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定成


风雅定成

 

 

前年在陕南岚皋县的小河边,去尝试乘竹筏漂流的运动,但见渡口的河岸上耸立着一块石牌,上面镌刻着“岚河漂流”四个红色大字。字是隶书,用笔潇洒,开张有力,气韵饱满,体势风雅,在绿山碧水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楚楚动人。我突然觉得,观赏书法不能局限于书斋内的宣纸上,要放在大自然的背景中才更见其效果。我高兴地上前去一看,下边的一行小字是“王定成书”。

原来是定成的作品,我立即用照相机拍下来。定成的书法我以前读过一些,但这次印象最深刻。中国书法最早的承载形式是石刻,后来才有了竹简、绢布、纸张等质材,是不是这字儿写出来,凿在石头上才更显出功力和精神呢。但我知道有些人的字儿用毛笔写出来,欣赏是可以的,刻凿后就不一定有劲儿了。有些人的书法小字儿看起来不错,放大后则不怎么精彩。要“力透纸背”,书家的腕力、心力、定力都十分重要啊。

我与定成是老朋友了,很早以前都喜欢文学。那年,省报副刊推出安康地区文学作品专版,我们的名字均在其上,并且定成的小小说还编排在显眼的位置,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已相当不错。后来,定成基本上放弃了文学,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专攻书法。他说:“要为心灵的律动找一种最自由的,最适合于我的表现形式,只有书法。”这是他的选择。不过,书法与文学有共同之处,写字的最初功底是工具的掌握及运用,但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层次,则是对文字的认知和理解了,在这一点上,定成无疑是有优势的。

此后又在华山,太白山,汉江岸上,西安城区等处见到定成的书作石刻或牌匾题写,心里竟自为他高兴。书法与山水自然结合,才有了活泼的灵性。字为景添彩,景为字留名,这是书法流传的古老途径也是永恒地观照纪念。

最近有闲暇时也练练字,为了学习,我找来了定成出版的书法作品集《王定成书宋词》、《元曲墨韵》、《论语翰墨》等,认真研读一番。我发现,定成的作品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论语、宋词、元曲等,均是古人思想的结晶,是后人应该诵念的经典。定成书写它们并成册出版,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追求。于是我联想到定成的为人,他温雅平和,礼让谦宜,身上没有骄张之风,浮躁之气,做人做事作书法都踏踏实实,自有一股定力,这是成大气的基础。

翻阅定成的书法作品集,我发现他有守恒的艺念,也有多变地博养。他以楷书为根,兼习魏碑、汉隶、行草等,用多种书体的千秋之法,来涵丰自己的笔底之气,这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学习的艺术家。

细观定成的每幅作品,在布局和体势上常常雄健大气,可具体到每个字形上又往往俊秀精逸。大处着眼,细处用笔,显出其内在的锦绣。我之看人,喜用自然之眼。定成出生于陕南的平利县,那里与湖北交界,是一个荆楚气息逡荡的地方,定成少年时提笔练字,自然要受到山水和文化的清秀之韵的侵染,同时也奠定了他内心的精细之情。中年时他北出秦岭,来到有汉唐遗风的西安,又接受了关中开阔雄壮的文化的注入与冲和,于是形成了雄秦秀楚的风格。

地域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个艺术家,他不可能凭空而出,会潜移默化地携带着生息之地的精神滋润。

我在平利县古仙湖边的悬崖峭壁上,看到定成为故乡风景地题写的“古仙湖”三个字,每个字被放为六十四平方米那么大,风骨铮然,其势恢宏,创造了世界摩岩石刻之最,令人扼腕称奇。

我抬头赞叹道:秀美山水,风雅定成。

 

                               2008年3月11于西安朱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