空想主义。这种空想成份,也与《共产党宣言》中的的空想成份相一致。
在理论上否定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的观点,对所有依据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各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消费资料分配制度和政策,都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致使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创建的新的社会制度中,否定了各个社会成员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个体,也否定了各个生产经营组织――企业,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团体,以及出于各自私有经济利益而存在竞争的必然性和进行竞争的必要性、积极作用。
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前苏联模式的经济基础。前苏联模式在坚持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这个关键问题上,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对企业的国家管理制度或体制上,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权临时的向私有制妥协和退让的权益之计,更不是社会倒退,而是符合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建立以后的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经济制度。但是,在列宁去世以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改变。具体的讲,就是在前苏联模式中,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的税收制度、放弃了市场经济。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一人力排众议,并按照他的思想建立的。而是当时前苏联建立初期,社会中尤其是新生政权中的大量理想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共同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当然,这也与斯大林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理论上否定新社会中还必须实行商品经济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是实行产品经济,还是实行商品经济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虽然在理论认识上,比斯大林更符合社会实际,但是在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超脱产品经济的基本模式。
以政府为中心,是前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国有、国营,实行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全国所有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完成国家(政府)的生产任务。这种经济制度,也是战时经济制度。与它在建立过程中,处于战争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经济体制能够长期的得到坚持,也不能不说与封建传统的社会思想意识严重存在,有着重要的关系。
前苏联模式,存在着理想化的主义。前苏联模式,在指导理论上,过于强调避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病,过于强调实行计划经济的积极作用,以图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民经济。依此理论而建立的社会经济体制,是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实现一个崇高的理想。从一定程度上讲,前苏联模式是在反对自由资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空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实践,也因此含有理想化的社会成份。这不能不说与马克思主义有关。
前苏联模式,否定其社会中还必然存在多种矛盾。斯大林在理论上,认为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式的社会所有制以后,虽然还存在反对和企图破坏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资产阶级,但在人民内部已不存在任何矛盾。他认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社会成员之间是同志式的合作关系或者说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在生产资料实行国家所有制以后,由于消费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在社会中也就必然存在人们为了个人的私有经济利益出现的极多矛盾和斗争。而且,消费资料私有制在实质上否定社会的人们共同生存和发展。斯大林的这个观点,与马克思否定消费资料私有制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有着重要的关系。
前苏联模式的最终确立,具有其社会原因。在前苏联模式中,劳动人民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工资收入旱涝保收,并实现了生老病死有依靠的愿望。因此,从旧社会制度中解放出来的工人阶级,不仅积极拥护和支持新的社会制度,也产生了很高的建设国家的政治热情,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又为其社会制度的确立,创造了经济基础。
苏联模式最终确立下来,也有当时的世界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自由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频繁发生,及致酿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经济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前苏联的经济也得到迅速恢复。相比之下,前苏联模式在当时尤显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既是前苏联模式不仅确立下来的重要原因,也是在前苏联模式得到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前苏联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以及在初期取得的伟大成绩,也是前苏联模式受到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建国领袖们的赞同,并得到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建立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西欧某些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当是最有希望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没有实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英国的社会基础,不允许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主的社会制度。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先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还是全世界工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而且,英国的工人阶级也是最早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进入社会政治舞台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的。尤其是英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地方。但是,英国民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形成了独立性极强,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传统观念。由此也就决定了国家占有生产资料为主的社会制度,无法成为社会民众的共识,也因此无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尽管英国最早就建立过国营企业,在二战以后也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尤其是英国的资本主义是在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英国民众中也就存在着强烈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意识。这也是英国的国有企业,在建立以后经过不长的时期,在国有企业工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极力反对下,也最终被改制为私有的社会原因。而且,英国也有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他们知道在维护资本私有制的基础上,在其它问题上可以让步。
