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西安市城区偌大的版图上,要找到莲湖巷都很困难,因为它太小,总共不足百米长。有些图上只划了个“——”,没见写巷名。
还是条封闭的巷子,走进去然后掉头再出来,那一头不通。不过也好,曲径通幽,能藏东西。
巷子里住着十来户居民,一个单位。
外地人来西安,在地图上看半天,也捞不出莲湖巷,向本地的朋友打听,也有不少人搞不清它的位置。我常接到电话,问莲湖巷怎么走?我在电波声中不厌其烦的解释:在老城内玉祥门里的莲湖路,莲湖公园东门口南隔壁,你乘出租到大莲花池街派出所门口下车,旁边有条小胡同进来就是。
巷里唯一的国家单位,是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一栋三层小红楼,默默无声地藏在巷里。
小巷的邮政编码是:710003。单位传达室的电话是:87272187。我的电话吗,就不说了,留点个人隐私。
我的办公室在三楼角上,窗下就是公园。公园面积不大,但还算精致。我看书累了,就站在窗前看风景。有时公园里正在练舞蹈,一群人摆着好看的姿势;有时正在齐声歌唱,老人们手捧词曲夹子非常认真;有时也在这儿选外景拍摄婚纱照,反光板映在新娘的脸上美丽多彩;有时花开了,众多的蝶儿在那边肆意蹁跹。树丛后面有一条露天长椅,经常见不同的恋人们坐在椅上拥抱热吻,他们自已可能觉得很安全,但却被我居高临下的观赏无遗。不过我是安全的,站在窗玻璃后边,外边瞧不见,这是隐藏的好处。但我没有偷窥癖,也无意于眼羡别人,在三楼上办公那是单位给的“特权”。不过看着楼下火热的生活场景,人心里倒有一股温暖踏实的感受。
公园里有个湖,面积很小,然可以划船,看到有人在足球场般大的湖中荡桨,我就忍俊不禁,纯粹是小孩子的把戏嘛。
记得我们单位有人说,这个湖对咱们单位好,水是有灵气的。但一个权威的人用权威的口气说,湖水太小了,养不住咱们。咱们单位呀,龙多。
小红楼隐在莲湖公园的屁股后边,与公园仅一墙之隔,若在楼与围墙之间搭一块长木板,就可以直接进公园而不必绕圈子。但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未被单位采纳,估计公园也不会同意的。据说这块地皮还是公园的财产,小巷也是硬挤出来的。那么,说不定哪一天,公园要扩大,我们就得拆迁搬走。这一搬,莲湖巷就彻底从城区地图上消失了。唉,建筑也有它的命运啊。
不过你放心,小巷既就被突然抹去,它曾经的辉煌,总会有人记住。
莲湖巷注定要在历史上留名,这是有原因的。
二
找莲湖巷的人,有一多半是冲着贾平凹来的。
小楼大概在1985年建成,此前,文联办公的老院子座落在市中心的钟楼之下,因为要扩充新建钟鼓楼广场,据说是在一位大人物的关注下,才迁建到这巷子里来。贾平凹是第一批上楼的人,那时,他只是一个编辑,低头看稿,埋头写稿,抬头投稿。20多年过去了,他成了知名作家、文联和作协的主席、杂志主编。一般的情况是,职务高升,楼层下降,但他的办公室,一直在三楼上没动。其实他也不需要动,大人物都是“我自岿然不动”。
可以说,贾平凹是从这小小的莲湖巷里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在他那闻名的小说《废都》中,就有关于莲湖巷及文联大楼周边地理环境的勾勒,有《西京杂志》编辑部的故事,有来去匆匆文化人身影的速写。尽管小说是虚构的,但环境描写常常会带些真实的影儿。
有文友看过小红楼曾说:这楼的造型与贾平凹的“凹”是一样的。这倒是真的,此楼结构奇特,南、西、北三面建筑,朝东留下了一面开口,活像个立体的“凹”字。不过当初建小楼时,贾平凹还没当文联主席,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此乃巧合,亦或是天意吧。
来找贾平凹的人,有以下几类情况:
一是报刊出版社的编辑。平凹出名以后,不用自己再往外投稿了,只要有新作,各路编辑会上门索取。因为哪本杂志用了他的文章,此期杂志就好卖。他的长篇小说还未杀青,就有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住在西安静候,那几十万册的首印数,自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一不小心得了大奖,出版单位也会光荣榜上有名啊。
二是求字的各界成功人士。平凹的书法,已经进入了商品领域,成为特殊的礼物。很多单位或个人,想打通关系办事,就将贾字做为“敲门砖”,别看那张宣纸又轻又薄,写上贾体书法以后,敲门的力量一点儿也不弱。平凹怕扰搅,便抬高字价,欲吓退求字者,却反倒有增无减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用在莲湖巷很合适。
三是文学爱好者。这种朋友最多,也最难招呼。他们不远千山万水而来,风尘仆仆,热情很高,就是想将自己的习作呈送贾作家评鉴指点一番,但平凹不可能一一接见,要不他就成了信访室的接待员。可那些文学痴迷者就是不走,常常坐在传达室里一等数天。当然,除了看稿子,还有想托平凹找工作的,介绍对象的,测字算命的……我只接待过一小部分,都感到麻烦无比呢。
有一天,我对平凹说:领导是不是该给我发加班费啊?
