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浦银安盛基金公司了解到,该公司首只基金产品,——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已于本周一(3月10日)起在全国公开发行,发行上限为70亿。据了解,自2007年3月份以来,股票型基金的募集上限从100亿逐渐加大,最高达到200亿,而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是近一年来,首只将募集规模控制为70亿的新基金。众所周知,对基金公司而言,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于基金的管理费。管理规模的缩小,将直接影响到基金公司的利润收入。那作为一家还未发行产品的新公司,在首只产品就控制发行规模,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新公司、新基金又将会在哪些方面给投资者带来不同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浦银安盛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斐女士。
控制规模 打造“精”品
“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是公司的首只产品,将首发规模上限控制在70亿,意在精雕细琢第一只拳头产品,浦银安盛基金注重的是不求‘大’,但求‘精’。”浦银安盛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浦银安盛基金才刚刚起步,控制规模的确会影响管理费收入,但我们并不急功近利,浦银安盛基金崇尚的是一种‘精心、精致’的管理风格。所以,我们认为合适的管理规模对公司而言,不仅在投资上可以更为精心专注,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挖掘个股,努力为投资者获取最佳收益,同时也便于在客户服务上提供更为精致周到的服务。”曾有研究机构分析表明,按照当前A股流通市值9万亿左右计算,规模低于90亿元的基金规模在个股精选策略往往较为有效,相对获得较高的收益的可能性更大。就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70亿的管理规模而言,该基金每份份额将蕴涵着更高的智力投入,是团队精华的浓缩。
刘斐表示,对浦银安盛基金公司来说,投资人利益是高于一切的,这也是公司“精心、精致”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对于公司首只推出的产品,将会倾注全力打造成为旗舰精品,树立起公司的品牌形象。
充分备战 汇聚“精”英
刘斐介绍说,为了做好首只产品,公司做足了各项前期准备。早在去年3月,公司尚未成立之前,就构建了一支平均有8年以上市场经验的16人投研团队,在投资总监的带领下开展了扎实的调研和分析工作,分别建立了一个有100多只股票的核心股票池和400多只基础股票的基础股票池,并以首发基金为目标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模拟投资运作。据悉,浦银安盛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张建宏(Philippe Zhang)先生有13年证券从业经验,在担任法国安盛投资的高级基金经理期间,连年获得基金大奖。他是一位既有全球国际化视野,又具有很高本土适应能力的投资总监,这非常有利于整个投研团队之间的沟通和投研流程的顺利执行。拟任“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的基金经理杨典曾于2005年到2007年管理银河稳健基金,该基金在杨典任职期间,被评为晨星5星基金,并为2006年度晨星和理柏评级的同类基金双料年度第一。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强大的投研阵容充分显示了浦银安盛对投研力量的注重和培植。 “一年多的基础研究和实战操作演练,不仅锻炼和磨合了我们的团队,也完善了投研各项内部流程,可以说,对我们投研团队的运作能力我是非常充满信心的!”刘斐自信地谈到。
练好内功 体现“精”心
自去年年初以来,国内基金规模从800亿元剧增到3万多亿元,基金行业资金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引发了基金公司对内部各项基础工作的深度思考。刘斐谈到,我国基金业经过前十年的高速发展,投资者日趋成熟,投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在产品、业绩和服务等方面的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从某种层面而言,未来基金公司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作为一个“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基金管理公司,定位和理念一定要精细。对此,有过多年从事银行业和专户资产管理业务经历的刘斐深有体会。因此,从公司筹建之初,浦银安盛就把“精心精致”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力求创出一条具有“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特色经营之路。刘斐强调,要让投资者愿意放心地把钱交给我们管理,一定要有真正吸引客户的“功夫”,而这些“功夫”中最重要的是长期稳定的基金业绩表现、严密的内控体系、完善的投研流程、专业的营销服务等,每个功夫都必须修炼,做深、做精,要让投资者感到不单是买了基金,而是买到了一个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的服务。为此,浦银安盛非常专注内功的修炼,建立了精细化的业务管理流程,致力于构建以服务为驱动的专业营销平台,只有将内功练好,练扎实,才能使公司具备长期可持续的竞争能力,实现公司跨越发展。
据悉,浦银安盛基金是第二批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由浦发银行、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公司、上海盛融投资管理公司在2007年8月共同成立。浦银安盛从成立之日起就率先提出“精心精致”的理念,这正与中国基金业整体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型的结点相契合。刘斐表示,天时地利人和,浦银安盛基金责无旁贷,希望成为国内基金业精细化管理的探索者,为此,浦银安盛价值成长基金作为公司的首只产品,一定会被倾力打造,努力成为一只旗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