法国与英国的社会基本情况相同。因此,尽管建立过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主的社会民众基础,也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
德国没有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主的社会制度,也有其自己的原因。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德国已经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但是,德国民众不仅受英、法等国家的个人至上社会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的严重教训,在其社会中也就难以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尽管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当代的人们也仍然十分尊重马克思。
美国的社会基础,更是决定了美国不可能建立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第一批坐“五月花”号轮船到达美洲大陆的移民,在登陆前经过共同商议后,在一张牛皮纸上写的建国纲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建立的是一个民众自治体,并认为国家的公权力是来自于民众所度让的部分权利的组合。尤其是它是一个由受政府压迫的移民,首先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这也就造就了其国民本能的反对任何来自于政府的干涉。这种反对政府干涉的本能,成为其基本的社会主导传统意识。而且,也正是由于它是一个由移民首先建立起来的国家,也就造成了美国社会是一个个人价值观念十分强烈,极为崇尚个性自由的社会。这也就导致了其国民的国家、集体甚至于家庭观念都十分的薄弱。在这样的国家中,政府以国家的名誉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的经济制度,必然受到社会性反对。这也是其国民支持政府,反对一切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本原因。尽管它也曾经出现过经济大萧条,并在二战以后也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
消灭私有制的观点,是英、法、德、美等国民众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消灭私有制。尽管已经明确指出,并不包括消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挣得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的范畴。这就在理论上存在也消灭消费资料私有制的影子。
在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上,总是认为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就是私有制。在理论上否定消费资料私有制,是属于私有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也就必然难以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而且,由于消费资料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否明确保护消费资料私有制,也就必然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最为关切的事情。其关切程度,甚至于超过对生产资料是否实行什么所有制的程度。这是因为,消费资料所有制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中是第一位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第二位的。在没有明确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也属于私有制,且明确宣布只消灭生产资料或资本私有制,而不消灭消费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提出以消灭私有制为基本宗旨,也就难以得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出于私人的经济利益给以拥护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大多数社会成员在心理上给以反对。
理论上存在的这个问题,为资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理论留下了把柄。在资产阶级针对“消灭私有制”这个观点的极力宣传下,进一步造成了英、法、德、美等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广大民众,更加难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其国家中失去了阶级基础。
近代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理论意义。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观点,或者说只要生产力发展了人类社会制度就必然发生变革的观点,并非是正确的。由此也可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唯一标准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第五节: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一种具有自身基本特征的社会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其社会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国有资本由国家直接经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国家占有资产或资本并不是用于收藏,而是为了一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组织或开展生产活动。用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也就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建立的生产和经营组织。因此,建立国营企业,国有资本由国家直接经营,不仅是资本国有的基本权力决定的,也是资本国有制度下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行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国家占有资本的基础上,国家对由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的全部活动,有权力而且也有能力进行全面的严格控制,包括对企业的产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和统购统销,甚至于对企业产品实行无偿调拨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因此,在一个国家中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行产品经济和实行计划经济,既是国家占有资本的权力决定的,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家对国有企业具有绝对和全面管理权。国家在使用国有资本建立国营企业后,为了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有效控制,为了保证企业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也就必然对企业实施全面和严格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企业全部管理人员,实行直接任命和罢免。甚至于对企业内的每一个劳动者,也享有用工或解除权,以及工资、福利决定权。因此,国家或者说政府,具体的说就是政府中的主要领导者,对国有企业具有绝对和全面的管理权,既是国家占有资本决定的权力,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企业的劳动产品具有绝对的分配权力。在国家占有资本的基础上,国家对用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享有绝对的分配权力。同样使用资本私有企业的产值-物耗-工资=利润的分配方式。企业利润百分之百归国家所有。劳动者的工资占企业产值的比率多少,取决于国家或者说政府对劳动者生活的关注程度。在这方面,它与独立的私人资本建立的自主经营的企业,在资本经营和对企业的管理体制上基本相同。差别只在于资本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对企业的管理者不同罢了。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产品具有绝对的分配权力,并采用资本私有企业的分配方式,是资本国有决定的国家(政府)应当享有的权力,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本国有和企业自主经营,只是国家资本的一种资本经营方式。在国家建立一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也能够实行资本国有和企业自主经营的经济管理体制。例如,国家制定一定的制度,将国有资本建立的企业委托于企业管理层进行经营和管理。这只是国有资本的一种经营方式。这是因为,国家或者说政府主要官员仍然有权力随时随地的剥夺被委托者的国有资本经营权,以此控制企业的一切活动。因此,它与国家直接经营,只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差别,在本质和原则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国有企业,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建立的生产和经营组织。