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标志城风波的背后
近日看到关于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引起的争论,感触很深。山东方面得了专家论证、国家领导人和院士的认可、支持后,在逐渐推进这件事的过程中,头脑稍许发热,一个代表在政协大会上作了略含激情的发言。当时本人心里就留下了一丝阴影,或许有关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积淀的某种东西认识不足。你该做的做就是,在那里发什么言?果然,有了几个挑头的,一场轩然大波轰然而起。
其实客观地看,中华文化需要不需要一个物化的标志性的建筑?如有的话,在哪里最合适?中华文化无疑是多面的、丰富的,但主流文化无疑是儒学,这也是世界公认的。也只有儒教是被世界列入和耶稣、伊斯兰、佛教并列的文化体系。毕竟汉人只有孔子被列为和耶稣、释迦牟尼并列的“三圣”之一,毕竟只有孔子被列入了世界文化名人,还有目前在全球被认可的孔子学院。这个天日昭昭的事实怎么能避而不见?任何一个人,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站在世界文化的体系上看这件事,还能得出别的结论吗?
即便这样,看中华文化城标志城的方案,在建设的时候,也有如何把中华其它文化体现出来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没有排斥其它文化。在这个前提下,你说建在那儿最合适?
可悲的是,这场轩然大波背后,讨论这件事本身的元素有多少?也有,肯定是少之又少。几乎就是地域意识在作祟,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能冒头,否则就拤死你!这种地域意识甚至比国家意识还要强烈,恐怕国家主权受到了侵犯,这些人也不会表现的如此激烈。就像有人优秀了,不认识的人无所谓,但圈子里的人就不行,就要遭致诋毁、嫉妒。怎么就不能把这当作一个大家庭自己的事看呢?怎么就不能从共同的利益去思考呢?
尤其是少数冠以委员、代表的人,动辄偏执、偏激,寡有文化风范。真是令人担忧!这个群体的结构,真正思想文化领域的代表并不多,奇怪的是演艺界的比例特别高。并不是这个领域不该有代表,他们也有当代表的权利和资格,但这么高却不知为何。其实从传统文化骨髓里分析,这并不是对这个行业的尊重,而是隐约着一种士大夫的把玩心理。他们绝大多数的素质尚可,但确实也有个别的,虽冠以了各种头衔,却着实浅薄和没有文化。
本人原来一直关注、期待中国民主化进程。但这件事给我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目前国民的素质,要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政权维系,过快过渡到民主体制,就靠那样的委员、代表参政、议政,你看看吧,注定炒得一塌糊涂,早晚导致一个大悲剧——就是各地的分裂、独立。是否就会平稳地独立下去?也不会,又会出现一个征伐统一的过程!中华民族又会开始新一轮灾难!
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刚刚建立共和制之初,他看透了那些议员的本质,靠他们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给了他复辟的前提和口实。
中华民族走向成熟的路途还很遥远!
愿上帝保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