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将成为“风险板”?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关于创业板的征求意见稿将很快出台。果不其然,“两会”刚结束后的3月21日,证监会在其网站就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00年时,深交所为了备战创业板,暂停了新股IPO,但最终创业板也没有挂牌,反而于2004年弄出个不伦不类的中小板。但客观地说,深交所在打造中小板时,还是花费了相当的精力的,尽管中小板“新八股”中的江苏琼花在挂牌第十一个交易日就曝出了委托理财的丑闻,并不能抹杀中小板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而且,从中小板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深交所当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股指遭遇了巨幅调整的背景下,创业板终于姗姗而来。从证监会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来看,创业板与主板以及中小板相比,其上市条件显得更为宽松。如中小板的上市标准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创业板则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发行人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具体规定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发行后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

    “低门槛”是创业板与主板及中小板相比最大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投资者参与创业板股票炒作时的风险放大了许多。其一,尽管创业板股票上市时有盈利上的限制,但如果其仅仅一个会计年度实现盈利,并不可能保证今后能够持续地盈利,那么,投资者参与其中时,很有可能遭遇上市前盈利,而上市后亏损的局面。而如果上市公司没有业绩作支撑,其股票的价值则要大打折扣。其二,A股市场向来都有“炒新”的情结,逢新必炒几乎已成惯例,当年中小板的“新八股”挂牌时,市场正处于大熊市之中,可挂牌的八只股票无一例外都是高开,其后则是低走,如果不是近两年的大牛市行情,许多挂牌当天介入“新八股”的投资者至今能否解套还是个未知数。其三,创业板股票上市后与主板及中小板相比,遭遇资金的追捧应该不是问题,而问题是,其中隐含着的投机会放大其风险,并且由于目前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弊端还无法杜绝,这也决定了其本身风险的存在。其四,全球资本市场中,还只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稍算成功,但上世纪末的网络股泡沫也导致纳斯达克市场大起大落,股指曾从最高时的5000点暴跌至千余点,投资者损失十分惨重,国内创业板是否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显然是不应忽视的。

    来自媒体的报道称,中国证监会在完善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之后,将对投资者的参与设定一定的门槛。此举亦从侧面说明,创业板股票不是“人人都可以炒的”,也说明创业板股票的风险程度亦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承受的。

    创业板为创投资本提供了退出通道的同时,其实也将风险“提供”给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其上市条件的宽松,市场上有可能存在某些欲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的企业,利用“包装”或“造假”的方式混进创业板,继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笔者以为,这才是投资创业板最大的风险。这样的现实也要求,保荐人在履行相关职责更应该做到“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否则,其对于创业板今后的发展将是灾难性的。

    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应是“跛脚”的,创业板的问世为许多快速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融资的机会。当然,这种融资绝对不应是恶意“圈钱”与大玩资本“游戏”。