企业必须也只能接受国家的全面管理。就是其全体人员的工资多少,也必须由国家政府统一制定。这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层和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听命于政府主要官员的命令,也决定了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必须且只能听命于政府的生产计划或指令。因此,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对国有资产享有绝对的处分权,是国家资本主义中的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当国家(政府)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之时,政府也就有权力将其处分。处分的方式或是平均分配给全国的每一个公民,或是以改制或变卖的方式改变为私人所有,或是直接送给某一个自然人,就是白白送给外国的某一个自然人,那都是国家的代表――政府中的主要官员的权力。这在法律上与一个自然人,有权力自主决定用什么方式或原则,处分自己的资产没有什么区别。在20世纪的中后期,工业先进的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就没有什么阻力。尤其是在德国统一以后,原西德的资本家用一马克,就能够收购原东德人民的几十年的血汗积累起来的一个国营企业。这些都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英国国有企业的工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虽然进行二战以后历时最长的工人大罢工,也没有阻挡住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步伐。在中国,将国有资产私有化,在法律上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公民或组织,谁也无权力干涉。对此提出抗议者,不是愤青,就是愤老。国家不追究其干涉国家权力的法律责任,就是对其的宽恕。至于国有资产私有化以后所得银两如何处理,那当然也是国家的代表―政府主要官员的权力。因此,国家对国有资产具有至高无上的处分权,既是国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应当具有的绝对权力,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六节: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严重的弊病
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必然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其弊病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为社会大动乱的发生埋下祸根。
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具有严重的社会弊病。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所有劳动者的一切劳动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生产计划。这就必然严重束缚劳动者出于个人私有经济利益的要求,积极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的可能性。而且,一切活动都处于国家计划之中,也必然严重束缚广大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由此既会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必然因束缚个性自由造成广大社会成员不满情绪的日益发展。这就违背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严重的挫伤了广大劳动者出于个人私有利益所具有的劳动积极性和责任心,从而严重的影响和压抑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必然为经济制制度的改革或社会动荡奠定下社会基础。这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发生经济改革和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之一。
经济政策也难以保护劳动者的私有权益。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国家有能力控制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大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小到企业用工和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甚至于全国公民生活的油盐酱醋。在这种基础上,当国家的中央高层领导过于强调国家发展之时,必然长期压低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致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提高。而且,当政府为了社会稳定过于强调社会公平之时,在其国家内必然形成平均主义的分配局面或大锅饭发生。并把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颂扬和巩固。
这种经济体制必然严重伤害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的私有劳动权益,严重违背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的要求,严重降低绝大多数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的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必然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就必然形成对这种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社会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毛泽东为防止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发动和领导的长达十一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也没有能够阻挡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生。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邓小平在中国领导的经济改革,不仅受到了中国广大民众的热烈支持而迅速开展进来,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也被迅速的完全冲破。而且,在经济改革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具有造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在资本私有化的基础上,资本增殖的欲望,必然造成资本家盲目的发展生产,造成社会总体生产无计划的进行。因此,他认为资本私有化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基本原因。并认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能够避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私有化之间的矛盾,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和按比例的发展,从而避免经济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正是由于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国家的代表们有能力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展某些行业,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当国家主要领导层出于一定目的发展某些行业时,也必然造成国民生产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或者说重大的经济危机发生。例如,前苏联在重工业优先的原则下,尤其是在与美国争霸世界的斗争中穷其经济力量发展军工企业,造成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产品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调。最终结果,造成了大锅饭里食物简单且多年难以得到提高。致使其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失去广大劳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造成社会中很多人的不满和反对。这在新的社会制度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尤为明显的表现出来。由此也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存在。这不能不说这是前苏联发生社会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空想化的成份,也证明了前苏联模式中具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弊病。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在一个国家中发生大规模的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运动的经济基础。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就有控制全国的能力。在这种基础上,当国家最高领导层出于某种理想,决定进行重大的经济政治活动以后,也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实行。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出现的“刮五风”、“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等等运动,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作经济基础,根本就不可能开展起来。尤其是没有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作经济基础,“文化大革命”不仅发动不起来,更难以在中国进行长达十一年之久。
