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够“严审再融资”吗?


    市场还没有跨越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这道“坎”。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结果到底会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尽管来自监管层的声音表明,会对其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但由于方案至今没有上报,证监会发审委无法作出合理的判断。

    中国平安的方案之所以成为千夫所指,因本质上它是一个恶意“圈钱”的行为。否则,在其方案公布后,中国平安的股价也不会连续的跌停,并导致股指的大幅下挫。而且,由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对于投资者信心的巨大杀伤力,不亚于一次小型的“股灾”。

    中国平安真的缺钱吗?似乎不是,其投资于基金的巨大份额,进行“打新”的巨量资金,这一切都说明,上市公司并不缺钱。然而,借助于A股市场的高估值,中国平安的“胃口”一下子被调起来了。

    如果中国平安的“胃口”没这大,如果中国平安同时在A股与H股市场进行再融资,或许会是另外一种景况。但是,中国平安唯独“钟情”于A股市场,唯独仅仅只需要A股市场的投资者“分享”其经营成果,至少是有失偏颇的。况且,在上市公司的方案中,竟然没有具体地说明欲募集资金的投向,与其A股IPO时清楚表明“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的作法明显不同,也让市场感到犹如雾里看花。

    自中国平安之后,其后还有浦发银行的再融资方案,另外还包括大秦铁路、中国人寿、中国联通等的传闻。鉴于这些再融资以及传闻对于市场的影响,2月25日,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公司在作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中国证监会在正式受理发行人融资申请后,也将视市场情况以及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上报后监管部门将会严格审查。其后,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亦多次表态,会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核。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问题在于,如果时过境迁,到时候真的能做到严格审核再融资吗?

    中国资本市场是为谁服务的?显然,主要是那些需要资金的企业,而中小投资者只不过是其中的“看客”而已。作为资本市场三大功能之一的资源配置功能,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本无可厚非,但正如证监会负责人表态的那样“绝不应是恶意圈钱”。然而,A股市场从原先被斥之为“圈钱市”,到现在的中国平安等“狮子大开口”,上市公司“恶意圈钱”的步伐并没有停歇,相反动辄几百亿、千余亿的再融资有变本加厉之势。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证监会相关人员表态严格审核再融资,是在其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的背景下。股指暴跌,投资者市值大幅缩水,市场信心遭遇严重危机,而且,巨额再融资就像压在市场头上的一座“大山”,此座“大山”一日一除,市场信心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因此,监管层人员的表态,更多的有安抚的意味。

    安抚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落实。然而有意思的是,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平安再融资会慎重考虑发行时机、规模和市场承受力,“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平安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时间表”。其一,按照方案公布时的股价测算,中国平安股价与整个市场的市值一样大幅“缩水”,中国平安要想募集到1500亿元的资金已不太现实;其二,中国平安已撞到了市场的“枪口”上,只能“慎重考虑发行时机、规模和市场承受力”,否则等待它的是被否决的命运;其三,一旦行情好转,投资者的怨气逐渐平息,到时再提上日程,其遇到的阻力也要少很多。

    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纷纷“狮子大开口”,与现行的再融资制度门槛太低不无关系。事实上,监管部门只有从制度建设上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抑制上市公司的恶意“圈钱”冲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整个市场的利益才不至于受到损害。有了制度建设这把“尚方宝剑”,监管层也不必在非常时期表态“严审再融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