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学”探幽


  近日,读到2003年第四期《明鉴·星斗论坛》有篇署名胡星斗的文章,十分有趣,名曰《腐败学考察》。使我想起自己近一年来深入研究的课题《拍马学探幽》,很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敢私藏,遂献上与诸君共赏。
 
  自古以来,人们皆瞧不起拍马者,认为是不学无术之徒。尽管不乏其实践者,那些业务精熟、左右逢源的拍马之人从来不愁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尽管近年来,拍马学的著作陆续推出,仍多是经验层面的心得,前辈高人的事迹罗列。鲜有人对其在学术上深入研究,偶有论及者,要么失之肤浅,要么是从侧面或反面切入,均未能对拍马学本身作以细致探究。余不才,虽千万人,我往以填补其理论空白也。
 
   拍马学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问。说起拍马的历史,可真是有些年头了。从先秦时期的“指鹿为马”开始,我们的文字就有记载了。正是由于拍马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结合的无比紧密,于是一个思想博大精深的民族记载着一部拍马的历史,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上演着前赴后继的拍马实践。难怪有人评论说:“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摸清主子意图,你拍得准,同样能一举成功。”可真是“马到成功”、“一拍天下白”啊。
 
  拍马学是一门极其复杂、深奥的学科,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七学”、“五功”、“八术”。它是熔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行为学、关系学于一炉的综合学科。“拍功”有五:言功:巧言若诚,佞言若敬;做功:鞍前马后,点头哈腰;物功:投其所好,锦上添花;眼功:察言观色,善献媚眼;听功:锣鼓听音,听话听音。“拍术”有八:一曰善于掌握时机;二曰适宜单个进行;三曰注意提前量;四曰运用衬托法;五曰巧用先抑后扬;六曰运用曲线恭维;七曰注意轻重缓急;八曰适时更换对象。
 
  拍马学是一门轻虚名重实利的学问。无数拍士冒着被千百人唾骂的风险,依然拍之,何也?君不见,自古就是“拍”而优则宠,“拍”而优则惠,“拍”而优则官。南宋程松,“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但善于“拍马”,官运亨通,最后当上了“同知枢密院事”,权倾朝野。李连英善“拍”,做了宫廷总管,秦桧善“拍”,当了宰相。乾隆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和大人,是拍马功夫最好的,所以尽管他是“千古贪污之王”,但皇上把他贬谪不久,皇上自个儿就想他想得不得了,因为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把自己伺候地舒舒服服的。
 
  拍马者外柔而内刚,是很讲究辩证法的,决非软弱无能之人。貌似俯首帖耳的绵羊,岂不知正是它的高明之处。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马“拍”熟了没有不骑的。“拍马”是为了玩马、骑马,必要时还得打马、宰马。唐朝郑注,从徐州牙将“拍”起,直“拍”到穆宗皇帝,待他大权在握,先诱使节都使李塑砍了牙将恩人的头,后又置恩公监军宦官王守澄于死地。
 
  拍马学讲究因人而异,因时而动,因景而变。譬如大臣陪皇上钓鱼,皇上老是钓不到,大臣却是得鱼不少,此时拍马之人懂得,绝不能得鱼忘筌。于是乎,有说“凡鳞不敢吞香饵,知道君王合钓龙”的;有人说“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的;有人说“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的。那可真叫是出口成章,绝对是我等理论研究者,望尘莫及啊。
 
  既然拍马学绝对称得上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相信有不少人愿意早日加入到这一理论领域来,并将之发扬光大。当然,绝大多数人或许尚有顾虑,或嫌弃拍马者的丑恶嘴脸,认为有辱人的清高品行;或顾忌拍马者的名头太臭,感觉有碍于自身的进步发展;或囿于性格上与拍马者格格不入,那等言行着实做不出来,等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正名”的传统。所谓“名不正,则理不顺;理不顺,则事不成。”既然拍马队伍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当然有人为其从长计之。君不见,有人说拍马之人属于一个特殊的思想群体,特殊在他们近于偏执地体贴人意、解人笑颜;有人说善于拍马的人是一个很伟大的观察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有人说拍马是需要技术的,非工于权术者不能为也;有人说拍马是有禁区的,论证“盗亦有道”可以。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陷井重重,危机四伏。面对这炎凉世态,如想游刃有余,不学一点拍马之术,那真是困难之极!但仍有很多人说绝不拍别人的马屁,拍马者认为这是对自己平庸和无能的掩盖,这种人是无法出人头地的;拍马者坚持认为,讨厌别人对自己拍马屁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只是一种掩饰。叱咤风云一世的拿破仑,非常讨厌别人拍他的马屁。有一次,随从对他说:“将军!您是最讨厌别人对您拍马屁的吧!”拿破仑笑着说:“是的,一点也不错!”事实上,这不就是那位随从的一记“拍马屁”吗?
 
  拍马是一门艺术,是人际关系至高无上的“润滑剂”。人们都知道骑马前还需要先拍拍马的屁股,这样马才会温顺地让你骑上去,何况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人生之途!不会此种招法又怎能做到事随人愿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反对拍马,批判拍马。同时,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拍马,处处都在运用拍马,甚至大有不懂得拍马技巧,便不懂得成功的诀窍之势。岂不怪哉!
 
  大凡懂得一点拍马之术的人士,多数仅会一些恭维、献媚之小技,事实上这些都还粗浅的很。拍马屁是极讲究手法和拍法的。拍得太露不行,拍得不是场合不行;拍轻了,太痒;拍重了,太疼。如果能做到在无声无息、不露痕迹,让人晕晕糊糊、得意忘形,那才是拍马屁的至高境界。记得《渴望》里有首歌中这样唱道:“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反正我在这里不想去作这个辩证。
 
  甚至有人从更高的理论高度说,拍马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拍马学的润滑功能就好比汽车上的柴油,少了它,真是寸步难行。一个没有吃过苦头的人很难理解我的话,但是稍有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尤其是有点才华的人,你要活生生地活在世上,那么无论如何你都要学会生存之道,所谓“有才不难,处才难”啊!
 
  拍马学上还有一个至理名言,叫“三思而后拍”。因为你在拍马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可能都是不止一人在场。如果你拍其中的一个人(要是领导就不用说了),其他人就会有连锁反应。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首先必须摸清上司的喜好;其次是要赞颂上司引以为荣的事情;三是要切记,赞颂领导本身并非目的,把自己成功地推荐给上司才是根本的目的。切不可,拍一人,而惹众人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