在柬埔寨,当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就能够立即在其国家内部全面推行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当然,也因为由此严重的伤害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私有权利,背离了全体国民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致使其受到社会性的强烈反对。这不仅使其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因失去群众基础而不堪一击,并在不长时间里被迫宣布解散共产党。推行这种社会制度的人,也最终受到严历的惩罚。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是腐败官僚和特权阶层产生的温床。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作为国家的代表享有巨大的权力。在消费资料私有制反动作用的推动下,其国家或政府官员也就难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经济利益。并由此在其国家中逐步形成一个腐败的官僚和特权阶层。完全可以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中的腐败官僚和特权阶层产生的经济基础或者说最好的温床。从表面上看只是官僚阶层脱离人民群众。
当然,这在为了劳动者阶级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强盛,创建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第一代领袖们之中,由于思想意识的自我束缚还不易出现。不过,这也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在其国家政府各层次的某些官员中,也就难免出现。尤其是在新社会制度中出生的第三代人、第四代人,成为国家官员以后,也就必然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取决于政府官员阶层的本性。由于官僚阶层手中具有巨大的权利,在一定时期内也足以打击和压制社会中的任何对政府主要官员的反对者,从而保持着社会表面上的平静。但是,由此造成的社会性反对力量的积聚和发展,必然危及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社会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存在着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危险性。生产资料国有所有的种种弊病,随着时间的延长必然日益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日益形成的国家高层领导者的高度中央集权,以及在其国家中逐步形成的腐败的官僚和特权阶层,在遭到社会性的反对以后,也就必然引起社会性的取消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要求。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一旦国家官僚尤其是最高领导人,在社会中“不良学者”或者说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者的影响下,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也具有生产资料私有化倾向以后,国有资产也就必然在一片反对声中实行私有化。
由于政府中的主要官员代表国家对国有生产资料享有处分权,从而为国有资产私有化或者说借“改制”为名,把国有资产改变为私人所有奠定了政治和经济条件。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一旦有机可乘,在私有制独占性反动作用的推动下,各类官员必然相互勾结和利用,或是官员与各种社会人物相互勾结和利用,从而在“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金的严重流失。仅从这一点讲,把资本国家占有说成是全民共同占有,在理论上就是混淆了是非,在实践上必定是非常有害的。
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中的严重弊病,是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原因。毛泽东认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建立以后,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他又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是中国今后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条件。而且,他从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认识到了国家官僚腐败和特权阶层产生的可能性,并认为这是在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为此,毛泽东不惜一切牺牲,以防止中国资本主义复辟和打倒执政党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纲领,发动了“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企图用每隔七八年就来一次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解决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中存在的基本弊病,或者说根本性的问题。
非常可惜的是,毛泽东由于没有认识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具体的说就是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与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之间的根本差别,也就没有找到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也正是由于毛泽东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问题,不仅造成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也没有彻底解决他想解决的根本问题。以致于在他谢世以后时间不长,在中国也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运动。
邓小平理论坚持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说坚持了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原则。在他领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他始终念念不忘的根本。就是在1985年3月7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也不忘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141页。)尤其是以他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果断的两次狠狠的打击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风潮。确保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当然,也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也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与全民共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别。以致造成了中国的经济改革,仍然是坚持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也就是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他所预想的结果。