平凹笑了:请你吃饭,巷口羊肉泡馍一碗。
莲湖巷外边是大莲花池街,再往南走是麦苋街、大皮院街、北院门街,这一带系西安城内著名的回民坊,传统风味小吃集中区,洋溢着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特点。除了闻名的羊肉泡馍,还有羊肉小炒、水盆羊肉、灌汤包子、砂锅饺子、牛肉面、八宝粥、烤肉串、肉丸糊辣汤、蜂蜜凉棕子等,有时候上午开完会,大家就在附近填肚子。周围数十家饭馆,让我们吃遍了。平凹还带外地来的客人,也在巷外品尝地方特色。那小吃街上有些饭馆的名称,还是他给题写的。
三
莲湖巷里,先后出版了两种著名的文学杂志,一是《长安》,二是《美文》。
《长安》杂志1980年创刊,凭着新锐之气冲上文坛,当时与《青春》、《青年作家》、《广州文艺》一起,被称为市级文学刊物中的四小旦,很是红火。那时兴办文学讲习班,莲湖巷是文学青年们钟情的圣地,全国各地前来拜师求教的人不少。后来刊物扩大通俗内容走向市场,书商们也在巷内出出进进,甚为热闹。《长安》坚持了10年,繁华了10年,闹腾了10年,到1989年由于特殊原因才停刊。
1992年,《美文》杂志创刊,举起“大散文月刊”的旗号,以厚重广阔的内容,高雅大气的品位,清新脱俗的面貌,在文学界刮起大散文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杂志至今已出版了15年,邮发的订数恒久不变,像一棵长青树,被喜爱它的读者拥戴入眼。很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登上《美文》,好像那是创作征途上的一个台阶、一个标志。在全国各地文化界,也常能听到“我是《美文》读者”的自白。有些爱好收藏的人,曾四处搜寻这本杂志的创刊号呢。
在原来的《长安》和现在的《美文》杂志版权页上,都印着本刊地址:西安市莲湖巷2号。
于是,一些喜欢文学的人到西安出差,游览了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碑林、古城墙之后,往往要找到莲湖巷里的《美文》编辑部来坐坐,来聊聊,来看看这本精品杂志的办公地和制造者。但他们走进狭窄的小巷,爬上简陋的小楼,常常露出失望的神色,惊叹说:你们就在这么一条破烂小巷里办公啊?我们回答:是呀,我们就在这里,怎么了?接着便听到一阵感慨:唉,还以为莲湖巷是一个壮观美丽的大地方呢!
对于外地人的议论,我们反倒觉得奇怪。可能是我们生活在这儿久了,已经习以为常了吧。
看来,对什么事都不要期望值太高。一位先贤说:光吃鸡蛋就行,不必看那下蛋的鸡。用在这儿很合适。
据说邻省的武汉市文联、成都市文联、甚至绵阳市文联、洛阳市文联等都有比较像样的院子和楼房乃至文学艺术大厦。
我们没有大楼,但我们有《美文》杂志,它已经是古都西安被外界关注的文化名片中的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