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热钱进出、通涨和危机


  虽然笔者不认同热钱今年就会集体抽逃,但热钱进入中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流动性过剩而国际流动性短缺,全世界都一起面临通货膨胀的危机,这些似乎都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

  近日某权威机构的一份研究性报告披露:“2007年全年有4600亿美元以上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流入我国。”这应该是中国流动性压力的主要动因,其背景显然是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较后出现的升值潜力。

  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把购买力的优势,抢先转化为资源成本的优势,而是被动地分担了全球通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让先知先觉的国际资本分享了通涨带来的丰厚利益。这种背景下外汇储备成为负担而充沛的流动性成为危机的导火索。

  危机在未到来的时候可以提前防范或减轻的,关键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危机来自何方,宏观紧缩实际上约束了自己的购买力,再一次抑制自己的购买力的结果,也许会让进入中国的热钱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成果之后,自己承担通货膨胀后出现的经济危机。

  笔者认为:巨额的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在没有达到利益最大化前,不会轻易撤出中国,也许在2007年的中国牛市中获利丰厚,但2008年还有很多继续获利的机会,在一级市场打新股在二级市场倒差价,也许就是他们目前的选择,等待股指期货暴炒后,即使完成获利目标,抽逃也不可能是集体式一步完成。

  笔者建议:

  一、要科学分析和审慎出台国家货币政策和经济调控措施,健全外贸资金流和资本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行为刻不容缓。

  二、监管部门要改变严进宽出的政策,对于资金流出放宽的要同时谨慎,不然“破窗偷入”的境外投机性资金就可能“夺门正出”。

  三、要加强防止境外投机性资金流入我国股票市场和参股、收购我国未上市企业的力度,高度重视流入股市境外资金中合法部分与非法部分的的联动性,对新股发行应该设定锁定周期。

  四、要在对外资机构国内购买房地产资金来源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外资购房、开发房地产的管理办法,对长期收益予以鼓励,对短期收益予以重税。

  五、对各类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等)和各类资产(包括房产股票等)交易进行重点监控,如有异常应该立即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总之,对投机资金应因势利导,化短为长,化虚为实。将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引导到农村、中西部等仍亟须资金的地区和领域。而在监管上,要做到信息透明,政府廉洁,“关键是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危机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