中国国有资产私有化违背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去世以后,由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造成的弊病日益加重,尤其是在后来的改革中逐步的否定了工人阶级的在企业中的权力,背离了当初实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改革原则,由此造成了极少数人对国有企业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就为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侵害国有企业,肆意侵害工人阶级的利益,提供了绝对化的条件,最终造成大量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国内不良经济学者的鼓吹下,以及其它多种原因,国有资产私有化,在中国也就出现了。其结果,不仅在中国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的出现,也制造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于是,在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与社会产品分配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发展起来。或者说造成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国内日益激化起来。在中国人民头上出现了新的“三座大山”的形象性比喻,正是社会产品分配严重不公的具体反映。由此在中国反对国有资产私有化,甚至于反对经济改革的呼声,在社会民众之中也就产生和发展起来。这在最廉价的民主平台互联网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从根本上讲,中国现阶段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尤其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都是私有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具体的讲,就是私有制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私有制对社会产品分配严重不公的反动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可以说,是在利用私有制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限制私有制对社会产品分配不公的反动作用的结果。
第七节: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
前苏联的经济制度,在建立以后生存了七十多年。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光辉业绩,也曾经让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心惊胆战。但是,它还是失败了。时到今日,认真分析和研究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前苏联模式自身弊病的发展,是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之一。自斯大林逝世以后,从赫鲁晓夫开始,就对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后来的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前苏联模式中的弊病根源,也就决定了所有后者的一切改革,都以失败告终。随着前苏联经济模式中的弊病的充分暴露,对其进行改革的社会性的要求,在其国家中也就必然产生和发展起来。前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生产资料国家占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是严重伤害劳动者私有个人利益的一种经济体制的基础。因此,在社会性的改革要求中,也就必然出现为维护个人私有权益,产生强烈的推翻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倾向,或者说出现要求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社会性的严重倾向。这是因为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基础上,当个人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和消费水平长期不能提高之时,至使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人们必然产生宁要私有制,不要国有制的过激心理。而执政党和政府内人员的贪污和腐败行为,又必然会加重这种社会心理。尤其是高度集权的制度严重的束缚着人们的个性自由,更是必然迫使人们进行反抗。这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出生的人们之中,必然尤为激烈的表现出来。(这种社会心理会被国际上的资产阶级利用。)这无疑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在东欧和俄罗斯以及其他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立即出现社会整体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社会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上帝”(官僚阶层)一夜之间赌牌被点全部输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的弊病长期积累的必然结局。
当然,推翻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必然严重伤及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并会造成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下降。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执导思想,是前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出现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中日益发展起来的改革要求面前,执政党不顺应社会要求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以极力压制和打击,其结果只能是为更强烈的社会动荡埋下祸根。但是,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如果国家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在指导理论和思想认识上出现严重错误以后,以及国家最高领导人也认为资本私有制优越于国家所有制之时,也就必然推动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当这种社会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国内社会性的私有制作用的推动和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催化下,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社会剧变。
前苏联模式的失败,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具有重要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前苏联模式的失败,是共产党在掌握国家政权以后,由于在指导理论上存在错误,导致政治上出现重大错误,进而造成经济制度上存在错误的结果。从这个方面上说,前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在共产主义理论上存在错误造成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由于种种原因或束缚,在建设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实践提高理论认识,这才是前苏联模式失败的基本原因。
历史的局限性对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在任何一个时代,当代的伟人受时代的束缚或局限,能够对自身所处社会时代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就是非常困难的。对其身后社会发展的认识或预想,必然存在不尽相符的问题。正所谓当世者迷,后世者清。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认识,往往五百年后的人们最清楚。但是,五百年后的人们也并非在认识上就能够完全统一起来。苛求前世伟人,是后代小人的作为;苛求前世伟人,也难以在理论认识上有所进步。只有在能够科学的总结、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接受前世伟人的科学方面部分以后,人们的认识才能得到提高。
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缺失,是前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讲,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具有全民共有性质的一面。但是,它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劳动者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或者说必须保证组成政府机构的人员尤其是主要人员,是劳动者阶级的服务员。而不能是“代表”名誉下的国家官员。而要想确保国家政治性质不改变颜色,或者说保证政府官员是劳动者阶级的服务员,就必须建立健全劳动者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封建传统意识的影响,在所有建立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国家中,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也都没有在政治上建立健全劳动者阶级在国家、企业中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保证体制。而且,却统一性的形成了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这与执政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各级国家或政府中的主要领导人,受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自身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有着重要的关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有国际原因。二战以后,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极力围攻和破坏,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而且,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主政治形式,也对受高度集权制度束缚下的或者说前苏联模式中的劳动者阶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东欧国家发生社会剧变,其自身因素是主要的。但是,与前苏联对东欧国家推行霸权政治,也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造成东欧国家在脱离前苏联的控制以后,出于自身的私有利益又与美国建立亲密联系,与俄罗斯的国家关系疏远,甚至于对抗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自由主义,对世界国有资产私有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战以后,在资本私有制作用的推动下,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实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国家,受经济制度的束缚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又比较慢。这就为资本私有制主义找到了发挥的余地。于是乎,资本主义世界中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学家,也就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产生。在这个时期,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为名的“华盛顿共识”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在全世界的发展。“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是资本私有制主义对已经在全世界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的反扑,是资本私有制对世界性的否定资本私有制运动的反弹。
“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推行,进一步加剧了其国家中本已严重的贫富分化。尤其是凡是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全部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倒退。事实不仅证明了新自由主义破产,也逼迫世界上的中小国家在治国方面寻找新的道路。因此,在北美等国家也就又出现了反对资本私有化的运动。
但是,一时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对东欧国家和前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以及中国的国有资产私有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无可怀疑的。
私有制,是推动前苏联模式破产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前苏联模式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企图消灭私有制不成反而被私有制击败。具体的说,就是前苏联模式或执政党制定的经济制度,对全体国民私有权益的侵害或者说对私有制的否定,造成蕴藏于社会民众中的私有制力量强烈反弹的结果。这不仅证明了私有制具有推动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的巨大力量,也充分证明了私有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前苏联模式失败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都曾受到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挫折和失败,更有助于推动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也更有助于推动人们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和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前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劳动者阶级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以后,消灭资本私有制,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新社会制度的一次伟大探索。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推动全世界劳动者阶级,建立新的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具有伟大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第八节: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随生俱有的严重弊病,决定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难以长期生存。由于它具有双重性,因而其发展方向也就必然具有两种可能性。
国有资产私有化,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在事实上就是少数人所有。但是,这一部分少数人在法律和事实上又不是资产永久占有的自然人,只是临时的资产法人。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为防止私有制的反动作用,经济管理制度过严或政策束缚的过紧,国有企业就必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也因为伤害广大劳动者的私有经济权益,严重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自由,必然受到社会性的反对。但是,一旦放松管理,或者说一旦有机可乘,在私有制的独占性作用的推动下,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基础上,就必然出现企业利益被少数人严重侵占,从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甚至严重亏损。这也必然严重伤害广大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受到社会性的激烈反对。而医治生产资料国家所有自身存在的这种弊病的一个最好的药方,就是把国有资产确定一个具有永久性占有权的自然人,也就是以各种方式改制为私人所有。受“路径依赖”症的控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这是一条必然之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为主的国家中,也必然成为最为看好的药方。但是,国有资产私有化,又必然会受到社会性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在这种社会性的反对中,非常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私有化步伐的停止。由此导致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像一辆汽车处于红绿灯每秒变换一次的十字路口,四面观望不知如何是好。
当然,在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人民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运动,是俄罗斯人民为在俄罗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探索或实验。是否能够把俄罗斯建成一个伟大的国家,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已是有目共睹。
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制,也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一个国家中,当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者说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弊病充分暴露,并在社会中产生了对其进行改革的强烈要求以后,将国有资本改制为全民共同所有,具有非常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因此也就具有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桥梁。
当然,这也并非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毕竟是涉及或改变社会中各阶层利益的一场极为深刻的社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